揭秘《伟大征程》背后的故事

摘 要

  灿烂的焰火点亮夜空,点点星火汇聚成党徽。在国家体育场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通过融合浑厚大气的艺术表达与声光电的高

灿烂的焰火点亮夜空,点点星火汇聚成党徽。在国家体育场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通过融合浑厚大气的艺术表达与声光电的高科技效果,快速翻阅了中国共产党跨越百年的雄伟史册。

这场文艺演出“亮点”极多。比如国家体育场首次架起180米长的巨幕;巨大的“广场”上,一左一右两侧阶梯状“旋转舞台”,演员在其中的表演通过“即时拍摄、瞬时导播、实时投屏”投放到中间巨幅屏幕上;每一场戏剧表达都是时间轴上的重要节点,每一个戏剧故事都是一个时代。

日前,《伟大征程》副总导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揭秘文艺演出背后的创作过程。

在“竞技场”里如何展示真正的戏剧魅力

《伟大征程》文艺演出的准备时间长达两年。2019年春节后,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下,建党百年文艺演出方案开始筹划。“经过不同策划版本的筛选,晚会方案慢慢成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创作也没有间断。”田沁鑫说。

此次演出,国家体育场首次架起长达180米的巨型屏幕。田沁鑫指出,超大屏幕的使用应该是世界首创。“超大的屏幕可以更好地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光辉历史画卷,此外,新技术的使用可以助力晚会的艺术表达,为晚会创作提供更宽广的想象空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文艺晚会中,展现了百花齐放的文艺形式。“晚会舞蹈包括民族舞、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歌唱有民歌、美声、民美、民通、通俗唱法,甚至音乐剧都有表现,也有京剧表演。而中国话剧在大型晚会里也起到了独特的故事情境化表达作用。”田沁鑫说。

在国家体育场偌大的空间里展现演员细腻的戏剧表演,难度极高。田沁鑫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将科技与艺术进行结合创新——即时拍摄。“现场拍摄有一台转播车,我们瞬时剪辑并实时投屏到巨幕上,用5G传输这个方法来完成”。这个设计,在田沁鑫此前执导的话剧作品《狂飙》中已经采用过。

而在舞台设计方面,田沁鑫指出,他们既希望观众能感觉到戏剧表演和真挚情感的存在,又不希望戏剧表演的空间破坏掉整个广场的舞台和歌舞场面的构成。

“我们最好在旁边做一个类似转台的小舞台,所以就出现了两侧的‘旋转舞台’,这是我非常得意的地方,观众也表扬我们用得巧妙。”

演员在两侧舞台进行戏剧表演,观众可以同时欣赏到旋转舞台和巨型屏幕上两个时空维度的演出,“呈现舞台大布局和戏剧故事之间以小见大、以大见小的视觉关照”。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时代

“大家看的整场演出里面,每一个戏剧都是一个节点,或者一个思想的转变,起着思想性的烘托作用。它们的篇幅都不长,但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时代。”

例如第一个节目《破晓》,展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由《觉醒年代》中饰演陈独秀和李大钊的演员于和伟、张桐表演。“电视剧篇幅长,而我们的篇幅非常短,要高度浓缩,语言要精练。”

舞台两侧的小型旋转舞台,每个长达20米,但实际的表演区只有15米。就在这样“见微知著”的极端空间情境里,上演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里的几个关键节点,例如展现早期寻找中国出路的青年毛泽东、陈望道、瞿秋白……

田沁鑫特别提到,在展现抗美援朝的节目《战旗美如画》里,即时拍摄的戏剧片段《一封家书》由张艺兴扮演小战士,吴越扮演指导员。“当时我对导演组提出要求,要拍出电影质感,最好呈现出抗美援朝战士在战壕里的内部环境。”

最终,通过旋转舞台上的多媒体屏幕和实景道具相结合,团队成功地以1:1的比例还原了战壕内部景象。“《一封家书》拍得非常好,张艺兴演得也真好,他表情澄澈真挚,很像抗美援朝时期的小战士。”田沁鑫说。

在展现脱贫攻坚故事的《东方奇迹》中,“闽宁镇”的部分讲述了东西协作的典范福建帮扶宁夏“让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故事,邀请了张嘉益、黄轩、闫妮、黄渤、宋茜、温玉娟等演员。“十八洞村”是总书记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所在地,故事选取自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真实事例,演员来自国家话剧院、煤矿文工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和北京电影学院。在诗朗诵《强国力量》中,田沁鑫感叹:“中国顶级的表演艺术家出现在了舞台上,陈道明、张国立、陈宝国、何冰,他们语言功夫了得。即便如此,他们4个也认真排练了近3个星期。”

她说,出于防疫要求,此次参与《伟大征程》的所有明星演员都住在一栋楼里,不能外出。“大家也能安下心来。很多演员原本在剧组上,剧组因为他们参加建党百年这样一次庄严庆典,都积极配合。我们连夜拍的时候,演员们都在。”

国内大型广场表演的首创

田沁鑫说,从剧本创作开始,每个剧本改动都多达十多稿。“感谢北京电影学院的25位摄影系学生,承担即时摄影师的工作。”为了实现细腻表演、戏剧情感的“实时投屏”,整个团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舞美搭建了一个同等比例的巨型屏幕在模拟场地训练,戏剧视频组的排练时间是每天夜里11点到次日清晨4点多。我们戏剧视频组200多人最怕的一句话就是‘天亮了,没有时间了,大家抓紧!’因为天一亮,我们就不能工作了。这是一个露天广场性的演出,白天阳光明媚无法实验即时拍摄的曝光。”

田沁鑫笑言,他们把戏剧视频组称为“夜行组”。“夜行组”用了近1个月的时间反复测试信号输出、投屏延迟的问题,攻坚克难,最终“投屏”成功。田沁鑫记得,成功投到巨型屏幕那一晚,呈现的是《破晓》中陈独秀和李大钊的片段。“当时非常振奋,看到一种大片的感觉。那天晚上和我们并肩作战的中国移动咪咕技术团队有人激动得哭了,即时摄影、瞬时导播、实时投屏,是国内大型广场表演的首创,这件事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和辛劳,我们就像一个科研小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来自中央领导、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还有整个导演组极大的支持,我们一直在前行、突破、创新。”

今年5月下旬的一天凌晨,田沁鑫在舞台指导时不慎摔伤,导致脚踝骨折,紧急手术后她坚持要尽快返回工作岗位,继续熬夜工作。

“6月13日所有演员全体集结,全体到齐——这也是中国目前集结的最高规格的演员阵容。”田沁鑫后期全盘聚焦戏剧、视频的呈现和演员的表演,还有诗朗诵部分。她感慨,如果说以往是用逻辑进行创作,那么这次因为伤痛,“切身感受党和人民砥砺奋进的百年,真的不容易,我是带着这样一种情感在致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作为文艺工作者守护自己的初心,献上诚挚的祝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