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静:丰城毛氏四代廉吏的为官之道|知县|道光帝

摘 要

  位于江西丰城市石滩镇的大塘毛氏宗祠 毛静摄 清代著名外交家郭嵩焘(1818-1891)曾在日记中赞誉江西省南昌府丰城县人毛庆蕃(实君)家族:“毛君为小梧方伯之孙,翼卿大令之子,



位于江西丰城市石滩镇的大塘毛氏宗祠 毛静摄

清代著名外交家郭嵩焘(1818-1891)曾在日记中赞誉江西省南昌府丰城县人毛庆蕃(实君)家族:“毛君为小梧方伯之孙,翼卿大令之子,祖、父、曾祖,均祀名宦,其积累厚矣,所学尤有根柢,亦今日不易得之人才也。”“询知毛实君家世,世为丰城人,三世任四川知县,皆祀名宦。曾祖觉斋先生,习程朱性理之学;祖曰震寿,即所称小梧方伯者也;父曰隆辅,号抑卿,皆承觉斋先生之后,莅仕四川。其弟曰隆安,号宪卿,官湖北嘉鱼县知县,亦早卒,亦祀名宦。凡三世得名宦四人。而实君气概非凡,所成就必远且大,亦他省仕宦之家所罕见者也。”

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石滩乡大塘毛家人毛辉凤、毛震寿、毛隆辅、毛隆恩、毛庆蕃一门四代五杰,时间跨越道光至民国年间,延续时间近一个世纪,是近代江西罕见的循吏、廉吏家族。这几位廉洁而且颇具才干的毛氏官宦,有的进入《清史稿》立传,有的则进入任职地“名宦祠”和丰城“乡贤祠”祭祀,这在当时是非常荣耀的事情。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丰城毛氏仕宦家族除了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之外,还能诗善文,楹联和书法都很有造诣。我们从其楹联中,可以一窥丰城县大塘毛家为官与处世之道。



图:毛辉凤为丰城县白马寨题匾“清辉远播”

丰城毛氏第一代廉吏-毛辉凤:

毛辉凤(1788-1841),字梧生,晚号觉生,江西丰城县石滩人。早年就读丰城县学时,屡试第一,中嘉庆二十三年(1818)江西乡试第二名举人;道光六年(1826)丙戌大挑第一等,以知县签分四川,历任彭县、江油、灌县、綦江、乐山、巴县等县知县。毛辉凤在任兢兢业业,兴利除弊,保境安民。他历任六县,口碑载道,人称“毛青天”。道光二十八年(1848)入祀彭县、綦县、巴县三县名宦祠;同治五年(1866)入祀丰城乡贤祠。丰城民众则将他与邻村的知府史继泽相比较,创造了一句谚语叫“毛家的毛青天,史家的死要钱”,说明老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两人口碑云泥霄壤,高下立判。

毛辉凤生平擅长诗赋,博通经史。著作有《求仁堂诗古文集》《管蠡杂谈》《讼过斋日记》等,道光五年(1825)《丰城县志》即为毛辉凤主撰,人称“毛氏县谱”。他曾撰有两副著名的对联,一为题彭县县衙斋署联,内容是:此心盟白水;有眼看青山。在对联中,毛辉凤对自己为官任事提出了严格要求:公忠体国,心地要像泉水一样清澈见底;爱民如子,胸襟要像青山一样包容万物。

由于子孙入仕者越来越多,门闾光大,毛辉凤又撰写了一副《诫子孙》联,对子孙为官提出教诲:要能稳把中流舵;切莫轻撑顺水船。在联中,毛辉凤告诫子孙,在官运亨通的时候,千万不能得意忘形,忘记了自己的初心与使命,否则前功尽弃,悔之晚矣。

丰城毛家第二代廉吏-毛震寿(辉凤之子)



图:大塘毛氏传人毛震寿在涪陵县崖壁上刻的对联

毛震寿(1812-1875),号小梧,由监生入仕,道光年间历任彭水、新津、丹棱、梁山、涪州知县、绵州直隶州知州。咸丰十年(1860)赏戴花翎,特受嘉定府知府。同治元年(1862)升授陕西布政使。著作有《可闲老人随笔》《居易山房诗稿》等。

毛震寿在四川涪陵县上任时,在县城北山点易洞崖壁上,刻下一副对联,表达了自己为官一任,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抱负:官守当为斯民造福;臣心誓与此水同清。在这副对联中,毛震寿表达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强烈感情。

