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该怎样才能见到美人鱼吗?要游到海底,那里的水更蓝。在那里蓝天变成回忆,你就躺在寂静里。待在那里,抱着必得的决心,只有这样她们才会出现。”法国电影导演吕克 贝松的电影《碧海蓝天》如是说。
那么,厦门一中的优秀学子又是如何找寻他们的“美人鱼”的呢?让我们听听他们的故事——
孜孜矻矻,不忘初心
高三6班 陈怡霖(录取清华大学)
三年一中,不忘初心,深田沃土滋养出坚韧的理想之花;三年一中,孜孜矻矻,一步一脚印踏出坚实的求学之路。吾日三省吾身,反思是进步的源泉。高一年,初初入学的我便感受到人与人的参差,我的优秀,在一中众多优秀学子中只是平凡。但是,秉着寻根溯源、相信自己的念头,我花时间寻找原因。感知和学习世界占用了我大部分身心,我想:不如每日花十分钟感知和反省自己。坐公交上下学的时间,排队打饭的时间,用来“三省吾身”:今天我学了什么?考试时为什么写错?怎么改进?对碎片时间的利用让我看清自己,增加自信,成绩也不断进步。三年前,满怀激动与好奇,走进一中校园。开学第一课是万李段长的讲话,他提出“一中人”的概念。“一”是恒守初心,崇尚一流,追求卓越,“人”是顶天立地,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后来参加物理竞赛,逐渐树立投身国家基础科学、服务重要领域项目的志向,究其源头,便是这次讲话。有人说:优秀的人需要天赋而不是毅力。其实不然。成为优秀或许需要天赋,但保持优秀需要千百万倍的恒心和努力。也因此,在高三成绩波动较大的时候,我不会气馁,往前看,充实每一段光阴。段长和班主任恰当地鼓励和鞭策,用他们的坚定,守护我的坚定。正确方向的努力是蜿蜒而上的山路,我会晕眩,体力不支,但永远不后退,直至山巅。埋头款款向前,抬头盈盈见喜。一路优秀,持之以恒,实现清华梦。
漫漫求学路,一步一脚印
高三12班 李笑琳(录取清华大学)
三年前,我以全市前100的成绩从岛外考入厦门一中。刚入学的那天,我怀着紧张而激动的心情,打量着我的校园和我的同学们,一面为进入一中而高兴,一面因将与全市最优秀的孩子们竞争而压力倍增。在这些躁动的情绪背后,有一个不变的令人心安的信念:我将在这里度过无悔的、永生难忘的三年。三年后,我顺利从厦门一中毕业,将进入清华大学继续求知。此刻回首,那份信念从未褪色——我,的的确确,在这里度过了无悔的三年。军训时全班扯着嗓子的卖力合唱,音乐广场上不绝于耳的尖叫欢呼和如雷的掌声,在九科作业之间的挣扎沉浮,质检完对答案时的战战兢兢和捶胸顿足,沉迷于住宿生晚会美轮美奂海报的那几个夜晚,模拟招聘会上的宏图壮志 美好的时光依然历历在目,贯穿始终的,是不曾停歇的脚步。一中所带给我的最独特的收获,就是让我见识到世界上还有如此之多的可能性。身边有许多优秀的人们,他们的优秀千差万别,但都大放光芒。通过不断学习身边同学的亮点,我一点一点的修正、完善着自身,不急于求成,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学习的路上难免遇到挫折,或许是遇到怎么也无法解决的难题,或许是成绩不尽如人意,或许是惰性总在作祟,但无论是什么问题,只要把眼前的事情做好,自然而然就会消解。如果要概括高中生活,那便是:三年一中,开拓视野,找寻自己的道路,缓慢而坚定的前行。漫漫求学路,一步一脚印。时光清浅处,一步一安然。
万石岩下求索路
高三20班 王葵(录取清华大学)
