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幸运嘛嘛的育儿经
![](https://pics7.baidu.com/feed/43a7d933c895d1432279b332719f7a045aaf070d.jpeg)
“不能哭的,你这样哭就不乖了,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小区儿童乐园里,一个妈妈正在安慰哭鼻子的小孙女。原来小女孩跟别的孩子一起抢秋千玩,没有抢到,就哭了起来,她妈妈一边给她擦眼泪,一边强调“哭是不乖的行为”,最后在那个妈妈的“妈妈不喜欢不乖的孩子”、“你再哭,妈妈就走了”的威胁下,小女孩停止了哭泣。
可是,明明孩子心中还有情绪在,却为了让妈妈觉得自己很乖,让妈妈继续喜欢自己,而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可能表面上看上去是好事,但是长此以往的话,对孩子来说后患无穷。
![](https://pics0.baidu.com/feed/14ce36d3d539b6002d6276cce93fcd2cc75cb796.jpeg)
孩子太乖的后果
过分的听话教育,你养大的不是孩子,而是那个复制你思想执行你指令的木头人。
太乖的孩子在学习上成为不敢表达自己的“乖学生”;生活上成为不能自主的“生活白痴”;工作上成为一个不懂拒绝别人的“便利贴”员工;感情上成为让父母包办婚姻的“妈宝男”、“妈宝女”。
太乖的孩子容易忽视真实的自己太乖的孩子从小就知道看大人眼色,习惯性讨好别人,懂得如何讨人喜欢的招数,逐渐变得没有自我,唯唯诺诺。
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了心理问题较多,原因就是,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失去表达自我的声音,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内心压抑十分痛苦。
![](https://pics4.baidu.com/feed/43a7d933c895d1431b28e3b0789f7a045baf07b8.jpeg)
太乖的孩子不敢表达真实情绪明明自己很喜欢的玩具,却被父母强制送给别的小朋友,自己还不能哭,一哭就会被父母说小气,不乖。于是孩子只能压抑自己的不开心,表现出很乖很大方的模样把自己的玩具双手送给别人。
太乖的孩子依附性强,自主性差。小时候,大小事宜都被父母包办,也不敢反抗,而且就算反抗也没用,父母会以“我们都是为了你好”而继续让孩子听话,慢慢地,孩子也不会动脑筋去思考自己应该怎么做,只会像提线木偶一样机械地按照父母安排好的一切去做。所以孩子慢慢失去了决策的能力,一旦出现了问题,第一反应就是都怪爸爸妈妈,他们让我这样做的,下意识规避责任,长大后,即使独立生活,但心理还是奴性,遇到关键性的问题,无法决策,还会习惯性地依附父母,造就了很多“妈宝男”、“妈宝女”的诞生。
![](https://pics1.baidu.com/feed/f31fbe096b63f624b838778d862b13fe1b4ca349.jpeg)
父母怎么做才能避免孩子太乖?
孩子太乖,是父母教育的失败,如果你的孩子对你言听计从,多半是你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我们该如何避免教育出来的孩子太乖呢?
1、允许孩子有负面情绪的出现
我一个当幼儿园老师的朋友说,一般开学时候哭得稀里哗啦的孩子,都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反而那些刚入园时入幼儿园时不哭不闹的孩子,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爱打人、半夜哭醒。
为什么?
