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纯一条微博让人心疼。
谈及自己患上抑郁,她说了一个细节。小时候,父母经常告诉她:
“你要懂事,要听话,要让着别人,不要自我”。
而她,的确活出了懂事的样子。
她怕伤到别人,怕给人添麻烦。
太多顾虑,让原本很正常的事情,到她这都没勇气表达。
上学时,马思纯经常被人欺负也不敢吱声,如果有人拿球砸她,她也一定不敢回头,而是吓得呆站一会后赶紧走开,因为她怕跟别人再次发生冲突。
甚至,她会怕麻烦司机,不敢在高速上说想上厕所。
一次次不敢维护正常的需求,让她越来越痛苦,最终患上抑郁。
从小努力“懂事”的代价,真的好大。
“因为懂事,没有自我需求”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孩子为让父母高兴,能“懂事”到什么程度?
在一档亲子综艺里,一名叫秋睿的男孩很懂事。
秋睿家开了餐馆,每天放学写完作业,就开始帮父母端菜、扫地、擦桌子,按说孩子正是爱玩的年龄,可他从不外出玩耍,总待在餐馆帮忙,要不就跟父母到外面买菜。
说到最大的愿望,秋睿只希望妈妈不要太忙碌,要照顾好自己。
他总是表现得很开心,直到作为嘉宾的兰海看穿秋睿:
“秋睿,在你的笑容里面,我看到你其实有很多需要,却不愿意跟爸妈说出来……”
被兰海说中内心,秋睿伤心地哭了起来。
而在电视剧《不完美的她》中,小莲生为成全妈妈的幸福,甘愿成为妈妈男友尚武的“玩具”。
尚武玩CS让莲生当活靶子,莲生为了配合他,宁愿一次又一次狠狠地摔在地上。
他把莲生封在纸箱里玩游戏,妈妈找到女儿,撕开密封的纸箱,见莲生已闷得满头是汗,可她并没有表现出难过,装作开心:
“被妈妈找到了……真好玩。”
尚武弄伤了莲生一只眼睛,绪之见到后非常震惊,怀疑莲生被虐待。可她为维护养父和妈妈,竟谎称是自己玩耍时不小心伤到的。
莲生病得神志不清了,仍然安慰妈妈说:“妈妈,我没关系了……”
在小莲生心里,只要妈妈幸福、快乐就好,而自己早已没了需求。
孩子最在意的人就是父母。如果父母感到不开心、压力大时,他就会用自己的方式让他们高兴起来:让自己变得更听话、或做力所能及的事帮忙分担压力,等等。
然而,孩子牺牲自我需求让父母高兴,但无论付出多少,都无法让他们永远保持开心。
而如果父母又欣然接受孩子的“懂事”,并表示赞赏,孩子就会更加努力讨好父母,长大之后转而讨好他人。
“压抑需求的孩子有多痛?”
以懂事为行事标准,主动压抑就成为习惯,它带给孩子的是痛苦和伤害。
作家蒋方舟,小时候妈妈对她要求严格,她变得很懂事,喜欢压抑自己来讨好妈妈。
妈妈每天给她早餐钱,她都存起来不花,只为了存到足够多时,交到妈妈手中,听到她那句:
“你真乖。”
不吃早餐,肚子又很饿,蒋方舟每天都捡同学掉在地上的零食吃,或把橡皮擦放嘴里吮。
直到上五年级,有次吃了同学丢的枣核,觉得有些恶心,从那时起才停止捡食物吃的习惯。
蒋方舟的成长经历,让她很自卑,活得非常委屈。
而韩剧《蜂鸟》中,金银姬的成长也很压抑。
哥哥成绩好、姐姐的叛逆,占据了父母的大部分注意力,而她却成了家中小透明。
父母从不为金银姬操心,她也从小学会了照顾自己,而霸道的哥哥经常下狠手打她,父母也总是轻描淡写的带过,有次竟被打到耳膜撕裂。
粗暴的哥哥,父母的冷漠,金银姬早已学会了主动压抑自己,不再提要求。
金银姬生病需要手术,她没要求父母陪伴,就连手术同意书也是拿回家给妈妈签好又带来。手术当天,她战战兢兢地躺到手术台上,独自面对恐惧和痛苦。
而所有的压抑,在她内心却累积成了伤害。
金银姬恨哥哥,经常背地咒骂他,幻想用自杀来报复哥哥和父母,希望看到哥哥下跪认错,看到父母为她流泪哭泣。
她难过到无法承受时,会在家中竭斯底里地狂呼乱叫,甚至情愿住在医院,也不愿在家。
懂事的孩子,习惯压住内心需求。
然而,压抑并不能让它们消失,却会在潜意识发酵并变成毒素,孩子会很痛苦,甚至做出伤害自己的事。
而孩子需求长期不被满足,内心就充满匮乏感,面对诱惑时他就沉不住气,会因一颗糖而丢弃更宝贵的东西。
他内心是空虚的,因渴望得到满足,就会只关注眼下而缺乏远见,甚至产生自私自利的想法,最终限制孩子一生的发展。
很多时候,大人要求的懂事,对孩子来说就是一剂毒药。
