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才女到割韭菜网红,李雪琴变了吗?|吴亦

摘 要

  “她买热搜了吧?”网友们议论纷纷。 李雪琴最近也太“抛头露面”了点。这不,刚让大伙“瞠目结舌”地拍完《男人装》杂志封面没多会儿,一条平平无奇的“李雪琴,我永远都是被

“她买热搜了吧?”网友们议论纷纷。

李雪琴最近也太“抛头露面”了点。这不,刚让大伙“瞠目结舌”地拍完《男人装》杂志封面没多会儿,一条平平无奇的“李雪琴,我永远都是被剩下的那个”话题又被推上微博热搜,阅读居然上亿。

亿,这个数词,本来是有极大震撼力的,但自从中国有了“流量明星”和“网红”一说后,这个字甚至连说服力都谈不上了。



数字哪会悲哀,悲哀的是人类,人类需要自欺然后欺人——“欺人”在流量明星和网红这儿,叫“割韭菜”。粗暴点割的,那是“农民”,干些扯开嗓门带货的活;端着点的,咱叫“表演艺术家”,趁着有热度赶紧往影视综方面钻——那里可是人民币的星辰大海!

“又炒热度?应该有新综艺啥的要面世了吧?都是套路。”一位微博网友如此评价。毕竟网友们见多识广,吃瓜、当韭菜都绝非第一回。

Bingo!很快,“李雪琴电影处女作”开机的消息放出,李雪琴要参演大鹏导演的新电影《洗白白》。

到底是北大的,学娱乐圈的炒作套路,都这么快!



说是北大的,可不敢乱用“北大才女”这个词。比方我们说撒贝宁是北大才子、李健是清华才子,那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才华横溢,北大、清华和他们相得益彰,官方愿意“认领”。李雪琴?目前还不好说,或许未来能有那个高度吧——当然,“学霸”这称号是跑不了的。

这位北大学子,在成为明星后,其经历也有了全透明的“官方版本”。据李雪琴说,在她的青春期,父母离婚了。这件事对她影响极大:首先,她患上了抑郁;其次,她为了不给妈妈添堵,学习特别刻苦;再者,她自己痛苦的时候会假装没事,安慰妈妈。

虽然代价残酷,但确实,世界上多了一个“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用功学习不必妈妈操心,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最终,考上北大!



大多数中国孩童的梦想,“我要考北大”,实现了以后会怎样?会不会开启另一个新的梦想、一段新的彪悍人生?我们不知道每个清北孩子的情况,但全都知道李雪琴的情况。

毕业在即,李雪琴报考了纽约大学的研究生,修教育学;她在北大是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这段学业并未完成,她又一头扎进了“成名”的赛道。起先,据她说,是在家“无所事事”,于是拍小视频玩儿——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吴亦凡你好,我是李雪琴”系列。没想到,发了一阵子,吴亦凡居然回复她了!这让李雪琴小火了一把。

既然火了,那就顺势而为。李雪琴邀请了好友,迅速创办短视频公司,想利用已有热度,打造一个“新东北人”IP。如你所知,失败了。就在热度即将退去之际,网综《脱口秀大会》“拯救”了她,登录综艺的李雪琴抓住了机会,积累了一定观众缘。随之而来的,自然是网上一片的“高情商”、“北大才女”、“活得通透”等溢美之辞,或者说“标签”吧;以及,上文说到的《男人装》、热搜、电影处女作。



这些,便是李雪琴目前的全部故事。

说成普通人逆袭吧,似乎不像那么回事,哪有北大天之骄子成网红用逆袭的?说是一个北大的做起了网红、堕落了,似乎也不对,上综艺、拍杂志、拍电影,那收入可不是一般人能“堕落”得起的。

凡是不能一句话概括的故事,那一定别有故事!当我们扒开那些经过包装的、看似严丝合缝的说辞,重新来看李雪琴的经历,会感觉到过完了一个当代年轻人的小半生!

我们不妨将她目前的小半生,分成三个阶段看。



第一个阶段,大学以前。

这段时期有个显著的特征:未成年、未成熟,几乎是“家长意志的延续”。试想,十个中国小孩八个“梦想”考北大、清华,却没有几个敢说“我梦想成为社会寄生虫”的,难道不是家长、老师们、社会意识形态的意志在起作用?

不管是被赶鸭子上架的、自觉热爱的,还是李雪琴这样带点讨好母亲味道的,最终,考上了就好。考上北大,不说对将来意味着很多,单说过往,那绝对是付出很多的。现在“内卷论”流行后,大家对李雪琴这样并非天才但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战役中取胜的人,有个新的称呼:卷王。



第二个阶段,择业阶段。

这段时期,很多年轻人拥有了人生第一次在重大事件上的自由选择权。是找工作呢,还是考公务员呢?现在的就业环境,说真的,即便是名校,咱也不一定一下子找到理想的;考公务员吧,国考、省考,简直堪比再考一次北大;考研似乎是更“宽松”一点的选择。

这没什么好遮遮掩掩的,现在,考研确实是被当作“择业”的——至少可以延缓真正的择业,可以让象牙塔、舒适的学生生活延续一段时间。那么考研,考本校呢,还是外校、甚至出国?这才是一个精细的选择。

