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世界】第⑩期丨是阻拦还是尊重孩子走自己

摘 要

  心理学关乎生命健康,然而很多人却对它知之甚少,甚至存在误解。精神上、心理上的疾病也需要疗愈。通过专业老师的引导,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心理学学习和普及的意义,让心理学为


心理学关乎生命健康,然而很多人却对它知之甚少,甚至存在误解。精神上、心理上的疾病也需要疗愈。通过专业老师的引导,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心理学学习和普及的意义,让心理学为生活、生产、社会发展服务是我们开通《心世界》专栏的初衷。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热爱心理学的队伍中,一起在这条路上探索前进。

阻拦or尊重孩子走自己的路?

编者语:孩子的成长中免不了叛逆,它是孩子从稚嫩无知走向成熟独立的一条必经之路。孩子十三四岁的时候,叛逆现象接踵而来,不听话、沉迷手机、早恋,诸如此类的“坏现象”让家长们实在头疼。在这样一个靠近成年、向往成熟的年纪,孩子们期待的是更多的自主权,该“打压”还是该“放手”,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一起来了解如何正确应对初中生的第二反抗期。


1.导语

孩子成长的过程既有春华秋实、也有严冬酷暑;既会碧空万里、轻松快乐,也会迷雾重重、险象环生。在十三、四岁初中生的面前,你说什么,他(她)都跟你说“不”或者冲你发脾气。你不要着急,这是他把你当成最亲的人来发泄。此时,我们家长要和孩子多交流,多疏通,不能放任,也不能强压。强压的结果只会使孩子远离你。孩子到了第二反抗期,不只是孩子要改变,重要是家长要改变了!家长要引导孩子了解规则、认识自己、认知社会为未来准备,向成功进发。最根本的改变是家长要逐步向孩子移交自主权了!

2.什么是第二反抗期

第二反抗期"一般指12-15岁。该时期的少年身心方面有剧烈的变化但不成熟,如身高猛长,第二性征更明显,经验和能力快速增长,摆脱成人监护的愿望日渐强烈,因而与成人视他们为不成熟产生矛盾,表现出反抗心理和行为。国内学者主要从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自我成熟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来解释初中生的第二反抗期的内部因素。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1998)将其定义为"心理断乳期"。国外有的心理学家则把它称作"为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战斗的"的时期,即“战斗期”或叫"心理烦恼期" (孟广义,2004)。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孩子的心理问题比较多、比较复杂,此时的家长一般感到震惊而又无助。很多家长用“叛逆期”描述反抗期,实际是建立在“家长和老师说的都是对的,孩子应该一直无条件听从家长和老师的”的思想基础上的。从初中生的教育者的角度,否定了孩子对自主性的追求。

随着孩子步入大学和走向社会,通过自身认知能力的发展,在社会这所大学校的重新再教育和影响下,会逐步纠正身上曾经拥有的一些不成熟的观点和做法。当然,在大学里,也存在第二反抗期滞后现象。


3.第二反抗期的困境

3.1 反抗期的普遍性

由于青少年和父母在成长的环境和接受教育的方式和内容的巨大差异,特别是在信息爆炸式发展的网络时代,作为数字化原始居民的青少年和父母在很多问题的观点上存在很大的分歧,导致父母与子女间的分歧愈发普遍。

3.2 第二反抗期的五个特征

(1)年龄特征:第一反抗期一般是2-3岁,而第二反抗期一般为12—15岁。少数出现呈现低龄化,或者超龄化。其持续时间与家长、教师和孩子是否妥善处理有关。

(2)反抗类型特征:硬抵抗以性格外向暴躁的男生居多,软抵抗以性格内向的女生居多。

(3)迁移特征:反抗迁移现象发生在软抵抗针对老师时居多。

(4)学业特征:一般情况下,学困生比学优生反抗特征表现得更突出,持续时间更长。

(5)家庭教育方式特征: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孩子,反抗期来得早,烈度小,容易平稳度过反抗期;专制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出现反抗时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在放任型教养方式和不作为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反抗特征为不确定性和不易调和性。