因为正常情绪下的孩子,没人愿意去幼儿园。因为3岁的孩子还不明白为什么去幼儿园,以为去幼儿园就是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如果孩子不哭不闹,说明她觉得要做一个你们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就不能哭闹。她知道不哭闹才会让你们更喜欢她。
换句话说,她在压抑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可是,孩子的感受只能通过其他的方式宣泄出来。她上幼儿园以后爱打人、半夜哭醒,都是内心的宣泄。
![](https://pics5.baidu.com/feed/0ff41bd5ad6eddc4ff81b12a38b44efb53663376.jpeg)
孩子能够在你面前哭,说明他对你有足够的安全感,知道你会对他的情绪照单全收,全盘接纳。这种无条件的爱和养育,才是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
我们要允许孩子负面情绪的存在,不能孩子一哭,就让孩子不能哭、不许哭,并把哭等同于不乖。
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宜“疏”不宜“堵”,哭闹是孩子发泄情绪的本能,如果发作前期不能控制住,不妨让孩子先宣泄一下情绪。父母要保持冷静的心态,等孩子情绪稳定点再和他讲道理,千万不要因为怕在外人面前“丢面子”而使用强制手段。
2、教孩子识别情绪,表达情绪
生活中有怕、怒、哀、乐、惊、厌、轻这七种基本情绪,父母可以尝试让孩子搜集表情、姿势等身体信号来识别情绪。
![](https://pics6.baidu.com/feed/ac4bd11373f08202e4c691f44f9403ebaa641b1e.jpeg)
下载一些真人表情图,询问孩子,这个人是什么情绪?他有什么感受?还可以和孩子玩一些肢体行为游戏,比如,笑容、眼睛弯弯、手舞足蹈代表开心愉悦;嘴角下垂、流泪、蜷缩一团代表悲伤难过;皱眉头,唉声叹气代表烦恼,忧虑……让孩子做连线游戏,一边是情绪名称,一边是表情、姿势,让孩子把情绪名称和对应的表情姿势连起来。当孩子能够辨识出情绪时,自然可以觉知自己的身体感受,让孩子识别了自己的情绪还不够,还要让孩子表达出来,最好是通过语言的方式表现出来,孩子还不懂得表达的时候,我们要在旁边帮孩子表达出来,下次孩子遇到同样的情况时,他就知道如何说出自己的情绪了。
说出来,比憋在心里要好。
![](https://pics4.baidu.com/feed/4610b912c8fcc3ce55f1c17c6d2b2e8ed53f20c5.jpeg)
3、控制你的控制欲
在《小欢喜》中妈妈宋倩就是个对孩子控制欲很强的妈妈,她将女儿英子视为人生的一切,她把英子的房间窗户设计得方便她监督其学习,吃的也要按照自己定的食谱,和谁交往也是严格限制,就连和亲生父亲见面也是限定了时间和次数。英子已经完全成为她以爱的名义下绑架的奴隶。
控制欲太过强烈的她,让女儿得了抑郁症,故意选报离家很远的大学就是想要逃离妈妈的“魔掌”。
![](https://pics4.baidu.com/feed/d50735fae6cd7b899523edd4f04abaa1d8330e8b.jpeg)
家长们总以为听话的孩子成长的道路会顺畅很多,其实不然,乖巧的孩子大多数没有成长为大家期待中的样子,反而变得越来越孤僻懦弱,无主见,有社交恐惧症,甚至可能得心理上的疾病。
在这种“听话”式教育下,孩子终于变成了你满意的模样,吃了你爱吃的东西,穿了你觉得要穿的衣服;
找了你觉得好的工作,干了你爱干的事;最后,娶了你喜欢的姑娘。
但是你的孩子并不快乐。
纪伯伦说:“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对自身渴望的生命的儿女。”
4、多跟孩子交流
孙晓云说:“中国父母最难能可贵的一句话就是:‘孩子,你自己怎么想。’”
![](https://pics6.baidu.com/feed/a686c9177f3e6709e669e7afc4a9673bf9dc55ee.jpeg)
父母们总是以自己的方式帮孩子默默安排好一切,却总是忘记问一句“孩子,你自己怎么想?”,在自己劳心劳力做好一切后,如果孩子敢表现出半点不满,你就会骂孩子白眼狼,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却不领情。
父母每天忙碌着,一句话“还不是为了给你提供更好的生活”就可以把想跟你说说话、玩玩游戏的孩子拒之门外,可是孩子要的并不是那些靠你工作买回来的不会说话的玩具、不能谈心的漂亮衣服。
有人问过孩子怎么想的吗?没有。
人与人之间都需要交流,就算是亲如母子,也是需要花时间去了解彼此的内心世界,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心有灵犀。
![](https://pics4.baidu.com/feed/03087bf40ad162d9dd90aaf510b051ea8b13cd57.jpeg)
我很赞成王菲对大女儿窦靖童说过的一句话:你可以不乖,但是不可以学坏。
事实上,在不违背道德,不触犯法律的前提下,可以允许孩子的不乖。
——END——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删除
关注@小幸运嘛嘛的育儿经,了解更多育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