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长视野看待“健康码互通互认”

摘 要

  时本 当前,全国大部分省份已建设了本地健康码,在各地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数据不共享、缺乏互认机制,健康码互通互认成为难题。专家认为,各省份应加强合作,依

时本

当前,全国大部分省份已建设了本地健康码,在各地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数据不共享、缺乏互认机制,健康码互通互认成为难题。专家认为,各省份应加强合作,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各地防疫健康信息共享、健康码互通互认。(3月30日《法制日报》)

要想在一个地方拿到绿码,即使无需隔离,至少要通过打卡等方式确保14日内无疫情接触史;但持绿码者到了另一个地方,仍可能不被认可,又得再隔离14天,这样不仅耗时费力,而且增加了当事人的经济和心理负担。更有甚者,相邻两地虽鸡犬之声相闻,却可能因健康码不互认,阻碍了人员和车辆的合理流动。近段时间,因健康码导致的类似扯皮事还真不少。

如何促进健康码互通互认,相关分析已经很透彻。概言之,只要技术上强化统一,观念上更加包容,健康码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就会顺畅得多。可问题是,如此操作是否值得,这是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假如很多人认为不值得,那么,促进健康码互通互认就会缺乏积极性。衡量是否值得,就需要对比投入与产出。

首先要看到,实现健康码互通互认,投入不会小。比如,健康码互认的基础是数据和算法统一,这需要重新收集或调整数据,工作量不小。统一健康码主办单位,便于不同地方互通和共享信息,需要部门协调和数据移交,也要费很大周折。

但这样做的产出或许不会太大,因为健康码作为一种新型数字化防疫措施,主要为复工复产服务,当前国内疫情趋于稳定,企业复工复产已达较高比例,假如健康码不久之后被弃用,投入太多就不划算。各地在采取行动前,难免会算一算这本账。

也就是说,假如健康码仅仅局限于为复工复产服务,就会面临投入大、收益小的窘境,多地不愿就此多花精力。除非为健康码找到一个长期和更大的作用,且确保疫情过后仍有很大的使用价值,方才值得投入,也方能调动改进健康码的积极性。

诊疗卡、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难以做到互通和共享,是困扰已久的一道难题,健康码无法做到互通互认,与各地的医疗信息割裂有相似的原因。健康码若能够实现互通互认,可以为医疗信息互通互认提供宝贵经验。更要看到,当前健康码尽管难以做到全国互通互认,但与各地甚至各医院发行不同的诊疗卡相比,进步仍是巨大的。吸取健康码的“养分”,将健康码作为推进医疗信息共享的一个切口,是更现实又更有益的做法。

因此,看待健康码,不应局限于一时或一种用途,而应该拉长视野,看到它对于医疗信息互通互认方面可能起到了促进作用,进而将健康码的一些好做法留存下来,或者将健康码的部分功能融入到诊疗卡、医保卡、电子健康卡等其他卡证当中,使之持续为社会带来好处,为民众提供方便。

SourcePh" >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