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太去世八年,我对于父母、家人、情感、人性

摘 要

  年轻的时候,什么样的所见所闻能彻底震撼并重塑所受教育的认知属性?—— 我的答案,是养老院——如果你在足够年轻时“有幸”在“养老院”见证过那份无奈的孤独与落寞,甚至是

年轻的时候,什么样的所见所闻能彻底震撼并重塑所受教育的认知属性?——

我的答案,是养老院——如果你在足够年轻时“有幸”在“养老院”见证过那份无奈的孤独与落寞,甚至是“血缘关系”与生活现实的博弈,那,你对于父母、情感、家人,甚至是人性的开悟都是多方面的灌输。

(我只写自己真实经历的见闻,至于读后感,留给读者自己去体会,不断章取义地玩弄“文字游戏”,是我对于文章写实的初衷与理解)

作者:一三零一



年轻时,别把“年老”的归宿想得太理所当然

01

可能是家族里的规矩比较多,我对于“孝顺”的认知也偏重于家教与规矩的塑造,所以,我对于养老院的理解,更愿意规划成这类人的归属:

家门不幸,没教育好子女的必然。

而,事实上,我的这种狭隘的认知,不仅仅是滑稽愚昧的,说得公道点,是自以为是的“无知”。

作为一个标准的80后,在我步入不惑后,对于家庭、亲人、父母以及一路走过来的朋友越来越珍惜,尤其在真实的情感认知里,似乎,对于这些人,记忆里,并不存在着“亏欠”的过往,但,总在潜意识里,是存在“亏欠”的,尤其是父母。

原因有三:

1、这几年,见证了人世间太多的生老与病死
2、太太去世后,情感没有寄托
3、当我成了顶梁柱时,原来,父母真的很老了

至于,如何在“孝义”上做到一个成年人该有的本职或标榜——面对环境、现实的“参差不齐”,人性的自私性与身不由己。

因为,明天,我们都会“老去”甚至死亡。



没见证过“养老院”的人性百态,不要自以为是的“与我无关”

02

我其实一直很感谢我的成长环境,尤其是“人性”认知的成长,是我无法从学校以及书本上学以致用的。

2001年,那时候我才刚满20岁。

很幸运,被家族里比我年长20岁的大表哥带在身边,走南闯北的学习各种“规矩”。

如果我的记忆没出差错,那时候我第一次陪大表哥去探望一个在“航头养老院里”的“老太太”。

我见大表哥叫这个老太太为“奶奶”,所以,我也跟着称呼为“奶奶”。

“奶奶”很面善也很慈祥,后来,我才从大表哥的口中知道——这个“奶奶”是一个有恩于表哥的朋友的外婆。

后来,因为变故,表哥的朋友深陷“牢狱之灾”,而这次灾难,也让原本美满和谐的家庭四分五裂,这个“奶奶”也因此“半赡养”在养老院里。

那段时间,我永远都无法忘记“养老院”里的所见所闻:

人性、赡养、家人、父母、情感的一切大纲都在这里一目了然。



机械化的“养老”与老人“黯淡”的眼神成正比

03

那时候的我标准的年少与轻狂,我第一次见到白发人送白发人来养老院:

一辆三轮车,一个年轻点的白发男人送一个更为年迈的老太来养老院,那个三轮车下来的老太,歇斯底里地嚎叫着,听不清言语,面容全是泪水,甚至,捶打着她眼前这个“白发”男人。

那个“白发”男人杵在那里一动不动,里面的工作人员围上来拉开他们,良久,我终于听到了让我很震撼的答复:“妈,对不起。”声音很小,但很清晰。

我以为他们是“夫妻”,原来是母子,真的很震惊。

现在想来,记忆里这个满头白发的儿子,也是生活所迫,不能下定论与猜测,说他不“孝顺”。

我记得那时候表哥对我说了一句话:“弟弟,这种家庭很不容易,什么人家做什么事情,你看多了就会觉得很平常,都是没办法,也是人性的本质。”

那时候的养老院,真的很机械化,我看到一个工作人员同时要伺候一房间的老人,喂他们吃饭,就是流水线的操作,甚至,老人有没有吃饱,咽下,是不在乎的——拿个汤勺,一勺一勺的“拨”,对,是“拨”,不是“喂”。

当然,这已经是20年前的养老院见闻了,我想,时代的步伐与经济好转,我相信现在的养老院这种现象与操作流程应该是淘汰了,不符合人性与真正的“养老”。

事实上,我真的要感谢这段经历,我那天回家后第一件就是对自己的父母说:“老爸老妈,儿子绝对不会在你们老后去住养老院,太可怜了。”



养老院里也养“智障儿童”,父母是研究生

04

二十年前的研究生,稀有,不像现在“烂大街”。

随后的几次去航头探望这位“奶奶”,这个“奶奶”告诉我们以下这个真实的案列:

养老院里收养了一个“傻子”,大概7、8岁。

那时候的称呼,都是不拐弯抹角的,不像现在,我们把这类“傻子”人性化的定义成“智障人士”。

这个小孩的父母是研究生,可,孩子却是“智障”,父母伤心透了,不愿意再生第二个,又不想看到这个“孩子”,所以,每个月出钱放在养老院里。

我不撒谎的,应该是2001年的“航头养老院”,收养过智障儿童。

我那时候真的很震惊,但我也明白,父母肯定是如“奶奶”说的这样——伤心透了,所以才会做出这样迫不得已的“割舍”。



人性的认知,我们更多的解读应该是宽容

05

事实上,这些我年轻时在养老院的真实经历,在不惑后想来,只是很平常的身世与百态,并没有对与错,是与非,更不是我们能在道德的“义角”去破口大骂与指责的。

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他们这样的成长环境与遭遇,我可能比他们还不如:

那个骑着三轮车的白发男人,把自己的母亲送到养老院,杵立着被母亲捶打,小声自责地对亲生母亲说:“对不起。”

那对研究生父母,把自己的“骨肉”放在养老院里——哪个父母愿意这样做,不是伤心到极致,痛苦到极致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吗?

是的,我们都很幸运,因为我们人生的轨迹比较顺利,而这顺利,使得我们更多的时候是看见了人性本质的里“善”。

而,有些人性本质里我们所以为的“恶”,又真的是“恶”吗?

现在细细想来,这个社会最好的蜕变是什么,是法律不断的制约人性,尤其面对很多人性的大纲难题,也只有法律才能给个相对合适且正确的归属。



——END——

作者简历:我只是生活在路上的一个中年人

#情感点评大赏#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