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体育考试与健康相分离|中考|体适能|性健

摘 要

  #体育考试# 对于学生健康的考量和诉求是将体育作为中高考科目并提升其分值的更为直接的理由,重视体育在中高考中的地位几乎等同于重视学生的健康。尤其在当前由于学习负担过重

#体育考试#

对于学生健康的考量和诉求是将体育作为中高考科目并提升其分值的更为直接的理由,重视体育在中高考中的地位几乎等同于重视学生的健康。尤其在当前由于学习负担过重而导致学生健康状况下降的背景下,这一呼声更为迫切,并几乎与“健康第一”相提并论。然而,一般意义上,学生的健康问题涉及诸多因素,体育仅是一种有限健康促进,且诸多体育项目还存在健康风险。学生由于学习负担过重所导致的健康问题也不一定能通过体育考试导向下的练习、训练性安排所缓解,甚至可能产生副作用。就中高考体育设项及效应来看,其与健康或难以或有限关联,或不宜与体能性体质健康过多关联,且激烈竞争下的过度训练可能有损健康或造成健康隐患。


体育考试与健康难以或有限关联

就操作意义而言,当下学校体育所指向的健康主要为体质健康,并主要体现为相关体能性指标——可视为体能性体质健康或体质一体能健康,实际是一种(体育)运动能力,且为非基本的专项运动能力,甚至是一种外化的运动成绩指标。这种体质、体能性健康区别于医学健康(是否患病,为一般意义的健康),且二者并无必然关系。如个体在医学意义上可以相当健康,但在相关运动项目中所表现的运动能力却未必能达标,以及某些运动能力强却不一定身心健康。由于医学健康涉及的影响因素繁多和复杂,体育运动仅发挥有限健康促进的作用。从可评价的意义,学校体育(课)及体育中高考设项与医学健康并不能建立有效关联,或仅应建立有限关联。


在学校体育的健康价值通常被归于体质健康这一语境下,相关社会认识也认为将体育纳入中高考可以改善学生体质健康,避免学生体质健康指标出现下降的趋势。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结果,体育中考确实可以较为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然而,这更多应被视为一种“副产品”。就现状而言,当下各省市体育中考的确存在直接采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情况,个别试点省份更是把其中几个主要项目作为必测或选测项目(如被归为“基础体能”)。事实上,如果基于训练学专项化原理,此类体质健康更多与特定体能及练习有关,其设项考试与体育教学、练习的关系,是典型的“考什么,练什么”。因此,就其“体育性”的缺失及可能对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的导向性而言,这些单纯的体质一体能项目不宜过多纳入竞争激烈的体育中高考。否则不仅将造成或加剧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的体质一体能化,使得学校体育陷入“体质论”或“健康论”的片面追求,且大负荷训练导向下可能使相关体能失去“健康体适能”的本意,无益于健康或产生健康隐患。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体育进入中考以来,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一年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明显优于其他年级,以及体质健康本身就是体育及其中高考的一种重要考量,但仍需注意的是:这种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毕竟是有限度的—不与中高考体育分值、得分成比例,且应与其他体育内容(含项目多样化)及其内在规定(如运动技能的发展)、体育的多种价值(含医学健康及健康的其他维度)保持平衡和张力,不能矫枉过正;对相关体质——体能项目的追求应是适度、健康——锻炼性的,而非过度、极限式的训练和追求。


除了上述的体质健康,心理、社会健康及肥胖、近视问题及其解决也与体育,尤其与体育中高考项目考试所演化的“体育”关联有限或无直接关系,更难以通过设项考试予以评价。

激烈竞争下的训练一竞技模式区别于健康一锻炼模式

从体育相关项目的体质健康机理来看,其主要基于所谓健康体适能的发展,具体项目包括氧适能(有氧耐力)、力量、速度、柔韧等基本体能,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氧适能水平。与氧适能相关,践行中还强调运动过程的特定心率强度。从健康锻炼的意义,这些运动能力具有基础性、维持性与个体差异性,运动强度和量均应是适度的。假定一般的体育项目,包括体育中高考所涉及的体能及简单技能项目均内蕴某种健康体适能及其他健康价值,那么一旦将其纳入利益枚关的中高考,尤其处于高考、高分值激烈竞争的压力下,这种体育中高考实际可视为竞技竞赛。对相当部分学生来说,这些项目的发展某种意义上将从健康——锻炼模式转化为训练——竞技模式。在这种转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训练学意义强度的突显,相应地,运动对人体的健康意义也会发生转变。所谓训练学强度,其与运动成绩提高直接相关,实际是竞技体育训练最核心和敏感的指标,并区别于一般的心率强度。在这种强度下的训练,对肌体的刺激也尽量追求某种极限,这与以适度为原则的健康锻炼模式(如采用适宜的心率和负荷强度)具有迥异的逻辑。这种情况下,即使某些健康体适能(项目)也很大程度转变为竞技体适能。对于个体而言的适度性健康锻炼,也随之转变为关涉运动能力、成绩的竞技性训练;同时,在追求运动成绩的极限训练强度下,训练效应,尤其是体能训练效应,极易衍变、劣变为损害人体健康的因素。现实校内外条件下,缺乏科学的极限训练会进一步增加健康风险。更为严重的是,不排除部分学生为追求分值,铤而走险而使用违禁药品。


体育中高考激烈竞争下对运动能力的统一、标准化追求,也可视为是对不同个体健康和谐、统一状态的一种打破。人体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健康即为其和谐、统一的状态,相关体能及其他运动能力也是对个体生理形态、结构等基础的适应。虽然健康不能缺少锻炼的过程,但特定个体对锻炼性应激一刺激的适应范围和阂值也是有限的——这在体能或其他运动能力发展中表现为训练性适应。在体育考试的统一标准及分值下,不同生理基础的个体达到同样成绩时,在训练(考试)中所表现的强度并不相同。在对高分的追求过程中,可能会超出个体生理基础的承受范围,导致过度训练或不当运动。对于那些体质较弱者,更是如此。故以统一标准衡量基于不同个体生理基础的运动能力,忽略了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和谐、统一状态,对个体健康来说,容易引发拔苗助长的负面效应。这正如常人无法也不必追求某些专业运动员的体格、体能及相关运动能力指标。如果不顾个人体质条件这一“生命存在的基础”,一味追求相关运动能力指标,则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包括对“身体、精神等相对适应状态”的破坏。


当然,以上对运动能力的追求与健康机理的悖离只限于一般意义,是一种趋向或可能,并与考试重要性、竞争激烈性紧密相关。如果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能与之适应,或认为为此付出得不偿失、或因难度太大而放弃这种竞争和努力,则另当别论。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