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疫情期间我一直在家陪孩子,后面复工一阵子后就让孩子外婆帮忙带带,陪伴孩子的时间瞬间就减少了。
前两天我回到家,妈和我说孩子状态不佳,心情很不好总是闹,我忙去安抚孩子。
"宝宝,怎么啦?"
尼莫却嘟着嘴不说话,把头扭到一边,在我使劲全身气力询问和安抚后,才知道,原来孩子觉得我对他的情感变淡了,他觉得妈妈不爱他了。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复工后的这段时间我确实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要,很多时候一回家我就累的瘫在沙发上,刷刷手机解解疲劳,但是却没有关注到孩子情绪的变化。
今天我就想和大家聊一聊生活中我们的"情感忽视"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影响。
一、《伤痕俱乐部》:致郁电影告诉你教育真谛
在聊这个话题之前,想和大家推荐一部最近看的法国的获奖短片——《伤痕俱乐部》。
这是一部非常致郁的电影,看到中间我就有些看不下去了,但是这确实能够引起家长们的深思。
短片讲述了一群童年受过创伤的孩子的故事,他们有的是因为被打骂而形成的有形伤痕,有的是因为父母的冷漠忽视造成的无形伤痕。
在短片中有一个小男孩,他和另外两个男生朋友和一个女生朋友走在一起,他们四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有"伤痕"。
不同的是,其他三个小朋友的"伤痕"是红色的,而他的却是蓝色的。
后来他才知道,原来这三个小伙伴的"伤痕"都是被打出来的,而他自己的"伤痕",则是因为妈妈的冷漠造成的。
在他的家里,回家的妈妈只会每天看电视,当他想要和妈妈聊聊天时,都会被妈妈往旁边推。
他和妈妈就坐在同一个沙发上,中间却好像隔着千山万水。
妈妈每一次对自己的"冷漠"、"拒绝"、"不理睬"、"不搭理",都会加深他内心的"伤痕"。
最后这条蓝色的"伤痕"越来越亮,就好像要淹没他整个人一样,就像妈妈给他造成的伤害越来越严重,到他最后无法承受,只能被慢慢淹没。
这些冷漠、不理睬、不搭理、不沟通、不交流,导致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受到伤害,就是所谓的"情感忽视"。
知乎上有人问:"被父母'冷暴力'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有一位知友回答说:"怎么说呢,被父母冷暴力,那种感觉就像是拿了一把很钝的刀,在你身上不停地划,不停地划,虽然身体不会流血,但你会感觉到揪心的痛。"
二、对孩子不理睬,其实是一种"冷暴力"
其实每个孩子一开始都不会被家长的冷漠伤害到,但是随着时间越来越长,他们也会开始变得没有安全感、自卑、焦虑和痛苦。
就像电影里的小男孩,他一开始看着手里的"伤痕"闪着蓝色的光,觉得很美,他说这就像星辰,代表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直到有一次,他看到女孩不断地想要擦掉自己的伤痕,他试图阻止女孩,却听到女孩歇斯底里地说自己再也不想看到它们!
这时候他才知道,"伤痕"或许并不是什么好东西。
但是最最让人难过痛苦的是,小男孩回家问妈妈这些伤痕是怎么回事时,妈妈却不耐烦地将电视声音开到最大;
甚至当妈妈的手放在小男孩头上时,小男孩以为妈妈是要安慰自己,没想到却是被冷漠地推开!
就像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小男孩痛苦的跪倒在地,他周围的一切都碎成了无数碎末……
我很佩服这部短片的作者,作者希望家长能够重视孩子的心理痛苦。
很多家长常常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付出了所有时间、精力,金钱,孩子还是充满抱怨,甚至?"
其实我们要知道,孩子的成长发展不仅仅只有物质需求,他们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需求,而精神上的需求往往要比物质需求更重要。
爱德华.特罗尼克(Edward Tronick)博士曾在1975年公布了"无表情面孔"心理实验。
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就能感受到母亲情感的冷淡了。
实验一开始,一位母亲正和她的宝宝进行着有爱的互动,孩子表现得非常开心,但是突然,母亲突然板住脸,不再作出任何表情,也不再对孩子的表现作出任何回应。
婴儿发现了母亲的表情变化,试图用熟悉的互动方式吸引母亲的注意力,但全程母亲都无动于衷,最后孩子尝试无果,崩溃大哭。
研究显示,在母亲面无表情的对待婴儿时,婴儿的心跳加速,体内的压力极速也增加,如果持续下去,他大脑关键部位的细胞可能死亡!
这是多么可怕的研究结果,研究者们还发现,当婴儿在两周后回忆起这个"无表情"事情时,还会迅速出现负面的生理变化。
这就是情感忽视带给孩子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
三、父母要避免"情感忽视",做好"高质量陪伴"
1、学会"看见"孩子
在短片里,小男孩和母亲的镜头永远处于一种阴暗的气氛环境下的,而母亲的每一个举动,似乎都将孩子看做是一个"透明人",或者是一个惹人烦的"拖油瓶"。
其实在很多出现矛盾的家庭里,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缺乏的是一种"看见"。
这种"看见"是去接近、观察、感受和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父母"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
很多孩子就是因为缺乏情感需求,以至于长大后非常没有安全感、自卑、怯懦。
2、在情感上保护和滋养孩子
在现在的教育观念里,已经很少有家长会让孩子产生"红色伤痕",但是孩子的"蓝色伤痕"却没有递减的现象。
在《孩子的大脑》这本书中,作者将孩子的大脑比作有两个火车头的蒸汽火车,头尾各有一个锅炉。
一个车头帮助孩子前进、实现目标,另一个车头则负责产生负面情绪和行为,让孩子感知痛苦。
而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像是锅炉里加柴火。
所以,家长要是想让孩子有健康、积极的人格,就需要在"相应的锅炉"里加柴火。
生活中当孩子做错事、犯错的时候,我们如果在行为、言语上打击、惩罚孩子,那么只会让孩子的"负面锅炉"越烧越旺。
反之,如果我们关注孩子的情感,知道孩子犯错的出发点,了解孩子犯错行为背后的动机,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孩子的行为,并加以引导和鼓励,这样能够让孩子的自我认知保持积极,并且更愿意接受父母的意见。
3、时间少,但陪伴质量要高
很多时候父母一整天坐在家里,却只是在孩子旁边玩手机、看电视、完成工作,这样的陪伴就算是一整天,效果也等于没有陪伴。
相反,即便你工作到很晚,回到家只有一两个小时陪伴孩子,但如果这一两个小时你是放下手机、全心全意地关心和陪伴孩子,就算只是聊聊天、读读绘本,都是"高质量陪伴",都能消除孩子一天的"被忽略感"。
孩子小,但也能敏感地感知到父母的情感,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有时候比不断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
我是马海霞的育儿经验,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