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要爱我多点!”—论父母对孩子的争

摘 要

  在多子女的家庭中,大部分的父母或许都经历过子女的各种花式争夺父母的爱与关注的经历。 子女对父母的争夺常常通过各种或明或暗,或优秀或堕落的方式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进行。

在多子女的家庭中,大部分的父母或许都经历过子女的各种花式争夺父母的爱与关注的经历。

子女对父母的争夺常常通过各种或明或暗,或优秀或堕落的方式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进行。

对于子女的争斗,很多父母都会败阵来,难以做到真正的一碗水端平,由此又会进一步加剧子女的争夺。

但是,我们很少会去关注父母对孩子的争夺。

特别是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竞争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三十六计使得让孩子应接不暇,真假难辨,分身乏术。

父母会通过哪些方式去竞争孩子呢?

1、“调虎离山”—切断或减少孩子与另一方父母的正常沟通交流。

有一个4岁的小女孩,进入了俄狄浦斯,从原来的喜欢的粘着妈妈,慢慢变得喜欢粘着爸爸,经常让爸爸陪她玩乐高,常常玩得超过了晚上9点要睡觉的时间。

妈妈以熬夜会影响孩子的发育为由,让爸爸晚上超过9点等孩子睡着之后才可以回家。

爸爸觉得很没有道理又找不到理由反驳就勉强答应了。

可是妈妈慢慢地发现孩子从原来的阳光开朗,变得郁郁寡欢,甚至多次在幼儿园情绪失控,会打其他的同学,也会经常无缘无故的哭泣,女儿对她也回不到了原来共生依赖的状态。

在心理咨询中,妈妈了解了自己内心的状态。

她觉察到,当孩子与父亲愉快地玩乐高的时候,自己胸腔内常常涌起一股难以压抑的愤怒与委屈,她觉得自己那一刻被边缘化了,被忽视了。

或许来自于自己从未体验过原来作为女儿可以与父亲如此的亲密,又或者来源于原来眼里心里只有自己的女儿竟然也可以和自己以外的人如此亲密,感觉自己养了个白眼狼。

不自觉地,她就去做一些事情去破坏掉孩子与爸爸的良好关系。

经过心理咨询之后,妈妈做了一些改变。

她取消了9点的门禁,女儿得以重新与爸爸建立亲密,情绪失控的频率开始减少,又重新变得阳光开朗起来。

2、“苦肉计”—通过彰显自己对孩子的付出来争夺孩子的爱。

一个8岁的小男孩,情绪常常容易失控,动不动就不分场合地对着同学高声尖叫。他这样让老师们非常头疼,父母也被投诉得有点怕电话声响。

在一次的家庭治疗中,通过谈话,了解到男孩在家里常常陷入被父母分爱的难题中。

母亲觉得自己生养男孩,花的精力最多,受的痛苦也最多,劳苦功高,所以男孩如果有10分的爱,就该分给自己7分。

而父亲则表示自己赚钱供养男孩,常常忍受着996甚至997的全年无休,精疲力竭也常常是为了可以多给孩子报一个兴趣班,所以孩子最少给他5分才能平衡。

当咨询师问孩子是否分爱分得很辛苦的时候,坐在父母中间的孩子慢慢地从焦虑中变得平静,并告诉咨询师,“确实分得很辛苦”。

每当男孩与母亲亲近的时候,会隐隐的感觉到父亲的不高兴,并且过一会儿父亲就会跟他说他的不容易;

而当男孩与父亲亲近的时候,母亲又会开始叨念自己对男孩付出的含辛茹苦。

这让男孩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做,都两边不是人,压抑得他想尖叫!

3、“暗度陈仓”—即通过明里暗里的方式去损毁另一方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当你的一方父母想跟你说一些话的时候,另一方父母总是可以找到各种谈话间隙切入进来,或评价一方父母跟你说的道理太肤浅,或批评一方父母给的建议太不合时宜。

或者一方父母总是会有意无意的向你灌输另一方父母如何如何的坏,另一方父母家族的人如何如何的小肚鸡肠、见识短浅、自私自利。

让你不自觉得把一方父母灌输给你的观点变成了自己对另一方父母的观点。

就像在咨询室中发生的一幕,女孩痛诉父亲小时候试图把她送走,想要抛弃她,父亲表示自己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也没有说过这样的话。

深究才知道是小时候女孩在舅舅家玩的不亦乐乎,怎么哄都不愿意回家,父亲开玩笑的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实在不想回家就把你送舅舅家去做女儿了。

后来却常常被母亲拿来吓唬女孩,你要是不好好听话,小心你的父亲又要把你送人。

就这么一个天大的乌龙让女孩一直觉得父亲不爱她,对父亲耿耿于怀至今,对异性充满攻击性,严重影响了她心理的健康成长。

当然父母对孩子的争夺还有各种各样的方式,而且父母对孩子的争夺也不仅仅限于独生子女家庭,多子女家庭中也一样会面临这样的困扰。

那为什么父母会如此激烈的争夺孩子呢?