教育是释放天性,而非束缚成长
孙瑞雪说:“如果我们懂得爱孩子,就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真正的爱,是释放孩子天性,让他成为自己,而这需要父母放下自我期待,给予孩子自由,帮助他表达需求。
1.放下自我期待,以鼓励代替苛责
孩子的懂事,往往是父母要求孩子顺从大人期待造成的。而如果达不到期待,父母就批评、责怪,孩子才会放弃意愿,不断调整自己顺从父母,变得小心翼翼,甚至迷失了自我。
马伊琍曾因过分苛责女儿,深感自责。
她从不打骂女儿,却很严厉。女儿爱玛一岁多时,把一碗饭扣到头上玩,她很生气,要求女儿捡起所有饭粒。
她的严厉也看到了效果,孩子在外人眼中懂事乖巧。可实际上,孩子非常胆小,只要自己声音稍微大了一点,她就会立即认错:“妈妈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
马伊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她发现是自己太过苛责,孩子才会想讨妈妈的喜欢,不敢表达喜好,活得小心翼翼。
马伊琍开始改变自己,不再按自我期待要求孩子,她开始支持孩子的想法,就算犯错,也不会过于责备,而是给予鼓励,帮助改正。
父母放下自我期待,学习满足孩子内在的需求,他才能学会关注自己,不被懂事困住。
2.帮助孩子说出需求,学会拒绝
孩子的懂事,往往表现在不说需求。
孩子不愿说出需求,首先是缺乏安全感,父母对孩子传递成人的压力或负面情绪,以及责备,都会破坏他安全感。
建立孩子安全感,父母需要告诉孩子,不必承担父母的责任和情绪,大人的事大人有能力负责。
平时多跟孩子拥抱,花时间和他沟通,父母多聆听和提问,让孩子多表达,告诉他怎样想,就怎样说出来,不必担心父母的看法。当孩子说出了需求,及时给予鼓励,在允许的范围内尽力满足他。
其次,让孩子学会拒绝。
不管在家或在外,他不愿意的事,可以拒绝,不要害怕别人的眼光,并让孩子知道,他有生气的权利。
多关注孩子,给予情感的满足,给予安全感和接纳,他才敢说出自己的需求。
3.给孩子恰当的自由
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是心理成长的过程,只有给予恰当的自由,孩子成长才更完善。
之前看张梓琳分享育儿,很有感触。
张梓琳尽量做到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充足的关爱,不会过多管教孩子,也没要求他一定要成为怎样的人。
在孩子小时候,如果说不想吃饭,就可以停下来不吃,她从不强迫。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这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孩子才几岁,他懂什么啊,不会饿到他吗?”
可是,慢慢地,孩子就自己学会了如何平衡需要和欲望,满足和克制。
她会自己吃饭,也会表达意见:“我吃饱了”;“我要多吃点,不然下午会饿”。
在她的育儿经里没有懂事的字眼,而是让孩子天性得到发展,她支持孩子尝试喜欢的事物,选择喜欢的生活方式。
深以为然,自由的孩子,才有发展自我的空间,而懂事反而束缚了孩子成长的脚步。
就如张梓琳所说的那样:
教育是释放孩子天性。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找到生命的原动力,并推动一生的成长。
但如果要求孩子懂事,不给他表达真实想法的自由,甚至没有犯错的权利,孩子有的只是憋屈,更谈不上身心同步发展。
作家冯骥才所说:
“风,可以吹起一张大白纸,却吹不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
教育不是做好模子,把孩子塞在里面成型,而是释放天性,让他做真实的自己。
强迫顺从,是限制成长,释放天性,才能释放生命的力量。
——End——
作者:娇云,以文字疗己悦人。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