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办、国办近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校外学科类培训“虚火”、教育焦虑丛生等乱象,及时加以喝止并做出理性引导。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学生对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并没有改变,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也没有降低。作业少了、培训班不去了,那多出来的时间该怎么安排?对此教育界人士又有哪些建议呢?一起来看。
长期关注小学学科发展的特级教师余亚萍,对少年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要,有着很深的感触。此次“双减”新政出台,她认为是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等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一次非常好的时机。
孩子爱学习、会学习、学得好,是每一位家长的由衷心愿。要化解“作业多”“补课忙”背后的实际需要,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后、课余的时间,在许多深耕教育一线的中小学校长看来,关键还在于加大优质教育服务的供给力度,在课后看管服务、作业长效管理、综合学习实践等方面“用足劲”。
学校教育在资源和服务供给端,固然占据主体地位,但教育界人士也坦言,要避免过度包办的现象,严格规范校外培训市场势在必行,同时更多校外教育渠道也亟待挖掘与整合,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多元化需求。
化解供需矛盾,其实也对教育综合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界人士认为,政府 、学校、社会、家庭要多方协同、统筹推进、进一步明确治理边界和责任,才能把“双减”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qyangl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