1、当一方父母缺少价值感与存在感的时候

在孩子三岁以前大部分会更加依赖母亲,从三岁开始孩子需要从母亲身边慢慢分离,开始向外探索世界。

第一个探索的对象往往是爸爸,爸爸与妈妈不同的对待孩子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慢慢适应与不同性别的人打交道。

而当母亲的自我价值感与存在感不足的时候,她会非常享受与孩子的共生状态,借由另一个生命去彰显自己的价值感,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所以她不会允许任何人来打扰她与孩子的共生状态。

她会非常警惕有人在孩子的内心慢慢变得与她一样重要,甚至变得更加重要,哪怕这个人也是孩子的至亲。

由于母亲一直以来更多的依赖向内经营家庭获得价值感,而父亲则通过向外的事业打拼来获得价值感,所以母亲们更容易成为竞争孩子的主力军,而父亲则常常会败下阵来。

当然就算父亲通过经营事业去获取价值感,当事业依旧无法满足他的价值追求的时候,他会和母亲一样去竞争孩子。

2、当一方父母缺少情感滋养的时候

尤其是当夫妻关系不好,夫妻彼此不能从彼此身上获得情感的滋养的时候,他们就更需要从孩子身上去获得情感的支持与满足,进而展开对孩子的竞争。

有时候父亲更容易通过控制,压迫,立威的方式去竞争孩子,而母亲则更容易通过溺爱,放纵,无原则无底线的退让与付出去竞争。

夫妻关系不好的时候,不管是独生子女家庭还是多子女家庭,父母都会去竞争孩子。

3、当一方父母在小时候被迫成为“小大人”,没有享受过作为孩子的权力与乐趣的时候。

就是父母在自己的父母那里没有做够小孩,在夫妻关系里又做不成小孩的时候,就会希望在孩子那里去做小孩。

怎么样才可以在孩子那里做小孩呢?

就是把孩子彻底从另一方伴侣那里争夺过来,然后按照自己的喜好,把孩子塑造成早熟的“小父母”,然后要求孩子爱自己,感恩自己,随时随地的认可自己的付出,表达对自己的依赖与喜爱。

当父母双方都属于童年速成的“小大人”的时候,那么父母之间对孩子的争夺就会加剧,就像两个小时候没吃到一直心心念念的糖,长大后看着糖就开始不由自主的去争夺一样,有时候真的是不由自主。

每一对父母多少会有希望孩子更在意自己的想法,这本身不是问题,甚至有偶尔的争夺也本身不是问题。

而当过度竞争到让孩子无法很好的去认同另一方父母,无法享受来自另一方父母提供的功能的时候,对孩子的影响就会非常大。

1、父母的过度竞争会影响孩子获取父母双方功能的滋养与力量

母亲的功能是让孩子学会爱与被爱,学会经营亲密关系,学会如何更好的去爱自己,爱世界,爱他人,母亲的功能往往决定这一个孩子幸福的能力,经营关系的能力。

父亲的功能是帮助孩子从母亲的共生状态中分离出来,慢慢的发现自我,并找到自我,为什么孩子3岁的时候会容易叛逆呢?

因为那时候是他的自我开始形成并发展的时候了。

同时父亲的功能是帮助孩子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力量。

父亲还代表着规则,当一个孩子父亲功能的不足的时候,他会难以适应社会上的各种规则,例如学校的规则、职场的规则、婚姻的规则。

同样,孩子也就比较难在社会上取得成功,容易退缩到家庭,甚至一直退缩回到与母亲的共生状态中。

2、当父母过度竞争孩子的时候,会让孩子陷入忠诚冲突

对于孩子来说,对父母双方的忠诚度是一样的。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发现,当一个孩子样子长得像父亲的时候,性格往往更像母亲,而当他的样子长得像母亲的时候,性格往往更像父亲。

父母也可能常常会发现,当你越在孩子说另一半的某一个缺点的时候,孩子就越容易拥有那个缺点。这不知道是否来自孩子潜意识的忠诚平衡游戏。

对于孩子来说,保持对父母一样的忠诚度是比较舒服的。

而因为父母的争夺而陷入忠诚冲突的时候,往往更容易发生焦虑,抑郁等情绪的障碍,很容易情绪失控,因为他会觉得不管他怎么选好像都不对。

忠诚冲突会慢慢地泛化成为选择冲突、输赢冲突、进退的冲突,会影响、孩子对自己作判断或抉择的信心和能力。

3、当父母过度竞争孩子的时候,会影响孩子的归属感。

当一个孩子明确而坚定的知道自己即归属于父亲,又归属于母亲时,那么他就可以获得来自父母双方家族的支持与认可,他可以获得来自父母双方家族的力量。

而当父母过度竞争,让孩子只能归属于其中一方的时候,他就会存在归属的问题。

全然归属于母亲,他会觉得自己背叛了父亲,全然归属于父亲,他会觉得自己背叛了母亲。

就像一个离异家庭的男孩,他与母亲分离多年,父亲一直不许他们母子相见,在他长大准备结婚的时候,希望可以去见一下母亲。

父亲跟他说,如果他敢去找他的母亲,那么就与他断绝关系。

那一刻男孩觉得自己整个人都被撕碎了的感觉,她不明白为什么父亲与母亲她只能二选一。

这种归属感的缺失同样会影响孩子在各个层面的归属感,他会觉得在职称的归属感不强,婚姻恋爱中的归属感也不强。

做了丈夫感觉不到丈夫角色的归属,做了妻子感觉不到作为妻子的归属,甚至有了孩子也找不到做父母角色的归属。

归属感的不稳定,往往会影响着一个人的安全感与稳定感,也更容易感受到孤独与无助。

孩子,爱我多一点吧!每一个父母都可以有这样的期望,这本无可厚非。

暂时摆脱文明的影响,回归到动物的世界,我们会发现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单向的关系,是只给不要的关系。

没有一对老虎父母会跟小老虎要爱,要回报,也没有一对狮子父母会去争夺小狮子的爱。

成人想要的爱只能从成人的世界里去获取,如果强行跟孩子要爱,往往容易要出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给到孩子爱的自由:

当孩子爱我们的那一刻,我们享受着;

当孩子爱他人的那一刻,我们欣赏着;

这样,多好!

作者介绍

彭秋红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沈家宏心理专业咨询师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