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在《论梦想》一文中如是说。
那么,厦门一中的优秀学子是如何让梦想的种子生根发芽呢?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故事——
圆梦一中 青春无悔
高三12班 缪骏(录取复旦大学)
中考还行的我在进入一中之后自信心却遭受了打击。开学考三百多名,和自己的预估相去甚远。同时骤然加快的学习节奏让我疲于应对,科目增至九科让我手忙脚乱。但我又怎甘于落后于人?在高一年,我每天按部就班地学习生活,在保障休息时间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完成作业,课上认真听讲。这就是我能做到的最大努力。高二年,我被分到了12班。此时的我在各位大佬的中间可谓是“夹缝中生存”。步入高三,我注重整理和回顾,将各科不同的题型记在笔记本里,同时记录了自己写错题时的思路。我还力求从出题的角度解读题目,比如物理的大题一题包含哪些知识点、数学圆锥曲线大题的二级结论背景以及不同题目之间的共性等,以便于再次看到题目能够快速找到方向并减少失误。对于英语作文,我认真背诵学校发的模板和优句,也做一些摘抄和仿写。语文主要在积累论据上下功夫,无论是案头行旅还是每周文摘,都让我受益匪浅。回想这段时光,我一路摸索,一路成长。高考平淡地结束了,我的内心没什么波澜,既没有终于能够摆脱冗繁高三的痛快,也没有挥别母校的伤感。但再次回首,运动会、成人礼、百日誓师、仿佛就在昨日。无论是我挥汗如雨的运动场,还是我大快朵颐的食堂;无论是留有我与舍友欢声笑语的日新楼,还是我奋笔疾书的思诚楼,都成了美好的过去。这是我难以置信的三年,我从市一百多名到省一百多名;这是我无比留恋的三年,我结识了才华横溢、和蔼可亲的老师,认识了真诚待人、友爱上进的同学,留下了意气风发、锐意进取的青春。走进一中,我满怀期待;走出一中,我满心自豪。困苦总在当下,回忆总是美好。六月的热风拂过我的脸颊,我即将成为远行的航船,厦门一中永远是我身后充满温暖的港湾与驻点。
星火燎原
高三13班 洪帅(录取哈尔滨工业大学)
我毕业于禾山中学,在2018年加入厦门一中学习。曾经我以全市1336名的中考成绩进入厦门一中;如今我以全省1296名的高考成绩走出厦门一中。我充分感受到这两个数据间的差距与艰辛。在一中的三年,我以书为舟,以笔为浆,渡学海之茫茫,达彼岸之灿灿。披星戴月三年苦航,我对老师、同学充满感激。老师永远是你最坚强的后盾,学业上的困惑当然要去询问解决,但心态上、情绪上、思想上的一些问题也不要害羞,更要去询问。心情焦虑不安了,问一问老师;情绪波动起伏剧烈了,问一问老师;思想上自暴自弃了,也问一问老师。 高三年冲刺高考时,我心烦气躁,上课常走神,作业常欠交,几乎产生生理性厌学,次次考试又屡创新低,心情十分沉郁。记得是月考后的一次晚自习,我向英语老师翁东逵大倒苦水,让我诧异的是她并没有认为这样的浮躁是种错误行为,她只是希望我可以静下心来,活到当下来。从那以后,每当我浮躁不安时总会找翁老师倾诉,心态逐步稳定。高考时虽然英语失利也仍旧考出了自八省联考后最好的一次。同学是和你一起赶路的旅人。在这个内卷日益严重的时代,一定要记住身边的同学是战友绝非敌人,大家在并排的奔跑而不是所谓的赶超。当你努力追逐梦想时,身边的同学是你最好的伙伴。我永远感谢高三年和我一起拼搏的13班同学,无论是和我胡扯、同我做梦的cjy同学,还是永远在互相支持的coco同学。自己是一切事物得以运转的动力,一个人得以前进靠的不是路,而是脚。厦门一中会为你提供最优秀、最平坦、最宽广、最光明的道路,但无论如何需要你自己去行走,去奔跑,去冲刺。三年白驹过隙,如今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回想过去的高中年华。我想到温柔的张衡老师、体贴的晶晶老师、严谨的晓茹老师;我想到的是一起奔跑一起躺平的同学们;我想到的是三年永远都在仰望着星空的我自己。一瞬间我好像又回到那青瓦红砖的一中,又在乒乓球场上挥洒汗水,又在灯光透亮的教室外向翁老师倾诉,又和晶晶老师谈论心里的不安,又和coco同学加油支持,又和cjy同学谈天说地......三年一中,中意三生!虽以零星火入一中,却以燎原焰入世界。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高三17班 卢芷菱(录取中国人民大学)
高三一年落下帷幕,高考成绩为我的高中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在这奋斗、挣扎、迷茫而又不断寻求出路的一年中,我深深感悟到一句话的真谛:乾坤未定,你我都是黑马。高一年我以全市1300名的成绩进入一中的平行班,在中考失利的打击和高中学习的冲击中徘徊、犹豫了一段时间。但是初中以来对自己的高预期支持着我坚持学习、不断奋进,在自己擅长的学科上多下功夫,终于让我在高二分班后有机会进入文科竞赛班,在一个更好的平台中结识新的伙伴,让自己的学业水平和眼界都更上一层楼。在快节奏、强竞争的高二年学习中,我在汲取同学经验和不断反思的过程里逐渐摸索到了更高效、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高三年的高考复习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进入了对我而言关键性的一年——高三。