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完善新冠肺炎疫情医疗救治体系、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和病例转运能力,是医疗救治组义不容辞的责任!”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自疫情发生以来,医疗救治组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担当尽责,扎实工作,与时间赛跑,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提升检测能力
织密预警检测“防护网”
厚重的隔离门、一台台不间断运行的实验仪器、“全副武装”的工作人员……连日来,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仁院区的昆山市核酸检测基地,核酸检测工作全力展开。
“本轮疫情发生后,核酸检测工作量激增。”8月12日,记者在基地见到了刚从核酸提取室出来轮班休息的现场负责人王建军。他告诉记者,此前,基地每天收到的标本数为2500多份,现在增加到2万份左右。为应对激增的工作量,卫健系统从全市医疗机构紧急抽调了87名检验人员、护理人员,组建了一支高效的核酸检测团队。
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是落实疫情防控“四早”要求的关键措施,也是做好精准防控的基础前提。去年11月,市核酸检测基地开始筹建,并于今年2月份正式投入使用。基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其中实验室面积约310平方米,规范设置了各功能区。应急状态下,基地每天最大检测量可达4.5万份。“核酸提取室是整个基地风险最高的地方,进入的工作人员需要配备3级生物安全防护装备,穿着防护服,佩戴N95口罩。”王建军表示,尽管检测工作风险高、任务重,很辛苦,但是检测团队全体人员没有一个退缩,奋战在一线,默默地为昆山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
下转A3版上接A1版
据市卫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昆山有3家公立医疗机构开设5间PCR实验室,另有2家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两天内可完成300万人次核酸检测任务,确保一旦发生疫情,能够快速响应、科学组织、高效处置,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提升救治能力
加固应急处置“隔离带”
市一院广仁院区是我市疑似病例定点收治医院。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国云告诉记者,院区已按照“三区两通道”要求完成隔离病区改造,开放隔离留观病房39间,应急状态下可开放60间。目前,医院收治的发热患者均为从我国中高风险地区来昆人员或在集中隔离点的隔离人员。
为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反弹,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医疗救治组根据要求,已完成发热门诊及病房改造、人员培训、应急演练等准备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全市医疗机构整体救治能力。同时,我市进一步规范发热门诊设置,细化发热病人接诊、筛查、留观、转诊工作流程,确保所有来院患者经预检分诊后再就诊,发热患者由专人按指定路线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防止发热患者与其他患者密切接触。此外,各医疗场所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高度关注具有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味觉减退等新冠肺炎十大症状患者,并实施闭环管理。
据统计,目前,全市设有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共9家,严格落实发热门诊24小时接诊。我市还专门成立了由16名专家组成的市级医疗救治专家组,配备专科人员202名,完善专家分级会诊救治机制,形成疑似病例救治梯队。
提升转运能力
筑牢运输保障“守护墙”
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120急救体系承担着新冠肺炎疑似和确诊病例的转运任务。“在转运过程中,急救人员和转运对象的防护措施、转运过程中的操作流程、任务结束后的车辆洗消,都要按照标准步骤完成。”8月12日下午,在市急救中心,66名转运应急储备人员正在接受感控知识、新冠病例转运流程、救护车的使用操作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按照新冠肺炎疫情处置能力配备的基本要求,本轮疫情发生后,市急救中心紧急采购了22辆监护型救护车,其中负压监护型救护车18辆,每辆救护车均配备GPS车载定位系统、进口车载抢救设备,按照1医1护1驾的标准,配置了66名新冠肺炎疫情病例转运应急储备人员。
“急救车转运覆盖5类人群,分别是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中高风险地区来昆人员、密接次密接人群、居家隔离外出就诊患者。救护车上的所有人员均持应急储备队伍培训上岗证。”市急救中心副主任管永青介绍,目前,全市拥有70辆救护车,其中负压监护型救护车28辆,各个急救分站均配有负压型和监护型救护车,确保病例安全转运。(记者 任 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