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立嫡长子,这是有来历的一件事,并不是无缘无故得来的一个惯例。
嫡长子继承制,是我国古代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也就是说,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一,西周时的宗法制度
早在西周时期,天子的王位就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
由嫡长子继承的王位,可以确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
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就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大明令
户令》规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依子数均分;奸生之子,依子数量半分;如无别子,立应继之人为嗣,与奸生子均分;无应继之人,方许承绍全分。”
二,大一统国家的需要
在我国古代,立嫡长子的制度,对于封建大一统王朝,的确起到过非常积极的作用。我们知道,古代帝王,妻妾众多,如果没有一个良好、有效的宗法制度,势必造成“王位”的胡乱争夺,导致一系列乱局出现。
假如没有这个制度,谁都有权继承王位、争夺王位,在当时没有民主、法制等配套措施的前提下,只靠伦理和道德束缚,是远远不够的。势必出现“皇位轮流坐,明天到我家”的现象。那这个社会什么时候才可以真正地安定下来?结局无法想象。
三,嫡长子的统领作用
嫡妻,也就是一个家庭男主人的正妻。按照封建时代的规矩,正妻,是家族中长辈经过精挑细选决定下来的,绝不是胡乱娶来的。她得经过三从四德等封建伦理、道德的筛选,要成为家庭女人中的楷模,必须有示范、引领作用。因此,嫡妻符合优选原则。那么,正妻所生育的第一个儿子,也自然符合优生优育的条件。至于他的弟弟,一般来说,毕竟小,对于长兄的话,也容易听进去,这就是嫡长子的作用。
四,有利于国家统一
立嫡长子当王,或者立嫡长子继承家业,可以避免乱局发生。比如在西周时期,尽管分封了很多诸侯国,但是,嫡长子掌握着朝廷大权,所直接管理的国土也是最大的。其他儿子尽管也有自己的封地,毕竟都不大,便于中央政府节制。
即使有些庶子在地方上心怀异志,起兵造反,由嫡长子掌握的中央政府,可以调动和掌控的强大力量,足以消除这种不安定的因素,也可以很轻易地消除任何势力。这也是四大文明古国里,只有一个中国得以能够延续下来,而没有四分五裂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现实中血的教训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实,一个王朝,只要是弟弟掌握了政权,总是睡觉都不安生,总感觉他哥哥备不住哪天就要了他的命,篡了他的位置。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由于他父亲李渊举棋不定,一会儿认为二儿子李世民有做太子的功劳,一会儿又觉得大儿子李建成本来就应该当太子------结果,导致兄弟反目,酿成玄武门惨祸。
其实,即使李渊当初没有让李建成当太子,只要他立李世民为太子,其结果也是一样,李世民即位以后,肯定首先会杀了他的哥哥李建成。
六,关于贤明的话题
至于题主说的贤明,这是一个很不好衡量的条件。
皇家儿女多,每个人的脾气性格都不同。你究竟以什么标准来确认他们是否贤明呢?
比如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据说曹操喜欢曹植,不太喜欢曹丕。但最终曹操仍然还是传位给了曹丕,这是非常正确的。有人对此不赞同,认为曹植贤明,曹丕暴烈。这显然是妇人之见。
曹植,尽管才华横溢,远超哥哥曹丕,但他性格懦弱,做事不果敢,加之做人喜欢随心所欲,没有定力,这是做帝王最忌讳的。人们常说:“六根不定,输得干干净净。”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假如曹植坐上大位,恐怕曹家王朝就连李煜的南唐都不如,玩不了几年就没了。
只要大位没有确定,只要是个脑子正常的皇子,只要他有意争夺大位,谁不会装一下贤明?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选拔贤良的制度,必然导致许多不合适的人被弄到关键位置上。这些人上位以后,不但不可能为社会做贡献,不为老百姓服务,倒也罢了,而且还胡作非为,横行霸道,危害社会。
有一句话说得好: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一个皇帝和一个王爷,永远也不会站在同一个水平上看问题。站在皇帝的高度上,和站在一个王爷的高度上,看问题也永远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认知度不同。
比如大明王朝第二个皇帝朱允炆,即位以后,就展开了凌厉的削藩政策。他为什么削藩?因为藩镇割据已经威胁到了大一统王朝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作为一个藩镇,朱棣第一个不同意,而且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反对削藩。然而等到朱棣篡了侄子的大位以后,进行的削藩政策竟然比侄子当政时还厉害。
一个王爷和一个皇帝,想的也永远不会一样。我们究竟该怎么划分贤明和不贤明?这个真不好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大多数嫡长子都并没有表现出他们的不贤明。
倒是有很多没有传位给嫡长子的朝代,统治很不理想。比如秦朝,看似轰轰烈烈,但实际上只传了两个皇帝秦始皇、秦二世就断档了。
假如秦始皇死后,嫡长子扶苏即位,或许又是另外一个样子。至少秦朝不一定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灭亡。
再比如隋朝,杨坚废长子杨勇,改立次子杨广,结果怎么样呢?好好的一个王朝,也只传了两代就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了。
七,结论
当然,不管哪一种制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肯定也会有一些弊端和不足之处。对于立嫡长子制度,现代人可以认为它不科学,不符合优胜劣汰原则,但在封建社会,它的确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另外,我国有一句话叫作“合则立,分则豫”,一种制度只要有利于团结,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业,即使有一些不足之处,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