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很多家长反映,说自己的孩子总是显得很胆小。
小的时候不太在意,觉得是因为孩子年纪还小,害怕周围的环境也属于正常。
但有的孩子已经到了小学,在日常生活的表现上,还是显得十分胆小。
相对来说女孩子比较文静,有些胆小也可以理解,但是男孩子不是应该大方勇敢吗?怎么也会显得胆小怕事,还没有同年级的一些女孩子活泼。
其实,孩子在性格上表现出来的这种缺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平日的教育方式。
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小明,在性格上就出现了十分胆小的情况。
刚刚上小学的小明,本来应该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在妈妈为自己准备的小房间里学会自己睡觉了。
可是小明总是会表示自己怕黑,不敢一个人睡,小明的妈妈心疼孩子,所以一直让孩子和自己睡在一起。
小明的妈妈工作比较忙,所以中午的时间小明是在学校午睡的。
好几次老师反映,小明在午睡时总是会哭,问起原因,他就说是妈妈不在。
不光扰乱其他的同学,还会影响小明下午的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
对这样的情况,老师在了解了情况后表示到,小明的妈妈在生活中太过宠爱小明,并且保护的太好,导致小明没办法适应离开妈妈的生活。
小明的妈妈才意识到原来问题出现在自己身上。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有很多,只是很少有家长会注意到,孩子性格上表现出来的缺陷,其实都是由于爸爸妈妈们在日常的教育中没有找到对的方式。
爸爸妈妈们的以下三种常见的行为,就会导致孩子的性格变得越来越来胆小怕事
1、父母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
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来,导致很多家庭的父母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并且很难得到释放。
在这样的情况下,总是做错事情的孩子,就会变成爸爸妈妈的发泄点。
孩子的心灵城堡是来自于父母的搭建,也很容易被父母摧毁。
其实他并不是真的愿意犯错,只是因为在成长的年纪里对事物的认知越发一定的判断。
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一味的责怪孩子,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留下创伤。
如果孩子长期在爸爸妈妈不由分说就暴跳如雷的责骂下成长,会变得越来越胆怯,当自己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就会变得软弱,就连上课时都不敢回答问题生怕犯错。
父母应该从自身出发,隐藏自己的负面情绪,耐心的和孩子沟通。
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鼓励孩子,让他重拾自信。
2、父母对孩子的保护过度
自己家的孩子总是最好的,十月怀胎艰难的生产,在一家人的悉心照顾下成长,当然是不舍得让他受到一丁点儿的伤害。
有的父母工作忙,孩子更是在老一辈的溺爱下成长。
只要他说喜欢的就一定会得到,不让他自己接触外面的世界,出去玩一定要牵着,过度的敏感孩子的一举一动。
这样只会让孩子失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甚至会恐惧一切新鲜的外来事物。
孩子的世界单纯而天真,父母灌输给他什么样的思想,他就会毫无保留的相信。
但是很多事情都是需要自己去尝试了才懂得其中的道理,父母和老人总是过度的保护着孩子,孩子学不会自己面对,只会慢慢的伤害了孩子的天性,变得畏畏缩缩,胆小怕事。
3、父母为了管教孩子而夸大事实
很多父母大概都说过“你再不听话就让警察叔叔把你抓起来”或者“你不好好吃东西就让医生给你打针”这样的话。
警察和医生都是神圣的职业,这样的语言会影响孩子的判断。
虽然可能说完这样的话,孩子真的会听话得好好吃饭,但是孩子会对这些原本正面的事情充满恐惧。
这样夸大事实,或者是用一些编造的谎言吓唬孩子,从而实现让孩子听话的管教方式,是最不可取的。
打骂,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给孩子增加问题。教育孩子最好还是采用正面的方法来管教,推荐一些很脾气容易冲动的家长看一看这一本《正面管教》。
书中给出贴近生活案例,紧贴现代理念,运用高效使用技巧,帮助父母心平气和的和孩子沟通。
正面管教育儿书籍是一种不惩戒、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
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氛围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才能使他们学会受益终生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才能使得他们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现在仅需88元,想要购买的家长,点击下方链接能进行抢购吧!
总结: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一张干净的白纸,而父母的教育和陪伴是影响孩子的关键。
在养成孩子良好的性格的过程中,一定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
对孩子的保护要懂得适当的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会这个新奇的世界。
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要从事实出发,耐心的引导。
为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会让孩子性格上的缺陷慢慢的改正,不再显得胆小怕事,而是充满阳光活力,大方而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