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莉 校对/李俊慧团队
最多跌54.97%,收盘跌41.57%。
2021年3月26日,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不满两年的跟谁学,股价再次陷入巨幅波动。
自2019年6月6日挂牌上市以来,跟谁学在2020年曾遭遇香橼、天蝎创投、浑水等机构共计十多次发布做空报告。
虽股价也曾有所波动,但即将结束的3月份确是其上市以来股价跌幅最深的一个月,迄今为止当月已经下跌62.08%。
由此可见,一些机构有目的的“做空”,远不如真正“利空”来的更有压力。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以跟谁学为代表的在线教育行业或校外培训机构出现的“雪崩式”下跌,已经成为“大力度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工作背景下,在线教育行业或校外培训机构面临重大转型的一个注脚或缩影。
问题频出:无证办学、资金断链、卷款跑路持续上演
2021年3月29日,北京市东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公示了近期(2月21日—3月20日)教育培训机构消费投诉名单,共有8家机构上榜。
其中,北京优胜辉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被投诉16次,投诉解决率为0,被公示8次。
而北京优胜辉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大名鼎鼎的优胜教育。
这家号称创办21年、在全国拥有1000多家校区、3万多名专兼职员工的培训机构,在2020年陷入资金链危机,退费无门的家长、拖欠薪资的老师和员工多次聚集在优胜教育总部讨说法。
优胜教育创始人陈昊曾发布《致歉信》,并“隔空喊话”马云、马化腾等企业家伸出援手,希望他们帮助优胜渡过难关。
2021年3月11日,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发出关于谨慎选择教育培训机构的消费警示,当时,北京优胜辉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因“无证办学”被第七次曝光。
应该说,优胜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无证驾驶”。
2018年8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80号)正式印发。
其中,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准入门槛、经营行为规范以及收费管理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准入方面,一是明确“先许可再经营”。校外培训机构必须经审批取得办学许可证后,登记取得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才能开展培训。
二是实行属地化管理。在同一县域设立分支机构或培训点的、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或培训点的均需相关部门审批。
简单说,类似优胜教育所谓拥有“1000多家校区”,如果这些校区都没有依法取得“办学许可证”的话,那么,优胜教育的“崩盘”是不可避免的。
除去准入不合规外,校外培训的另一症结主要是“预付收费”问题。
通常而言,培训都有一定的周期,因此,在较长时间内,“先交钱后培训”、“一年培训费一次性交齐”等现象较为多见。
在资本助推和上市创富的憧憬下,很多培训机构加大网点或分支机构布局力度,依托“预付收费”模式实现了快速扩张,也透支了其资金能力,一旦遭遇“风吹草动”,很容易出现资金断链。
此外,一些不良创业主体或机构,也有利用“预付收费”模式在实现预付收费规模最大化后转而“跑路”。
针对此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提出,“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建立学杂费专用账户、严控账户最低余额和大额资金流动“等措施加强对培训机构资金的监管。
加强监管:事前准入、事中经营等各环节从严管理和监督
2021年3月31日,据媒体报道,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发布会上将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概括为:校外培训仍然过热、超纲超标的培训行为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培训项目收费居高,有的培训机构退费难、卷款跑路的问题还时有发生。
对于前述问题,吕玉刚表示,将从“严审批培训机构,强化培训内容监管,创新收费管理方式,规范培训行为,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等方面加强监管。
事实上,这一轮对校外培训机构加强监管的风早在1月份就已吹出。
2021年1月7日至8日,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会议上的讲话有专门谈及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的内容,其核心要点为“大力度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
在该次会议上,陈宝生提出:
1)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重点是整治唯利是图、学科类培训、错误言论、师德失范、虚假广告等行为。
2)治理的原则是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严格治理,综合运用经济、法治、行政办法,对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培训内容、教材教案、收费管理、营销方式、教师资质等全方位提出要求。
3)治理的力量要注重统筹,进一步明确市场监管、民政、发展改革、财政、公安等部门的责任,共同发力,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可以说,该次会议已经对在线教育或校外培训机构加强监管点明了方向。
其中,“唯利是图”既包括培训收费过高,也包括类似预付收费过多带来的隐患,而“虚假广告”则是包括类似新东方、跟谁学(高途课堂)、好未来(学而思)、作业帮、猿辅导等在内的各类线上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可能面临的共性问题。
打开手机中的各类APP,广告最多的莫过于前述各类在线教育或校外培训机构,无一例外都是“低价体验”+“送超值礼盒”+“名师”和证言式的现身说法等噱头。
行业走向:监管降温、需求引导,在线教育洗牌时刻来临
2021年4月2日,跟谁学收盘时股价为32.18美元,跌幅为5.02%。
继3月22日至26日,当周合计下跌54.97%后,3月29日至4月2日,跟谁学的股价当周继续下挫17.56%,两周合并跌幅超70%。
3月30日,跟谁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跟谁学陈向东的内部信中,将股价雪崩式下跌的原因归结为“美国对冲基金使用杠杆爆仓”。并对外宣布一项股票增持计划。
一方面,跟谁学陈向东在内部信中安抚内部人员,下跌只是意外的,另一方面,又通过发布所谓增持计划释放“做多”信号。
但尽管如此,这并不能让跟谁学的股价实现“止跌”。
事实上,包括跟谁学在内的在线教育的股价波动,更多是监管部门对在线教育或校外培训监管政策趋严的市场情绪反映,其背后是资本对在线教育或校外培训的盈利空间存在了担忧。
事实上,校外培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一定的必要性。
但是,如果校外培训的体量和规模与国家基础义务教育体量或规模相当,也就是参与校外培训的学生比例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义务教育体系构成“反噬”。
因此,如何将在线教育或校外培训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如何避免以逐利为最高目标的在线教育或校外培训,沉溺于资本狂欢而失去“育人”的本色,则是校外培训整治工作的重点所在。
2019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上曾表示,“去年我们调研了全国40.1万所校外培训机构,其中有27.3万所机构存在违规,目前已经整顿了约20万。”
简单说,存量校外培训机构的规模还有20万所左右。因此,在准入从严审批以及运营全面监管的背景下,校外培训机构的规模还会继续压减。
而在校内教育秩序逐步恢复正常之后,学科类在线教育的需求将会持续萎缩,而在监管作用下,这个领域的市场空间或盈利前景也会被“蒙上一层灰”。
作为家长来说,选择校外培训既有担心孩子校内学习跟不上的担忧,也与校外培训通过无孔不入的广告营造焦虑气氛密不可分。
可以说,不论是从监管侧来看,还是从需求侧来看,在线教育或校外培训机构都需要一轮“风暴”。
让校外培训回归理性和常识,回归“查缺补漏”式补充练习,而非超前学科教育培训,扰乱现行教育体系和节奏。不应让校外培训成为与基础义务教育完全并行且体量庞大的“收费教育”体系。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得到“网易号【特色内容激励计划】”扶持,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长期关注互联网、知识产权及电子商务等相关政策、法律及监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