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满生命的活力;把创造力还给教师,让教学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和逻辑。课堂效率低下,已经成为了整个高等教育亟需“破局”的难题之一,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从传统的“教材知识为中心”“满堂灌的教学”以及“以知识掌握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教学评价”中摆脱出来,挖掘学生内在活力。现如今,高校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从机械、僵化走向开放、真实,也要求着教师必须灵活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多维度的激活课堂各种教学要素,来创造具有盎然活力的生态课堂。
近年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围绕“先学后教、注重实践”的教学理念,构建融入针对性、趣味性、实用性、创新性、主动性为一体的“活力课堂”。以“双基、能力、素养、实操”为中心强化养成教育;以“规范、活泼、协调、全面”为特色激发学习热情;以“肯教、能教、教好、专长”为本位提升队伍建设。紧扣“基础扎实、灵活创新”的思路,以“有用有效、科学合理”为原则,着力实践教学管理精细化、教学训练校本化、教学评价多元化。学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分析学生的心理,多角度创新教学模式,对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力课堂”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教学管理规范化为教学改革固本强基
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教学改革核心理念,“课堂是核心,教学是关键”。为将教学改革理念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建筑工程学院以教学为切入点,确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促进教学行为的规范化,强化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规范、科学、优质和高效。
一是备课环节强化“求实”。教学是一个过程,备课作为这一过程的首要环节便显得极其重要。面临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学院提倡教师在备课中,做到集体研讨和个人备课相结合,让教研组集体的力量和教师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方法不苛求统一,可以一法为主、多法为辅,相互借鉴、相互补充;二是授课环节强化“求活”。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养成品德、完善人格的主渠道,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多年来,学院教师完成由“两基”过渡到“两全”再向“两主”的发展方向,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在教学形式上,由教师为主体向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转化;在教学方法上,由教师讲授为主向讲练结合、练为主线转化;在教学要求上,由单纯掌握知识向学会方法、培养能力转化,做到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三是作业环节强化“求精”。作业布置规范化,一做到作业适量, 不搞题海战术,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堆里解放出来,让他们多接触自然、接触社会,获得更多的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其次做到难易适度,根据学生接受能力设计作业,使学优生感到挑战,学怠生受到激励,学困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尽量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再则认真批改,及时反馈,以便教师掌握学情,及时修正教法,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断地修正学习方法,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四是测试环节强调“求效”。测试是检查教学效果、了解教情和学情, 以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学院将课程考核和教学改革内容、生产实践要求结合起来。例如《土木工程施工》,该课坚持由合作企业新广厦公司工程师参与考核答辩,确保学生学到的东西与生产实践不脱节,能达到企业的要求。《房屋建筑学》的考核方式是学生自行设计制作简易模型并进行答辩,优秀者将由学院提供模型制作材料。《工程测量》课从2016年起采用了“以赛代考”......总之,学院根据不同课程特点,设计测试内容和方法,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能真正体验到学习成功时的喜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二、课程模式项目化为教学改革增强动力
分析当前学生的心理发现,学任何一个知识,很多学生第一个蹦出来的念头就是“这有什么用?”学生们希望学的知识能紧扣专业,毕业后在工作中能马上派上用处,这一“功利”心理的学生所占比例不在少数。
项目化驱动课程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工程教育理念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学生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的提高都可以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来实现。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就是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实际的工程项目结合,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逐步深入、全面展开教学活动,通过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贵在通过教师的激发和引导,贵在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这一学习的过程更多的是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最终完成“项目”,课堂的活力得以释放。
学院教师刘群在BIM实验班上率先尝试项目驱动教学,通过引入“建筑工程学院大楼钢筋算量”这一项目来完成钢筋算量这门课的授课。此后,这一模式又分别被引入了雷莹老师的《房屋建筑学》、程靖老师的《工程项目管理》、张敏老师的《工程经济》以及李婕老师的《土木工程施工》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
三、双师型队伍建设为教学改革提供助力
课堂教学改革,首要在教师。要想课堂更贴近实际,贴近社会,教师必须对行业有充分的认识。学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突出专业能力和行业实践经历,建设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此,学院正在实施教师提升“五大工程”:教师学历技能双提升工程、骨干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名师工作室工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兼职教师引进工程。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近年来,学院教师积极参与到学校在建项目设计、施工、采购、审计的全过程中,并涌现出一批转型发展的先进典型,不断推动“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标准化、专业化、常态化。如今专任教师中超过90%教师有企业背景或行业背景,更有10位教师取得了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5位教师成为一级注册造价师,有近百名企业高管、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站上了专业讲台。
四、授课形式趣味化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要让课堂活起来,趣味化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学院很做了不少尝试。如,毛小敏老师在《道路勘察设计》这门课采用“集五福”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程靖老师在《工程项目管理》这门课,以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为案例讲解课程知识点等。
再如《工程测量》这门课,其实践教学实际过程中非常的枯燥,尤其测设(也就是通常说的放线),根据图纸中的标识确定各控制点的坐标,再通过测量仪器在环境中找到这些控制点,整个过程单调乏味还耗时。对此,学院黄仕超、叶朗等老师让学生自己来设计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绘制的图纸在环境中找到控制点,最初只是简单的几何图形,接着有队伍绘了卡通图案并通过努力在路面上完成放线,由于测量精准,这些曲线复杂的卡通得以在路面上完美复制,学生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整个过程趣味化,同时完成图案给学生也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学生这一教学环节的参与度明显提升。几乎一夜之间,在学校路面上出现了多个卡通图案,皆是学生的测设作品,这种复杂图案的放线要求非常高,但凡一个点有些微的偏差,图案都会走样,这也是学生测量技能水平的体现。
图为被网友誉为“最萌校园路”的部分学生测设作品
在建筑工程学院的大力推动下,大量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也被用于课堂。例如,陶杰老师的制图课,引入了其自制的微信平台“陶课堂”来辅助教学,通过这一平台的搭建实现与学生的线上交流与指导。“微助教”这一课堂互动工具,通过赵雄辉老师的推介,推广到了建筑学院超过50%的课堂,该软件全省使用率最高的10人中,建筑工程学院占2人。通过“微助教”这一工具的使用,教师实现课堂及时提问及时统计,对于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变堵为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手机完成课堂参与。此外,部分教师们还利用网上直播平台对学生进行网络直播授课或答疑。
通过数年大胆尝试和不懈努力,建筑工程学院的学风整体向好,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显著提高。“活力课堂”建设激发了学生自我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学生学习与实践结合更为紧密,大量学生考取执业资格证书,参加学科竞赛的人数及成绩显著提高,“活力课堂”已见雏形。
通过多年探索,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初步形成了“教学管理规范化、课程模式项目化、师资队伍双师化、授课形式趣味化”的教学改革特点和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教育特色,突出了办学亮点。教学改革给学院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教师教育观念在变,“以人发展为本、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观念已经形成;课堂教学方式在变,“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深化;师生关系在变,“教学相长、亦师亦友”的良性关系已成风尚。
通讯员:刘怿凡 李昌龙
(责任编辑 柯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