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图)
古代很流行童婚跟童养媳,很多女孩子没多大就成为了别人的小媳妇,特别是大多数女子刚满13岁左右还没发育成熟,就被早早安排嫁人。这是为什么呢?由于古代生活水平较低,财力不允许自己多养女儿几年。
古代是一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社会,父辈总希望自己的女儿越早嫁出去越好,不管是否成年,嫁了就完事,而大多数有女儿的古代家庭,都会选择在女儿13、14岁的时候嫁掉,其中道理很简单,主要是古人的生活水平较低,财力不允许自己多养女儿几年。
首先,中国历代均是农耕社会,老百姓看天吃饭,而多口之家,粮食往往不够吃,所以大家经常都吃不饱,日子久了就造成营养不良,成人看起来面黄肌瘦,特别是不管秋收多少,粮税都得按时准量上缴,这时候贫穷的农户就不得不想办法减轻负担。
因此,嫁女儿就是农户的最佳减压办法,有男儿的家庭没嫁的道理,但女儿就不同,嫁出去不仅能减少口粮需求,还能收到嫁妆彩礼,这些东西足够养活一个即将饿死的家庭,而幼小的女儿嫁过去后,也能养活自己,及早为夫家生儿育女,过上美满的家庭生活。
基本上,早婚对古人来说算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因受到儒家文化熏陶,一般都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大部分人希望生个儿子传宗接代,如果生了女儿,当然会想把她早点嫁出去,加上古代是父系主权当家,母亲很少有发言权,所以女儿一旦长发及腰,不嫁也得嫁,闹腾的就被五花大绑的嫁。
其次,健康问题。由于中国古代的医疗水平较低,透过中医很难治愈各种疑难杂症,特别是一些妇科病,老中医们更是无从下手,如果一个女子患上妇女重病,那么意味着即将要结束生命。而古代的幼龄女童,一旦迎来初潮,就代表着自己「长大成人」了,那么家人就会为了安全起见,及早把女儿嫁了,不仅百姓这么认为,就连历代的一些朝廷都主张女子早嫁。
第三,国家政策规定。诸如南北朝时代,北周武帝宇文邕就曾下旨规定,凡是女子者年满12就需嫁人,不然会被惩罚;到了大唐盛世时期,朝廷允许唐朝女子的最晚结婚年龄为14岁,其实这不算什么,最严格的惩罚据说是在汉朝,当时汉惠帝就下令规定,汉朝女子长及15岁就必须成婚,若是超龄未结者,就需处罚五倍粮税,想想看,一个普通农户缴一年的粮税都异常艰难,如果被罚五倍的话,等于是要了一家老小的性命,故此为了家庭,当女儿的就必然得早早嫁人。
最后,古代经常兵荒马乱,男儿被派往战场杀敌,但战争往往都是两败俱伤,随着战争的频繁发生,人口自然会减少,古代朝廷为了扩大自己的军队,就提倡早生优生政策,因此妙龄的女子就成为牺牲目标,刚到初潮就被判定长大成人,故此被嫁了出去,为丈夫生育儿女,一方面是给家族传宗接代,另一方面则是提升国家劳动力,给予军队增加新生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