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有爱的话语、有情感的抚养,是婴儿心

摘 要

  一个可爱的小话痨,意味着他从小就享受着多人的宠爱。 言语,是人在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不善言语表达的人,往往在人际关系上、在社会活动中都表现得较为消极,甚至


一个可爱的小话痨,意味着他从小就享受着多人的宠爱。

言语,是人在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不善言语表达的人,往往在人际关系上、在社会活动中都表现得较为消极,甚至出现口讷、语迟、自卑等。这种人往往在与人交流或沟通时出现障碍。

情感是心理发展的第一个台阶,是基础性的东西,能影响孩子日后多层面的心理发展,如语言发展、社会性发展、认知方式发展等。可以说,情感是情商的基础。

我在研究犯罪心理现象时发现,一些行为变态的犯罪人大多表现出言语木讷的情况。他们说话不流畅,在对话时,他们经常为选择某些词语而憋在那里半天不吭声。若要求他们与人讲理,他们肯定发怵。正因为在言语表达上有困难,他们更倾向于动手,甚至也不愿别人动嘴,因为他说不过别人。

言语木讷的男性如果犯罪,多为突然袭击式的硬暴力;而同样言语木讷的女性假如犯罪,则多呈隐蔽的软暴力,如投毒。

为什么容易发生攻击行为的人不善言谈呢?显然,他们在言语形成的关键期(三岁之内)耳边缺少话语的声音。这种声音缺乏意味着他们身边的人情感不丰富、心理抚养不到位。

有爱的抚养一定是有话的。女性与男性相比更爱说话,想必这也是老天的一种用意,因为母亲在心理抚养中担负着最重要的角色。

人类的爱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说话来表达的。比如家里养宠物,你一进门,那狗那猫摇头摆尾迎上来了,又蹦又跳、又贴又蹭,你怎么回应呢?你一般会蹲下来,摸摸它的脑袋,或抱起它,跟它说话:“你是不是想我啦?”

养孩子也是这样,有情感的抚养一定是爱语绵绵。拿日常的换尿布来说,妈妈见孩子睡醒了,闻着味道不对,马上会弄盆热水,拿上卫生纸和新尿布,再拿一块毛巾,弄不好还有盒痱子粉放在旁边。当妈妈把孩子的襁褓打开,把小腿一提溜话就来了:“啊,我说咋这么臭?哎哟,拉了这么多,臭死了 ”妈妈先用纸擦,再用水洗,然后拿毛巾擦干,再扑点痱子粉,垫上干净的尿不湿,一边干一边唠叨,最后一定会拍拍小屁屁,温柔地问:“宝宝,现在舒服了吗?”

你说孩子那么小,他能听懂妈妈说的每句话吗?我们猜,这就像初学外语的人听外语,能听到声音,却不知所云。所以,妈妈这时的所有话语对孩子来说都像“废话”,可是,这种连篇的“废话”传递的正是绵绵不断的爱意。这种爱的唠叨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营养素。孩子除了吃喝拉撒睡,特别需要这种心理刺激。

虽然妈妈并不知道唠叨对孩子有什么意义,只是脱口而出地表达自己浓浓的爱意,但这就是一种有情感的抚养。

相反,没有或缺乏情感的抚养是什么样呢?同样是给孩子换尿布,在一些托幼机构里,临时看护者和妈妈的风格就不一样了。因为这里的看护者往往一个人要照顾多个孩子,换尿布对她来说是需要尽快完成的一项工作。她操作时的动作应该是麻利地抓起一卷卫生纸,抓一块尿布,走到孩子面前,打开襁褓,提起小腿用纸擦两下,然后换上干净的尿不湿,包好襁褓就完事,可能又去照顾下一个孩子。这叫工作,符合标准即可。我并不是说她们不认真负责,而是说她们可能顾不上爱抚,要是对每个孩子都像亲妈那样操作,她的嘴皮子非磨破了不可。所以,一对一的抚养和一对多的抚养是不同的。

《心理抚养》


作者:李玫瑾

书号:978-7-5426-7422-7

出版:上海三联书店凤凰书品

凤凰壹力2021-06

定价:46.80 元

一本向母亲致敬的家庭教育诚意之作

帮助父母对孩子心理抚养的实践指南

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

性格比能力更决定命运

大人只有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人的许多问题源于早年养育

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只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

人的胃口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无耻是百般迁就宠溺出来的。

爱孩子,并不是一味地顺从他,稍懂事起就要教他行为有规矩,明白可为和不可为的界限。

人们一直认为“育”只是用嘴给他讲道理,却忽略了还可以通过动作和各种接触来进行,即“养”的过程本身就是育。

与不同的人友好相处,这种社会行为确实需要学习,但前提是父母要有意地培养他的这种行为,让他建立一套与人相处的正确方式。

作者简介

李玫瑾,著名犯罪心理学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代表作有《谁在犯罪》。她通过三十余年的教学与研究发现,人的心理问题与早年的养育息息相关,由此提出了人的养育要关注早年心理抚养,尤其要关注与人性相关的情感、与命运相关的性格等观点。她的相关讲座被广泛传播,以其内容为主的著作《幽微的人性》也因此广受好评。

内容简介

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特别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高体重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些当成爱的全部,却因为疏于了解、关注婴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难以逆转的心理困境,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困难等问题。对此,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作者认为,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家长通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抚育,教他做人做事,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我们不能错过塑造孩子未来人生的最佳和最关键时期。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

|如有版权相关问题可联系后台处理|

★ 凤凰壹力|极致阅读体验创造者 ★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