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权属框架整合土地:城乡融合发展的“南海

摘 要

  广东南海,这个从改革开放之初就一路敢打敢拼、集万千期待于一身的“土地改革优等生”,于2019年7月被正式确定为“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这个绩优生的发展后劲

广东南海,这个从改革开放之初就一路敢打敢拼、集万千期待于一身的“土地改革优等生”,于2019年7月被正式确定为“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这个绩优生的发展后劲到底如何,在新的契机里又有怎样的探索和实践?

据不完全统计,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南海一共拿到过17个涉及土地改革试点的牌子,对外输出的改革经验数不胜数:从20世纪90年代的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到6年前国家试点的农村“三块地”改革,这里从来不乏关于土地的创新经验。不夸张地说,南海一直在为自己、为广东乃至为全国蹚路。

“你们的改革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土地利用碎片化的问题”,这一发生在广东省省长马兴瑞与南海区委书记闫昊波之间的问答,背后是南海各界长达数年的探索与思考。南海地改的价值,首先在于理性分析、勇于直面自身发展的瓶颈与问题,并果断寻求突围之道。南海发展成绩诱人:GDP数据3400亿元,高居全国百强区榜眼位置。持续强劲发展背后,却也是“全区土地开发强度已经超过50% 能够拿出来做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连片空间已经非常紧张”的严峻现实。

城市的发展需要规划,但身处历史与时间局限中的人们,可能又都不得不面对布局有欠合理的问题:“都市区周边散落农地”“工业园边上就是菜地”甚至“成片的桑基鱼塘穿插于村级工业园之间”的情况,并非南海所独有,可以说是全国不少地方的特殊景观。以南海为例,南海在2015年国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时发现,其入市地块中有80%属于面积不足25亩的零散地,与市场需求难以匹配,这就要求南海探索和实践一套能有效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016年10月,南海首创全国第一家集体土地整备中心,村集体本着自愿原则将自身符合入市条件的零散土地资源交由专门机构进行整合,以“混合开发”的模式突破现有土地权属框架,创造性地构建同区域(不同属性)地块整体开发,让多个开发主体平等共享土地增值收益,推动同区域土地无障碍连片置换。“产业+社区、国有+集体、出让+出租”的混合开发思路,对身处土地资源困境中的南海而言,可以说一通百通。

换一个思路或许可以看到,土地资源可能从来都不是人们固有思路中零散破碎的模样,条块的分割、各种属性的差异和变迁可能都只是一种先入为主的体制、机制和思维的牵绊。只要以公开、公平、共享为原则,以日益成熟的现代化股份制企业运营模式为依托,一切以发展为先,围绕土地的诸种困境或许都可以迎刃而解。

零敲碎打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低效利用局面,因为政府主导的资源整备而大为改观,截至2021年3月底,南海累计完成拆除整理65550.8亩土地,共整备集体建设用地项目10个。“招大商、大招商”的发展格局也有了豁然开朗的成绩,近两年来,南海招商超10亿元的项目就超过25个,投资总额超过700亿,投资增幅45%。而土地整合改造前后的收益对比显示,单位面积的土地收益普遍呈现数倍于前的增长。

应当看到,将原本零散破碎的土地腾挪组合成片,突破不同产权性质、用途以及科层的约束,南海地改大大丰富了中国农村土地利用难题的“工具包”。而这个“工具包”的母版,就脱胎于20世纪90年代的南海农村股份制改革,源自基层首创、农民自发的图强求存探索。当时的罗村镇下柏村因大量村民外出务工而弃耕抛荒,情势逼迫下村民自发进行土地整合,孵化出了农村股份制改革的雏形。从一个乡村的艰难实践到上级政府的认可、借鉴和推广,充分展现出广东改革“以民为师,尊重基层首创”的一以贯之态度。

问题导向的南海实践,一切以解决现实的发展难题、突破固有的发展掣肘为目标,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的结果,是勇于探索创新的结果。在传统概念中,“螺蛳壳里做道场”或许难免局促和约束,但“南海地改”却赋予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开阔的思路——即便是螺蛳壳也可以有不一样的布局和整合,这不仅是土地资源整合的创新智慧,更是各方利益平衡共享的规则制定过程。

一直都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南海,有能力、更有责任为广东乃至全国范围的土地改革不断深入探索,为那些“还有大片土地可用”的城市和地方,及时给出经验、教训和提醒,更提供解决土地资源日益紧缺难题的南海样本、南海方案!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