在高三我的成绩和个人状态有了质的飞跃,我将从学习方法、心态和状态的角度来分享自己高三一年的经验。学习方法。在高三,我不断接触到老师、学长学姐和优秀同学带来的学习经验,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他人经验好比读书,而自己通过实践去验证这些经验的可靠性则是行路。读书和行路都很重要,但在我看来后者更加关键。拿文科学习来说,大部分的知识都能在教辅书、课本或者学校提纲中找到,但是自己总结、梳理的过程是更加个性化且高效率的吸收过程。哪怕是考前把知识点抄一遍,也会比简单地浏览材料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进一步的高三复习重在知识点的复现,以及连点成面的梳理。复现是指把有关联的内容有意识地放在一起,例如考察同一知识点的错题、类似的数学题型,甚至是意思或者词根词缀相同的单词。在一定时间内多次看相同的内容、或者在同一时间内看同一类的内容,都能加深印象和理解。而连点成面则是指将细碎的知识点通过某些特定线索(如历史的时间轴、政治的单元划分)串联起来,能够更系统更宏观地整合高一到高三的大量知识。这是我在个人实践、摸索中一点点得出的经验,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动手去自己整理、规划、安排,才能有真正的收获。心态。高三一年,我一直保持着低定位、高要求的心态。即我认识到自己当前的水平也许不如其他同学,但却始终坚信自己有超越他人的能力和可能性,并为此付诸努力。所以当我的成绩有所长进时我感到骄傲,并为自己的学有所成而开心;而当我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我也能欣然接受,相比起自己的不完美,看到的更多是自己的进步空间。这样平稳的心态一直陪伴着我到高考,高考前最后一次校模拟考我考得特别不理想,但是由于信心和耐性,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在高考中考出应有的水平,而最终也如愿以偿。状态。相比起很多人说到的“保持“状态,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接纳”和“调整”状态。在高三,陷入迷茫甚至绝望都是正常的情绪;而上课时的困倦,面对大量作业和习题时的厌学和逆反心理都是很常见的。我也一度因此陷入自我贬低的陷阱,但是和同学朋友交流过后才发现这样的情绪是普遍的、正常的,并不需要为此感到羞愧或耻辱。尤其是在高考临近的一个月里,我也曾陷入极度焦虑、厌学的情绪,但我始终没有放弃学习,而是尽我所能再多学一点点、一点点,事实证明,这样微小的坚持正是登上成功之巅的最后一个阶梯。高三一年中,我的成绩起起伏伏,有过年段前茅,也有过班级倒数的低谷,但我始终没有放弃,而是脚踏实地走完这一年。最后在高考中我取得了省109名的成绩,是我高中三年的最好成绩,我相信也是我运气和一切努力的最终结果。由衷地祝愿每个同学都能在高三毕业时摘获由自身努力结出的硕果!
执舰手中 帆启沧海
高三6班 吴芷静(录取同济大学)
对我而言,高三可以说是一场奇幻之旅。经历了史上最长寒假和最短暑假之后,高三年毫无征兆地出现在了眼前。暑假精简但充实,我下定决心要把暑假作业全部写完,令我感到神奇的是,我做到了。紧接下来的事更加神奇:我在开学考时拿到了历史最佳成绩,成功跻身班级前十。我意识到,面对高三年的风霜雨雪,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决心,坚持前进。或许,神奇的事情就会在不经意间发生 保持决心意味着不断尝试。当然对于我来说这里的尝试不是说在一道题上面一直死磕,而是说“即使知道放在这里的题目都不是什么善茬,每次看见了还是要去试试看。”比如说令人闻风丧胆的数学最后一题,我写完第一小问后接着看第二小题,然后能写多少写多少,第二天认真听讲评。来回几次之后就能发现自己会写的越来越多,一段时间后即使不记得了,也能激励自己“至少我能懂”。在语文、地理这类科目里更是如此,从一开始的“刚好擦边没拿到分”到最后看到题目就能想到大致方向,都是在不断的摸索中完成的。保持决心意味着探望世界。看《中国国家地理》和电视点播的纪录片可以说是我高三年的一个小习惯,看的时候不仅放松地感叹于世界之大,也顺带积累了写作素材和题目背景;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以后想要从事有关地理方向的职业,这些积累也不断促使着我前进。沧海清风,星河璀璨,想要更好地探索它们,就要不断学习。某日在学校播放的新闻上看见了前几天做过的地理题的原型,让我开心了很久。保持决心还意味着静心总结。就像打游戏和boss对决时要仔细思考boss的攻击方式一样,时不时总结或许也是我提升的方法之一。我有一张垫板,上面用便签贴满了各个科目的 “浓缩”小知识点。把一张空白垫板填满是非常有成就感的,而且每天都能看到,对知识点记得就更牢了。于我而言,那垫板是高三年追梦道路的地砖,上面的便签则是铺向未来的地毯。最后以一段伴随我高三年的歌词翻译作结:你有着宽阔的胸襟,让你审视整个世界,那景象是如此恢弘。你可能会遭遇挫折,甚至会遍体鳞伤,但你知道自己终会安然无恙。你所承受的每一道伤痕,都见证了你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