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一句话很出圈。
它出自衡水学霸张锡峰,高考前的激情演讲:
「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
此话一出,立马在网上炸开了锅。
大部分网友都不认同这种心态和价值观:
「该生急需心理健康辅导。」
「没看到感动和鼓舞,只看到了孤注一掷的仇恨。」
「至于这样侮辱自己吗?」
还有不少人把矛头指向了张锡锋的母校——
大名鼎鼎的衡水中学。
军事化管理、填鸭式教育,或许能训练出高分考生。
但可能并不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
教育究竟追求的是什么?
怎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最近拿下豆瓣口碑榜冠军的新片,讲的正是这个话题。
虽然它长达 217 分钟,但看过的人都表示:根本没看够!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
国产教育片离不开的三大主题:
名校,名师,优等生。
在这部纪录片里统统没有。
它有的,是一个「不正经」的老师,和一群「不务正业」的小学生。
这并不妨碍它的豆瓣评分高达8.6,烂番茄零差评。
并喜提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银熊奖。
在前不久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票难求,全场观众两次爆发掌声。
巴赫曼先生,何许人也?
一个看起来不太像老师的小学老师。
蓄着白白的络腮胡,头上永远戴着毛线帽,活像韦斯 · 安德森电影里走出来的人物。
巴赫曼先生
韦斯 · 安德森《水中生活》
他和大多数打工人一样,不太喜欢自己的职业。
大学时,巴赫曼本来学的是社会学,但突然发现这专业不好找工作,就紧急换成了师范。
什么「桃李满天下」「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存在的。
从一开始他的目标就很明确:教书是为了养家糊口。
但很快,巴赫曼发现这份工作无法摸鱼。
因为他生活的德国工业小镇上,七成人口都是移民。
他的学生来自土耳其、俄罗斯、保加利亚等 12 个国家,家里的经济普遍不宽裕。
而且,由于宗教信仰、语言、文化的差异,他们与人沟通都成问题。
假如巴赫曼坐视不管,那这些学生可能无法融入德国的主流社会,未来只能继续混迹在最底层,充当廉价劳动力。
于是,巴赫曼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他们。
爱心
一次德语测试后,巴赫曼决定让学生结成 1 对 1 学习小组。
考得好的同学,辅导考得差的同学。
但学霸当场摇头。
理由很简单,他不想为差生浪费时间。
「我觉得这主意烂透了,如果他们当时没学好,那是他们的错。」
换别的老师可能会把学霸骂一顿。
但巴赫曼没有这么做,他知道存在这种想法的人不止学霸一个,便向全班解释了个别同学考得不好的原因:
因为他们刚随父母来到德国,面对全新的语言环境还无法适应。
班级是一个整体,只有大家互相帮助,才能越来越好。
这时,班里的一个男孩也主动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5 年前他刚来到德国,由于语言不通,被当地的同龄人嘲笑。
现在虽然已经能熟练使用德语,但还是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
人性是自私的。
但人可以被感化。
很多时候,我们的无动于衷只是因为不够了解。
在巴赫曼的引导下,同学们懂得了换位思考。
班里的优生开始积极帮助差生,而差生自己也很争气。
快到学期结束时,他们的德语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巴赫曼在表扬差生的同时,也让优生感受到了助人为乐的满足感。
在巴赫曼的课堂上,同理心是最重要的。
另一节课上,大家聊起了婚姻观。
有个男生说自己不想结婚。
原因是男人每天起早贪黑、赚钱养家,而女人在家里无所事事。
对此,巴赫曼没有急于反驳,或是开始说教。
而是让全班同学参与讨论。
一位女同学早就举手,忍不住反驳:
女人在家要带孩子,要做家务,这都不是容易事。
夫妻之间应当相互尊重。
巴赫曼接着问道:那尊重从何而来?
