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新闻,说的是一个妈妈将六岁孩子孩子打得伤痕累累,视频里孩子痛苦地对妈妈说,“妈妈求求你别打了”。而背后的原因就是因为孩子父亲工作忙碌没法帮忙照顾孩子,而妈妈又因为天气变化生了病,看到孩子写作业还是不认真,最终失去理智将自己的痛苦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看到这样的原因,网友们都又气又无奈,父母再怎么失去理智,也不能打孩子出气啊。
如其实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前段时间还有新闻说父亲喝酒醉了突然打孩子的,我们生活中也会看到有些家长在事业上遇到了困难,心情不如意,回家就对着孩子发泄情绪。当然,家长们必须要承认这样的行为是不好的,不仅对家长自己不好,对孩子更加不好,因为这会伤害孩子的身体和感情。
我们也知道很多时候家长可能也不愿意打骂自己的孩子,但是在心情烦闷时又刚好碰上孩子不听话,情绪一个控制不住就对孩子动了手,事后也会后悔不已,那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踢猫效应”,那么什么是“踢猫效应”呢。
一、什么是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的大意是说如果你产生了消极情绪,不是想着自己去化解,而是通过向比自己弱小的人转嫁情绪,在他们身上发泄情绪来缓解自己的不适,这就是踢猫效应。
关于踢猫效应,还有一个案例。一位父亲在单位里受到上级的批评和同事的排挤,心情非常不舒服,所以当他回到家看看到孩子躺在沙发上看动画片而不是在学习时,马上对孩子训了一通。被爸爸批评之后的孩子心情也很难过,他也想发泄情绪,但是家里没有比他更小的人了。这时他看到了脚边的猫,他生气地踢了猫一脚,于是猫也被吓跑了。受惊的猫跑到了马路边,这时候一辆小车正朝这个方向开来,司机为了避开小猫却不小心撞倒了路边的小孩。
这就是踢猫效应所导致的一连串的后果,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消极情绪不加控制地转移。因此,大人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踢猫的故事发生在自己和孩子身上。
警惕踢猫效应,它有这些不良影响
1. 让孩子缺少安全感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因为他们年纪小,照顾不好自己,所以他们需要父母的陪伴、关心、呵护。因此对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最能放心去依赖的人,只有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他们才能够去面对在外面的世界可能遭遇到的种种困难。
但是如果孩子经常受到来自父母的糟糕的情绪的转移,这就会影响到父母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以及错误的认知自己的父母心中的形象。因为经常受到父母的打骂,孩子会认为“我对爸爸妈妈来说是不是一点都不重要”、“我是不是不配做他们的孩子”、“我是不是真的很差劲”等想法,当孩子开始看低自己,他们就开始认为这个家庭无法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的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自卑。
2. 影响家庭和谐关系
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家庭里充满了吵架、打骂的声音,那么这个家庭距离和谐友爱的氛围一定不会近,但是想要让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必须的。
如果孩子从小就接受着父母的消极情绪转移,动辄被大人训斥、惩罚,那么这个家庭的关系就很难和谐。特别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情绪躁动、性格偏激,还有着强烈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如果过多的让他们承受父母的消极情绪,他们也会奋起反抗,学会和家长吵架甚至是动手。因此,像踢猫效应这样的消极情绪转移是很影响一个家庭的和谐氛围的。
3. 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让孩子来扮演大人消极情绪的容器,这样的行为本来就是不合理的,真正这样长大的小孩,他们的内心世界很难得到健康的发展。消极的情绪很容易助长人们心里的悲观想法,长期处于这样的悲观世界中,孩子很难再变得积极阳光。这样的孩子可以能会慢慢的变得自卑、敏感,拒绝与家人沟通,也不敢与同学沟通,这样消极的人生态度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这些办法帮助家长远离“踢猫效应”
1. 学会分清工作和家庭
首先要说明的是,需要分清的不止是工作和家庭,还有家庭以外的那些社会生活。很多家长都是因为工作上的不顺利,或是出门遇到了什么不如意的事从而产生消极情绪,但是家长们要知道,不想让孩子受到坏情绪的影响,那就要让坏情绪远离我们的家庭。
你可以选择回家之前先平静自己的心绪,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更不能冲孩子发泄;或回家之后先回房间冷静一下再陪孩子,总之,不要孩子成为你的情绪垃圾桶。
2. 要学会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
极情绪既然有来的方法,那么也会有走的方法,当你看到孩子就觉得生气时,不要急着在孩子面前发泄自己的情绪。家长们生气时可以选择到体育场跑跑步,做一些运动,用大汗淋漓来排泄自己的情绪,用身体的劳累来换取精神的放松;或者在安静的房间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用美妙的乐章来舒缓自己的头脑,或者美好的享受。这样再去和孩子沟通,比起带着怒气的交流,效果可能更好。
3. 学会复盘,勇敢向前
只有学会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复盘,才能更好地向前走。当父母和孩子处于情绪交战的时刻,突然让双方冷静下来可能很难做到,但是事后对事情复盘是一定可以做到的。
通过回顾事件,大人可以知道为什么自己会生气、自己该不该生气,孩子也可以明白自己哪里没有做好,通过这样理性的沟通交流,家长和孩子都可以通过分析了解到自己做错的地方,吸取经验,下次避免再犯,这样也可以远离踢猫效应带来的消极影响。
父母作为家庭中的强势者,有保护、照顾孩子的义务,而且我相信,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当父母们再次心情不如意、看到孩子就来气时,请多多想想向孩子发泄情绪的危害。比起粗暴的训斥和体罚,平静之后的双方交流更和谐、效果也更好,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家长们不仅要了解踢猫情绪的危害,还要让踢猫情绪远离自己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