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不生娃是什么感受?五位过来人真实体验

摘 要

  中国的丁克家庭已经突破60万。 执笔:毛婷 编辑:刘一之 定稿:苏子后 “丁克家庭”是指有稳定收入的夫妻二人都选择不要孩子,从1960年的美国流行,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兴起,

中国的丁克家庭已经突破60万。

执笔:毛婷

编辑:刘一之

定稿:苏子后

“丁克家庭”是指有稳定收入的夫妻二人都选择不要孩子,从1960年的美国流行,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兴起,算到今天,第一批“丁克族”也已经过去30多年了。

本文配图均源网络,图文均无关

一辈子不生孩子是什么体验?

根据报道显示:中国的丁克家庭已经突破60万,第一批丁克家庭也已经走过了30多年,我们来看一看在他们眼里,一辈子不生孩子是什么体验?

讲述人1:王大爷

我和老伴年轻的时候都在国企,觉得生孩子麻烦就决定丁克,到了现在就只觉得孤单,前几天我老伴在犯病还是路边的好心人在医院办的手续,唉。

讲述人2:李大娘

我和我们家那口子快70了,今年找了很多个养老院,人家都不收,说是没有送养人,现在真是有钱也养不了老。

讲述人3:陈大娘

我父母在走之前都在承受着别人的闲言碎语,而他们临走都只担心没有孩子的我们怎么养老,为人子女到这个份上,我真是悔恨不已。

讲述人4:赵大爷

这几年人家都有孩子和孙子教着玩手机,现在出去都得扫码,我们没孩子教,感觉已经被时代抛弃了。

讲述人5:张大姐

自从前几年老伴走了,我每天都在院子里看着天黑天亮,我悔啊,年轻时候逍遥了,老来连个说话的体己孩子都没有。

丁克家族的晚年逃不过这四种结局

1、幸福终老

如果当初夫妻二人是出于真心不愿意要孩子,并且在三观行事上高度一致,那么在未来的很多年,只有他们二人的世界反而会更加幸福。

这属于丁克家庭最理想的情况,不要孩子反而能升华二人的感情,也使得自己的生活更加纯粹简单,完全的为自己而活,自然能携手从青丝到白发,幸福美满。但是这样的丁克家庭,其实不算特别多。

2、婚姻破碎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但现在一部手机可能就藏着一段感情,认识一个人只要3秒,在一起只要3天,结婚也就是3个月的事情,在这样快节奏的时代,结婚选择丁克都可能是因为一时冲动。

有些人熬不住“7年之痒”,很多夫妻到最后都变成“合租室友”,但孩子是维系夫妻感情的最好纽带,为了这份责任,夫妻之情也能变成亲人之情,互相扶持走下去。

但很多接近中年的夫妻,如果感情变淡,也没有子女的牵绊,离婚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

3、晚年凄凉

医疗纪录片《紧急救护120》曾经讲过,在上海这样老龄化严重的城市,有很多独身老人发病摔倒都没有人发现。

如果有孩子在,自然也不会落得如此晚景凄凉的下场。养儿防老,其实为的都是更多的陪伴与爱,老来难免孤独,只有庭前孩童笑声,桌上家人碗筷碰撞,才是老人心中最具有烟火家庭气息的画面。

但丁克族的晚年只有自己的孤单,或者养老院里的寂寞,连最后一段时光也比较凄凉。

4、想生而不得

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在23-30岁,男性是25-35岁,很多小夫妻在育龄因为感情深厚,不想生孩子打扰二人世界,却不知道生育能力会走下坡路,等到了中年时期,看到别人家里几代同堂,言笑晏晏,也会觉得自己家里冷清,但这时候很有可能已经无法受孕,想生而不得,只能空留遗憾与悔恨。

关于丁克,你们怎么看?

1、支持派

主要有两种观念:

A:生而不养不如不养,选择丁克是提前折损。

这一观念的人认为对孩子生而不养,其实是最大的悲剧,孩子无法选择要不要来到这世上,但很多的父母都不尽其责,如改编自真实电影的《何以为家》中的12岁小男孩就把自己的父母告上法庭:“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大人,别再生了。”与其这样,还不如丁克,对大家都好。

B:丁克只是一种人生选择,我需要为自己负责。

这一派的人主要的想法是对自己负责就好,例如葛优夫妇就认为自由自在的生活比生孩子重要、周慧敏认为保持自己的身材比较要紧、梁朝伟夫妇也都不想承担孩子出现意外而带来的痛苦,在他们看来,丁克只是让自己自由的生活方式而已。

2、反对派

选择丁克就是自私,没有为自己和家人考虑。

这一派别的人主张“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丁克就是自顾自己逍遥自在,完全不管家人的需求,自私自利的做派,选择丁克就是让自己和父母都饱受世俗非议,老来也没有人养老,晚景想来不会好过。

【幸孕说】人生百态,每个人都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但是幸孕姐想强调的是在选择丁克之前,一定要考虑好自身情况,切莫盲目跟风,为了一时快意而将晚年至于凄凉境地。

【今日一问】你可以接受丁克家庭吗?你认为丁克的未来会是怎样的呢?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