女生说:「由爱而生。」
这个回答,赢得了全班的赞同。
男生也不再嘴硬,露出了腼腆的笑容,想必也是想通了其中的道理。
虽说婚姻问题很复杂,不是爱和尊重就能解决的。
但别忘了,巴赫曼班里的孩子,不过 12、3 岁。
现阶段的他们,显然还没有能力消化性别平等理论,或是严肃讨论婚姻家庭话题。
所以巴赫曼先生恰当地引导学生,把重点落到了爱与尊重这个层面。
更容易让学生感同身受,并化为实践。
当他们回家后,面对自己的母亲、姐妹,乃至周围的女性,能多一份尊重,少一分轻蔑,这就是这堂课的成功。
任何三观,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的。
巴赫曼是带着爱在教学,引导学生成为有同理心、懂得爱人的人。
在鱼叔看来,这远比一纸好成绩来得重要。
耐心
手工课上,一名学生犯了难。
他的任务是把三块石头摞在一起,但是尝试了几次都以失败告终。
干脆破罐子破摔,把石头一扔,放弃了。
「这根本就搭不成!烂玩意!」
巴赫曼先生全程在一旁观察,不加干涉地看着他一次又一次失败。
他没有不耐烦,更没有动怒。
而是等学生主动放弃之后,自己把石头接过来。
几秒种后,便成功把三块石头摞了起来。
但这还没完,他接着一把推倒石塔,让对方重新尝试。
多了耐心,少了借口,学生最终也完成了挑战,还骄傲地拍照发朋友圈。
当两个学生发生争执时,巴赫曼也会耐心询问原因。
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各打五十大板」。
因为他深知,很多时候,学生为了面子并不会说真话。
所以需要从他们的表情、讲述的细节中,推测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进一步鼓励他们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
「比刚才坦诚点儿了,接着说,尝试去继续解释它,从你的肚子里,从你的心里。」
巴赫曼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况。
这也意味着他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了解他们的性格和习惯。
但这种付出是值得的。
班上有一个女孩,刚入学时很不适应。
她几乎一言不发,只敢默默倾听周围人的谈话。
巴赫曼了解到,女孩并不是本性社恐,而是因为在以前的学校经常被嘲笑,才变得越来越自我封闭。
针对这种情况,巴赫曼会在课堂上鼓励她多发表自己的观点。
并且会让大家组成小组,定期交流学习成果。
慢慢地,女孩便发现,自己的发言不仅不会招来嘲笑,还能给别人带来启发。
她重新找回了自信,也结识了不少朋友。
到学期结束时,她已经敢在课堂上举手,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
每个孩子都有潜力,只看老师有没有耐心去开发。
这个班上的学生很幸运,能拥有巴赫曼这样的良师益友。
课上,他指导大家的学业。
课下,他开导大家的生活。
在巴赫曼的耐心浇筑下,班级也呈现出超强的凝聚力。
亦师亦友,这大概就是最理想的境界。
责任心
教师的职责,究竟是什么?
是帮助学生考出高分吗?是培养所谓的「精英」吗?
巴赫曼不这么认为。
在他看来,教师的责任就是让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
所以,他很注重陶冶学生的情操。
他会在音乐课上,让大家玩自己擅长的乐器。
不会乐器也没关系,可以唱歌,可以跳舞,反正怎么舒服怎么来。
自习课上,巴赫曼还会带头阅读。
他不去规定书目,而是让学生们自由选择喜欢的书籍,这样才不会抗拒阅读。
阅读习惯的形成,绝对能让人受益一生。
这样的课堂,和我们国内是截然不同的画风。
的确,德国的教育比中国轻松得多。
但这不代表学生没有升学压力,老师没有考核压力。
德国的学生在小学毕业后,有三条路可走:
文理中学,专科中学,职业中学。
顾名思义,只有成绩好的才能进入文理中学,之后参加高考,有机会升入大学。
而成绩差的只能读职业中学,学一门手艺,然后早早步入社会。
因此,巴赫曼对学生们的学业也没有松懈。
他深知,小升初可能会决定孩子的一生。
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一味推崇高分,更没有打鸡血呼吁全班考上文理中学。
每到期末,巴赫曼都会给学生们评级,为他们定下比当前高一个级别的目标。
孩子们只要能超越曾经的自己,便成功了。
这个过程中,他还会细心地询问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帮助学生规划未来。
有一个女生唱歌很好听,梦想成为一名歌手。
然而她的父亲是个面包师,家里有四个孩子要拉扯大,他首先考虑的当然是钱的问题。
所以他并不赞同女儿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两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而巴赫曼先生选择守护女孩的梦想。
他没有试图去说服这位父亲,而是抱起吉他,为女孩伴奏,鼓励她一展歌喉。
只见这位父亲脸上渐渐有了笑意和自豪。
没有一句生硬的说教,巴赫曼就让他默默改变了看法。
别看巴赫曼先生这么潇洒豁达。
其实,他也一度想过辞职。
因为他深感自己的教学水平有限,真正天赋异禀的学生也寥寥无几。
日复一日地上课,更像是在制造平庸。
但是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他逐渐领悟到了教育的真谛。
教育的终极目的,并不是培养出一个精英。
而是教会一个人,如何保持纯良的品质。
考试固然重要,但它不能定义一个人的全部。
人生本就不是一张答卷,又何来所谓的标准答案呢?
比起学历、工作、收入来说,保有一颗赤子之心才是更可贵的。
它是一个人不可被剥夺的财富。
影片到了最后,巴赫曼目送最后一班学生离开。
学生们显得兴高采烈,和他一一拥抱道别。
但巴赫曼却显得无限感伤。
迈出校园,学生们的人生功课才刚刚开始。
他们注定会受挫,注定会伤感,注定会在选择面前摇摆不定。
庆幸的是,巴赫曼已经将最珍贵的一课,教给了他们。
或许他们当下无法明白,但若干年后,一定会受益匪浅。
正所谓「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一个人,如果有幸遇上这样的老师。
该有多幸运。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在看」吧。
以上内容由"独立鱼电影"上传发布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