咸丰五年(1855),升任四川绵州府知州的毛震寿修缮州衙大堂,又亲自书写一联高挂两侧:只宜任事毋生事;不可沽名要立名。这副对联十分警策,不仅要求自己,也善意提醒今后的继任者,当官要不生事、不躲事,要能干事、干成事、做好事;对于政绩与官声,要顺取不可逆取,要的不是当下名,而是千秋万世的身后名。毛震寿这样说也确实这样做了,正所谓“官声人去后,政绩巷谈中。”

丰城毛氏第三代廉吏-毛隆辅(震寿之子)



图:丰城毛隆辅之子毛庆蕃修建的兰州大铁桥

毛隆辅(1830-1869),字揖青,同治三年(1864)署新都知县;此后任丹棱、德阳知县,积劳成疾,逝于任上。著有《自治官书》《汉南奏议》《揖青诗草》《吟风醉月轩》等。此外还有毛隆安,湖北嘉鱼知县,祀当地名宦;毛隆恩,四川眉州知州,曾主持修复眉州“三苏祠”,有诗联题当地名胜蟆颐观云:“蓬勃桑麻经雨润,崔嵬楼阁倩烟封。”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丰城毛氏第四代廉吏-毛庆蕃(隆辅之子)



图:丰城毛庆蕃曾任“江南制造局”总办

毛庆蕃 (1849--1927) 字实君,江西丰城县石滩镇大塘毛家人,出生世宦家庭。曾祖毛辉凤,嘉庆二十三年戊寅(1818)恩科举人,四川巴县知县,政绩卓著,人称毛青天。祖父毛震寿,陕西布政使。父毛隆辅,四川丹棱县知县。三世祀名宦祠,而毛辉凤入清史《循吏传》。因而,毛庆蕃是个不折不扣的“官四代”。



图:毛庆蕃塑像 毛静摄

良好的家庭背景还体现在毛庆蕃所受的教育上。他早期的几位老师都是赫赫有名的,如清咸丰年间的进士彭润芳、道光年间的进士饶拱辰,以及陈三立的岳父、四川候补知府罗亨奎等,这些名师为毛庆蕃的早期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毛庆蕃于同治十二年(1873)中举,随后游学各地。在扬州,与《老残游记》作者刘鹗一道投在“太谷学派”嫡传弟子李龙川门下。“太谷学派”始创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创始人为安徽池州石埭人周太谷,被学术界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儒家学派”,门下名士辈出。光绪十五年(1889) 中进士,先任小京官,后外放京畿等地担任小官职。先后任户部员外郎、永定河道、江苏提学使、甘肃布政使、护理陕甘总督等职。他在甲午战争时协助陈宝箴办理后勤;出任过中国第一个国家银行大清户部银行的首任行长,也做过近代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的总办,还是南开大学和中国红十字会的发起人之一。中国第一座黄河大桥——兰州大铁桥(今称中山桥)也是在他手上竣工。更值得称道的是,毛庆蕃在做护理陕甘总督时,曾将道士王圆箓私售给伯希和、斯坦因之后所余敦煌经卷全部缴送北京,为保护国宝立下汗马功劳。

毛庆蕃能文善书,著有《古文学余》和《丰城毛先生文集》。他与亲家、《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均为“中国最后一个儒家学派”,即“太谷学派”的最后一批传人,而他终生不渝的莫逆之交则是著名诗人陈三立,陈寅恪先生在《寒柳堂记梦》中,对这位父执表达过敬意。



图:丰城毛庆蕃书写的一幅对联

毛庆蕃所留对联有三副,其中两副是书房联,写得温文尔雅,也是他为人处世的人生格言:德教尚中,握珠怀玉;温仁受福,乘龙从蜺。(赠纯甫仁兄)雪时晴得佳想;凉风暂至怀故人。(赠荫之六兄)最后一副对联,是他在为官时,成功调解一件宗族中因修谱而引发的争夺资源的判决案之后给家族题写的内容。据说争议双方看后都羞愧不已,撤销诉讼,和好如初:均是祖宗一脉相传,何分远近;长愿子孙千秋勿替,共得馨香。

这副对联对于敦睦邻里家庭、构建和谐社会,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作者:江西丰城毛静)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