不知道留学“镀金”这事,母亲有没有参与建议,这个看起来像“上一代人”的选择方式,最终成行了。学校不错,全球知名的纽约大学,配得上北大本科学历;但是专业是教育学,或许拿到绿卡留在国外的话能就业灵活些,但国内,无论考公还是从事教育行业,委婉点说,教育学硕士还不如汉语言文学或者师范本科有实际功用。



第三个阶段,工作(创业)阶段。

这段时期,管你是不是北大的,该迷茫还是要迷茫一阵子的。普通学校的人有普通的自我定位,名校的自然有自己名校学生的自我期待,社会对所有人是公平的,反正不管你是哪个学校学什么的,你刚毕业的时候,总归觉得自己“廉价”。

说一个令人咋舌的数据,2021年的还没统计好;2020年,我国的大学录取率,很多地方已经超过了9成。10个人里9个大学生,在以前是绝对无法想象的,单算本科录取率,10个人里有5个本科生,放以前说到农村去都没人信的!

或许是教育学这个尴尬专业带来的焦虑,或许是李雪琴本身爱折腾,我们只知道她突然萌发了强烈的愿望:出名——总不能回家告诉母亲,咱考的北大、学的教育学硕士没啥用,挣不了几个钱吧?总之,李雪琴“疯狂”碰瓷名人,从吴亦凡、郭艾伦到李彦宏,娱乐明星、篮球明星、企业家明星,似乎只要名气大都不带挑的——哦,不,还要帅。

之后,便是吴亦凡的回复,李雪琴迅速改变求学的想法,转战创业;创业几乎失败,果断接下《脱口秀大会》的橄榄枝,谋求出道。

在之后就是如今,李雪琴已经熟稔“包装-炒作-割韭菜”这份流量工作。



大多数包装得励志鸡血的故事,都不忍拆开细看。

李雪琴的故事就是这样,乍一听“北大才女”真牛,再一听“当红流量”真牛,但是结合到一起总有些“违和”,总想发问,她是不是变了?

是梦想变了吗?我们细细品味,我们最终发现,她没有变,因为她从来也没有过什么梦想。她只是随波逐流地参与应试教育,成就了母亲的梦想;她只是随波逐流地出国镀金考研,考的也是国内文科女生最青睐的教育学;她只是随波逐流地网上瞎折腾幻想成名发财,拍了些着实“硬蹭”的小视频而已。

随波逐流,这个词倒是非常贴切李雪琴对自己的一切描述,以及她言语中的那份无所谓。当然,喜欢“躺平论”的粉丝会称之为“活得通透”、“高情商”,毕竟谁不喜欢拿一个北大的名人的“名言”,为自己躺平的日子做SPA呢?



除了考试几乎干啥啥不行的应试卷王,画风一变变成熟练的网红,奇怪吗?

不奇怪吧,至少我们还见过干啥啥不行的“厂妹”,唱歌、跳舞都不行,最终靠主业唱歌、跳舞的女团出道了,并且如日中天。

一个“北大才女”、一个“厂妹”,往日社会评价体系在两极的人,最终相会娱乐圈,成为“流量明星”。这并不代表一方的滑坡或者一方的进步,因为“流量明星”除了代表钱,什么都不是,它不代表“北大才女”堕落了,也不代表“厂妹”变高级了。

这个故事最恐怖的地方在于,她们热衷于让人们消费,而人们也热衷于消费她们。

以前的社会价值观是,我做人要创造价值,并在有价值的同时获得收益以及社会尊重;努力考上名校的下一步,即便不至于全心致力中华之崛起那么伟大,至少成为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还是很振奋人心的目标!

现在,似乎有些大行其道的逻辑是,我创造消遣的谈资供人们吐槽甚至辱骂,同时收获大量不劳而获、少劳多获的金钱——不劳而获还能收获一批艳羡,少劳多获甚至能收获一批心疼——无论是台上的还是台下的,大家都明白“谁也别装,挣钱是王道”,没有谁比谁更关心社会价值,大家都单纯想做有钱人、过有钱的日子而已。

事实敞开了说,让人汗颜,让人羞耻:一代中国人,儿时“梦想考北大”,到如今已经毫无顾忌地呼喊着“我梦想成为社会寄生虫”了,仿佛这样才是合群的“真性情”!



但凡李雪琴主观上没那么浮躁近利,或者北大教过学生以哗众取宠为耻,又或者国内就业环境没那么差,更或者中国娱乐圈的钱没那么好挣,甚至或者吴亦凡没有突发奇想回复一下李雪琴——任其满足一条,也不会出现李雪琴现象,一个挑战社会价值取向的、“优生带头”作用明显的奇葩现象

该谁反思?中国式父母?应试教育?北大的育人?社会的内卷?娱乐圈资本的诱人为娼?李雪琴们的拜金丧志?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主义文化、躺平文化、娱乐至死文化需求?

一百年前的北大学生,带头救国存亡;一百年后的北大学生,带头割韭菜。讽刺啊!

(End.)

本文原创,转载须与作者沟通。喜欢本文的读者,欢迎评论、点赞、关注作者哦!

#李雪琴#

#娱乐#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