转瞬之间,苦累而漫长的高三生活也迎来了他的终点。百日前,我们在誓师大会上高喊出自己的豪情壮志,今日,我已然要飞往更高更远的天空。高中,对三年前的我来说,意味着劳累、痛苦、不知疲倦地刷题。但身在一中的课堂,我却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氛围。一切都是井然有序,稳步推进。学校老师们制订了周详的学习计划,也给予了我们灵活的自主学习时间。高三年的月考和周考的穿插让我能及时检测复习情况,并补缺补漏。在这样的学习生活里,我一步步地奔向那个终点。在漫长的高中生活中,我不是一个人在前行。老师和同学都在我最灰暗的时刻,成为了我的精神支柱。感恩苏雅苹老师在晚自习的桌边用当年文科状元的故事激励着我,崔继雯老师不厌其烦地解答我提出的一道道奇奇怪怪钻牛角尖的生物问题,我的班主任祝雨薇老师对我的信任与支持,苏妈一次次耐心而温柔的面批。感谢一中的同学们在最困难的时候一起携手同行,铸就属于我们的辉煌。在一中的学习过程中,我学会了怎样安排时间,如何在众多学习任务中做出取舍。我学会了怎样劳逸结合,在繁忙而劳累的学习过程中依然能笑对生活。正因为有了这些,在高考来临前,我才能从容不惧地走进考场。三年一中,中意三生。六年一中,钟情六世。在一中度过了六年生活的我,即将要在清华开始一段新的旅程。感恩那些在旅途中遇见的人,万石岩下深田路间,是少年时光最美好的回忆。
我在“一海”的三年
海沧校区高三5班 兰麒锋(录取北京大学)
01
初见一海,稚嫩的我,正如初生的校园,方踏在起跑线上,就要抬头迈步出发。全新的校园,全新的老师同学,全新的知识,都如山川大河般横亘在我面前;但一中一流的老师们,身边优秀的同学们,还有镌刻在校园内的厦门一中“崇尚一流,追求卓越”的理念,每分每秒都在鞭策我:不惧挑战,勇敢超越。高一学科多,作业难。学科多,要求我们上新课的时候要全神贯注,下课马上回顾,要求我们压缩琐碎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最大程度利用可支配的学习时间;作业难,要求我们虚心求问,老师可以为你讲解题目背后的本质,同学可以拓展你的思路,提供另一个视角。我还记得高一三班的班主任丛钰老师在期中考后对我的鼓励,还记得科技节折纸比赛团队小伙伴对我的信任,还有一支支用尽的水笔,一个个挑灯的黑夜,这些在我的身上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最终生成了我的进步,和进步的勇气。
02
进入高二分了班,科目削减的同时,各科的内容也更精深了。这时候,我对自己的探索逐渐深入。每次作业,每次考试,我尝试与自己对话,“认识我自己”。检查自己的漏洞,安慰自己的失误,鞭策自己的松懈,鼓励自己的进步 一步一步,在反思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建立起一套套属于我自己的机制。两年来积累的知识和写过的题目,也在这个过程中被反刍,被整理,正如厚培的土壤正孕育着生命。一场疫情把我们与校园隔离。曾经督促我们前进的伙伴们不在身边,电子产品、互联网千方百计击溃我们的自律。为此,我试着调控自己的时间安排,用习惯去抵御诱惑。手边的小钟,记录着我规律的作息;安排表上的一个个勾,见证我这一策略的成功。同时,一中也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线上学习材料。我深知这些材料的分量。它们没有被雪藏在电脑文件夹里,而是被我认真咀嚼、整理,进入我的笔记本里。拨霾见日,我们回到校园,不久后的期末考回应了我上述的努力。
03
接受高三的节奏对我来说并没有花费很长时间,但身体上的适应总有些力不从心。为了解决我状态起伏这一问题,我决定加强自身体育锻炼。课间、大课间、体育课、体锻课、“文明其思想”的同时,不忘“野蛮其体魄”。通过运动,我激活身体和头脑的机能,释放积蓄的压力,同时还收获了一群兴趣相投的小伙伴和珍视至今的友谊。当然,这些的落点还是学习。老师经常引导我们要做好自己的规划,迷茫是最大的敌人。查缺补漏,整理巩固,考后分析 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和热切的心。在我知道要做什么之后,高三的征途其实并非那么枯燥,这也保证了我最后几次质检比较稳定的发挥,一路来到最后百日,最后一次校考,最后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