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以“收”为原则!
国民健康在线:关注国民健康,每天与您共享一些健康信息、保健常识、心理健康、中医养生、健康饮食、养生食疗、健康知识、生活常识、两性健康,健康是一种心态! 懂得健康养生,自己的身体由自己决定! 养成养生的好习惯! 以下是今天共享的内容。
立秋后,天气由热变为冷。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立秋是从养阳变为养阴的时候。 因此,秋季养生应以“收”为原则。
立秋的“三防”
01-防暑
立秋季节,酷暑难尽,气温不会很快下降,有时短时间气温上升,天气也逐渐由潮热变为干热,凉爽的风吹时会到,但天气变化无常,早晚温差较大,白天依然很热。 “秋老虎”总是虎视眈眈。 因此,立秋以后也不要放松暑热寒战的对策,要注意“残暑”,注意中暑。
02-防止干燥
中医认为,干燥是六淫之邪,秋季之主气,其性干燥,易耗津液。 常见口渴、鼻渴、咽痛、皮肤干燥、大便干燥、烦躁等一系列症状,在医学上被称为“秋干综合征”。 老年人对秋季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耐受性相对较弱,所以应重视预防。 秋季干燥防治必须以阴清干燥、润肺生津为基本原则。 中医有清热润肺的方法,可以用麦冬、菊花、百合等煎剂代替茶饮,具有养阴润肺、清心、益胃生津的功效,是预防秋季秋口干燥的好方法。
03-预防感冒
立秋后,昼夜温差较大,人易感到外邪,容易感冒。 初秋是感染性疾病的高发期,如果不注意防护,孩子容易出现发热症状,重症者则会出现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初秋的晚上天气变冷了,如果不好好盖被子的话容易引起腹泻和腹痛等。
立秋三养
中医理论之所以重视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首先是要注意人体生理活动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在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进行的调整。
01-摄取食物进行调养身体
立秋是由热转寒的交接节气,是阳气收敛、阴气变长、由阳盛转为阴盛的时期,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期。
立秋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立秋时期是最适合人体的时期。 人们可以根据这个节气的特点,科学摄取营养以弥补夏天的炎热,调整饮食。 但是,“贴秋膘”也要注意节制,不能每天吃大鱼大肉,也不能过度滥用。
《素问·脏气法时论》里面提到:“肺主秋 肺收敛,急吃酸收之,用酸补之,辛泻。 ”因此,立秋的饮食需要“少辛多酸”,酸味有收敛肺部空气的作用,辣则散发肺部。 平时尽量不吃葱、生姜、大蒜、韭菜、辣椒等辛辣食物,以及辛辣、油炸、白酒、膨化食品等,应适当多吃水果、蔬菜护肝养肺。
《饮食正要》说:“秋气干燥,宜吃麻滋润其干燥,避寒饮用。 ”适当吃芝麻、糯米、蜂蜜、牛羊乳等软食物,可造福胃生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天还可以适当吃生地黄粥,有滋阴润燥的功效。 小米、粳米等粗粮也要经常吃,调理脾胃。
02-日常生活调养
秋天已经是天气好的时候了,应该“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早睡适应阳光的收敛,早起舒缓肺部空气。
我认为,在精神上培养中医方面,秋天就应该入肺,哀易伤肺。 肺不好的话,对身体不好的刺激的耐性会下降,心情容易抑郁。所以入秋的时候,要放松精神,保持内心平静,冷静下来,冷静下来,不要被秋天所伤。
03-运动调养
立秋以后,不要增加运动量,可以选择缓慢轻松的运动项目。 特别是老年人、孩子和体质虚弱的人,请不要出汗过多,消耗精力。 初秋的时候,请注意不要受凉,根据温度增减衣服。
感谢各位读者观看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