3.3 初中生产生反抗期的三种原因

(1)孩子追求自主V.S. 父母追求掌控

孩子追求自主性与父母追求孩子的掌控之间形成的矛盾。孩子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而父母却把他(她)当孩子,不给孩子留面子。

(2)孩子需要开明的教育观点V.S.父母持有传统的教育观点

孩子的观点和家长的教育观点在诸多层面上大相径庭,导致孩子不愿意与父母沟通,甚至在学习和做人上阴奉阳违。

(3)孩子挫折教育观念V.S. 父母焦虑心理

当孩子在朋友交际上出现困境,或在学习上遭遇挫败。有时孩子在父母负能量情绪的刺激下出现第二反抗期的反弹。


4. 第二反抗期如何纾困

4.1 阶段性纾困策略

(1) 反抗前期应对策略

在第二反抗期来临前,父母首先要多学习,多思考,多观察,争取在孩子小时候形成权威型教养方式。其次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坚韧的意志力。

(2)反抗初期应对策略

其一,不要指望孩子实现家长自己未达成的愿望目标,孩子有自己的选择,自己的路。让孩子规划好并走好自己的路。不要在同学或老师面前数落孩子,充分尊重孩子,并适当认同孩子的看法。多鼓励孩子展示自我,从而建立强大的自信心。

其二,在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的同时,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并引导孩子作自我反思。父母要做最好倾听者。在孩子情绪稳定时父母需教会孩子守规则,自我调节情绪。

其三,改变唠叨的习惯,避免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当孩子观点确实不正确时,引导孩子自我反思。

其四,有计划地还给孩子自由。给孩子创造更多自主机会,同时引导孩子全面分析,预估各种危险,正确应对,并鼓励孩子自主解决问题。

其五,家长应该通过引导孩子欣赏老师或一名优秀的亲友,为其树立榜样。同时,引导孩子与习惯品德很好的同学交朋友,以同龄人的实例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

(3)反抗激烈期应对策略

当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不可调和时,已经长期形成对垒的情况下,家长要特别慎重。

其一,在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不要与其讲道理,要冷处理矛盾和冲突。

其二,当亲子关系紧张时,要借助老师、孩子认可的长辈,保持与孩子良好沟通,避免进入误区。

其三,当孩子反抗父母中一方时,另一位要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切不可将怨气不分场合随意宣泄。

其四,父母可以适当示弱,引发孩子的同情心和保护欲。


4.2 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纾困策略

一、成长于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孩子,反抗期来得早,烈度小,家长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目标,培养自主能力,锻炼坚毅的意志力,建立强大的自信心等等。孩子就容易平稳度过反抗期,获得自主性的成长。

二、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初始孩子沉默,敢怒而不敢言。他们往往在沉默中爆发,表现为强烈度反抗。父母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适当作出让步,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孩子也将获得成功。要警惕孩子的软对抗,这样容易转化为顺从和自卑,从而丧失形成自主自信的最佳时机。

三、在放任型教养方式和不作为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反抗出现的不确定性很大,由于从小缺乏规则管束和家庭温暖,当出现反抗特征后,一般不容易与家长和解并得到家长的支持帮助。家长一定要改变自己,要多花时间,尝试耐心面对孩子,多关爱孩子,给孩子更多的温暖和支持。在父母不被孩子接受时,教师或孩子崇拜的长辈兄长等的关爱、支持和劝导就是其安全平稳渡过反抗期获取自主性的最终希望了。

4.3学校教育纾困策略

一、学校要长期对孩子进行道德养成和遵纪守法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以正面引导为主,定期播放电视专题栏目或开设专题讲座,并在学生中树立正面典型。

二、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感恩和励志教育,引导孩子树立远大人生目标,养成自律自强吃苦耐劳等的精神和意识。使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锻炼的机会。

四、学校还要组织教师和家长进行心理专业知识的学习。

5.结言

我们是孩子们心灵成长的守护人。青少年成长最重要的发展任务之一就是获得成熟而健康的自主性。孩子们必将长大,也终将离开我们,该放手处应放手。那时候,看到他们成熟健壮的背影,迈着稳重坚定的步伐渐行渐远,我们没有担心,只有赞赏!


责编:丁婉莹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