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增进民生福祉 绘就幸福底色|就业|教育

摘 要

  编者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传承红色基因,讲好丹东故事,中共丹东市委6月11日起举办丹东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将


编者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传承红色基因,讲好丹东故事,中共丹东市委6月11日起举办丹东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将分别围绕“建设开放型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幸福宜居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进民生福祉”、“实施全域旅游”、“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七个主题,全面展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丹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丹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各项事业取得的显著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增进民生福祉 绘就幸福底色

——丹东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报道之四

今天,中共丹东市委召开丹东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增进民生福祉”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扩大就业、基本民生保障和社会服务、提升教育质量和开展集团化办学、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和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等工作举措和相关成果。市人社局、市民政局主要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市教育局、市卫健委相关负责同志分别就集团化办学、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100

广开就业门路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人社局始终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门路、拓展就业方式、开辟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服务,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 千方百计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定期调度稳就业工作情况,加强财税、金融、产业等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配套衔接,先后出台39个稳定和扩大就业措施,构建了丹东特色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实现了全市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就业9.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5%以内,就业形势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鼓励创新创业,释放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市人社局出台了扶持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发展的暂行办法,形成了便捷准入、平台搭建、创业融资、减税降费等一整套创业扶持政策。“十三五”期间,我市培育创业带头人2473人,带动就业1.44万人。疫情期间,各类创业孵化载体为215家入驻企业,减免租金、水电、网络费用607.17万元。

当前,我省正处在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阶段,我市持续出台若干职业培训政策,积极打造技能人才队伍,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目前,全市已有3所高等职业院校、3所技工学校以及26家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形成完备的职业培训机构和体系。同时,市人社局广泛开展各类线上线下培训招聘活动,实现线上职业培训、线上职业指导、线上精准对接岗位、线上找工作的浓厚氛围。

100

强化兜底保障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民政系统扎实履行基本民生保障职能,积极打造有温度、有力度的社会服务品牌,全市民政事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多年来,我市社会救助工作始终处于全省第一梯队。截至目前,全市有城乡低保对象4.5万户,6.4万人,城市低保标准从2012年每人每月365元提高到693元,农村低保从2012年每人每年2180元提高到5532元,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在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保障作用,城乡低保保障标准连续提高。临时救助和“救急难”工作全面开展,制发了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临时救助、“救急难”试点等多项制度文件,基本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专项救助、临时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

枝叶总关情,点滴见初心。今年4月起,我市483名各级民政干部深入开展“走进困难家庭,倾情解忧暖心”专项行动,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及时发现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累计走访困难群众41907户,解决群众难点问题522个。同时,积极拓展综合救助帮扶项目,开展“光明救助”“阳光救助”系列行动,免费为51名困难家庭的白内障眼病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安排入院治疗和集中照料。

养老服务已经成为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2020年2月,我市成功申报“第五批中央财政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争取国家专项资金2159万元。经过两年的努力,年底前我市将完成“市政府民生实事——20个街道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及社区服务站(点)建设。重点打造“丹东市全域智慧养老综合云服务平台”,构建覆盖全市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100

提升教育质量

推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上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全面推动我市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为积极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我市新建二幼、三幼新区分园、四幼、五幼,实现全市64个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我市全域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评估认定,均衡且高水平发展县数量占比为83.3%,居全省前列,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100%。“高中阶段普及攻坚计划”启动实施,凤城二中项目基本完成,宽甸一高中新建校区已经投入使用,丹东市第一中学异地新建项目动工建设。

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我市职业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多年来,积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针对我市城市定位,科学优化专业结构,增设了工业机器人、智能养老等新兴专业。2020年我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5.4%,本地就业占41.8%。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今年,我市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将集团化办学作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目前,全地区成立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集团63个,其中义务教育集团44个,高中教育集团6个,民族教育集团1个,学前教育集团12个,覆盖304所城乡学校及幼儿园,集团成员学校数量占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园)数量的比例100%。

100

聚焦群众期盼

开创卫生事业新局面

让更多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是夯实民生之基的重点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不断探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构建和完善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市民健康。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投资22.9亿元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了市疾控中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58家标准化乡镇卫生院等建设任务,积极推进市医疗卫生综合楼、市第六人民医院异地新建等项目。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工作思路,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已建成63家基层医疗机构共同参与的8个县域医共体,实现了每个乡镇有一所政府办标准化卫生院的规划目标,664个村卫生室完成标准化建设,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为重点开展基层临床医师、护士等各类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训1200余人次。

针对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2018年,我市开展了免费医学婚前健康检查,率先在全省将免费婚检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相结合,建立一站式服务模式。通过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在孕前、孕期以及新生儿出生后的各阶段采取切实的预防措施,使我市严重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降低。

记者/宋琳 文 张尧 图

编审/张丽娴 监制/王鹏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