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艺谋导演,章子怡、郑昊、孙红雷主演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1999年上映,距今已经21年了,每次想起它,重温它,都会有那么一种别样的感动。
电影改编自鲍十的小说《纪念》,讲述了母亲招娣与父亲骆长余相知、相爱、分离,最终相守一生的故事。
![](https://pics6.baidu.com/feed/279759ee3d6d55fb84e250292ac8ea4c21a4dd8d.jpeg)
剧中章子怡饰演的招娣,朴实无华,却演出了一个令人难忘的荧屏形象。当时,她只有19岁。
有时候也经常在想,为什么一部21年前的电影,可以一次次打动自己?很少看到能够超越它的国产爱情电影?
慢慢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越是朴素的情感,越能打动人。越平凡,越不凡。
至纯至美
电影的主题,就是一种不掺杂任何东西的爱情,两个人在乡村相遇,平凡的人,平凡的感情,却是那样的纯粹,那样的唯美。
![](https://pics3.baidu.com/feed/d8f9d72a6059252dde6e74697271a63d5ab5b956.jpeg)
最简单的爱情,最简单的幸福,就是想看见你,听听你的读书声,远远望着你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样子,这些就已经足够。
这种信息的传递,并不是完全靠故事来呈现的,甚至说故事只是占了其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包括音乐,画面,构图,色彩,光线等,它们统称为信息,就犹如那五彩斑斓的青春记忆一般,明亮美好,共同撑起了这种朴实,大气,意境悠长的美。
![](https://pics1.baidu.com/feed/6609c93d70cf3bc764bd20f499ea1fa7cc112a5e.jpeg)
音乐想起,我们看到色彩鲜艳的画面,人物奔跑的镜头,尘土飞扬的镜头,笑靥如花的清澈,就会不由地对那一份独特,唯美的爱情,有所憧憬,被其感动。
麻花辫,青花瓷碗
章子怡的麻花辫,郑昊手中的青花瓷碗,是电影中两个深刻的意象。
按照“我”的回忆,母亲当时刚满十八岁,父亲也只有二十岁,正好是青春的年纪,稚气未脱,干净清澈,朝气蓬勃,未经雕琢。
![](https://pics0.baidu.com/feed/024f78f0f736afc352e4e834f5f34ec2b54512e3.jpeg)
母亲的画面一出来,两根麻花辫瞬间映入眼帘,成为她的标志性装扮,也是温婉纯净,透明清澈的少女心的有力见证。
一颦一笑,都传递着朴实,真挚,至纯的美。
剧中的青花瓷碗,也是父母爱情的美好见证。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碗,代表了父亲伟岸的身躯,矫健的步伐,厚重的气息,以及母亲情感的寄托,心中的牵挂。
![](https://pics5.baidu.com/feed/503d269759ee3d6dcae214f709fcc8244e4aded3.jpeg)
母亲专门挑了这一个最大的青花瓷碗,盛上自己精心做的食物,然后用盖子盖好,布包好,小心翼翼地带过去,放在凳子上。然后,她坐在亭子边,远远地张望,眺望,电影中给了这个碗好几次特写,这个小小的碗,盛满的是一个少女悸动的心。
![](https://pics4.baidu.com/feed/4d086e061d950a7bab5df6a04c3bc7dff3d3c95f.jpeg)
这个镜头里,碗居于画面中央,既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还有一种融入蓝天白云的优雅,这是母亲眼中的画面,她的眼里只有这个碗,装满了这个碗。
这个碗在后面还出现多次,包括母亲问父亲,还记得这个碗吗?记得里面哪顿饭最香?
可以说,碗是一个媒介,连起了父亲和母亲,也是他们之间情感的一个见证。
![](https://pics1.baidu.com/feed/b3fb43166d224f4aa04e8b064e1d35549a22d1c5.jpeg)
尤其是母亲在跑着给父亲送饭的时候,碗摔碎了,饺子撒了一地,母亲找人又重新给锔了一下,还原了这个碗。
青花瓷碗是一个见证者,也是一个旁观者,它在电影中的作用,更像是一个记录者的角色。在那个年代,一个普通的大碗,就承载了这么厚重的情感,美好的情感,沉甸甸的情感。
看起来普通,朴素,却是那样的珍贵,不舍。为什么呢?因为它唤醒了人们内心的情感,唤醒了人们对于朴素的美的感动,那是一种动人的力量。
一辈子的相守
电影开头,“我”在回来的路上,默默说道,父亲教了一辈子的书。母亲也说道,你爸到这村40多年,为这个学校,给大家培养了一代代的学生,起早睡晚,心都操碎了。
父母的爱情,伟大的地方,在于他们是一辈子的坚守。
![](https://pics5.baidu.com/feed/e61190ef76c6a7efe059ec17b5100a57f2de66f0.jpeg)
电影对于这种爱情的表达,并没有过多刻画他们两人之间的画面,更多的是一种意念的表达,情绪的传递。
比如母亲对于父亲的声音,喜欢听父亲读书的声音,在她看来,父亲的声音,是天底下最动听的声音。“人生在世,要有志气,读书识字,多长见识,能写会算,是件好事,大事小情,提笔就记。”
![](https://pics0.baidu.com/feed/9e3df8dcd100baa125a281f103fa1c14cafc2edb.jpeg)
比如他们相遇的画面,隔着荧屏都可以感受到那种紧张,忐忑,忸怩,兴奋。
这些都是非常普通,朴实的画面,没有刻意煽情,只是像水一样的静静流淌,却无声地穿越人们的心田,能感受到那种心动,那份美好,那份纯粹。
![](https://pics3.baidu.com/feed/d50735fae6cd7b8978911d1a48cee7a1db330e9e.jpeg)
又如母亲站在雪中等父亲的画面,踏着积雪,迈着沉重的步伐,走着去县城找父亲的场景,都是通过母亲的行为,来表达她内心对于父亲的爱,那份担心,那份不舍,那份牵挂。
![](https://pics4.baidu.com/feed/d52a2834349b033b87a14447522493d5d439bd77.jpeg)
还有母亲眼里流出的这滴泪,越平凡,越动人。
这个画面,是“我”听乡亲们说,当父亲真正和母亲相聚的那一天到来时,母亲又特意穿上了父亲喜欢的红棉袄,站在路边等着父亲,从此,父亲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母亲一步。
![](https://pics5.baidu.com/feed/f703738da97739125f5d9f73b0f3231e377ae29e.jpeg)
电影中并没有出现父母相聚的画面,只是用母亲站在雪中等待的画面,再加上“我”的旁白,来表现这种朴实,真挚的情感,从母亲的背影,眼神,面部特写,以及红白色彩的对比,来强化这种情感,并深深印在了观众的脑海里。
这种美好的情感,是一种怀念,更是一种向往,是内心深处对于朴实无华,乡间小路的怀念,更是对于田野,泥土,蓝天,树叶的自由的向往。
![](https://pics6.baidu.com/feed/78310a55b319ebc409b211a2c5cc6afa1f171637.jpeg)
电影结尾,现实与回忆交织在一起,儿子的读书声和父亲的读书声混杂在一起,年轻时候的母亲,在田野间纵情奔跑的画面再次出现,远方的崇山峻岭,蜿蜒的乡间小路,是她的怀念,也是她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