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走进今天的安徽省天长市,一所所设施齐全的学校,一个个躬耕不辍的园丁,展现着一幅幅均衡发展的图景。
从昔日农村学校的破败不堪,到今天的窗明几净、功能健全;从昔日农村学生舍近求远,给城镇学校带来“大班额”压力,到现在部分学生“回流”;从昔日农村老师的“留不住”“沉不下”,到如今奔走乡间、甘为人梯……
在追求教育均衡的道路上,天长市紧紧围绕“努力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一目标,不断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力争成为首批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
把最好的政策给教育
一次性开通98辆长鼻子校车,配备205名专职保安,新建广陵小学,纵深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和教师分流交流制度……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大动作”背后,是天长聚焦“上好学”、谋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按下的“快进键”。
每年的政府为民办十大实事中,教育从未缺席,今年同样如此,“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入列政府工作报告。天长市制定了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三年行动计划,力争2020年顺利通过安徽省级评估;2021年,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实现优质均衡,并通过国家级认定。
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天长市更是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纳入政府工作整体规划,顶层设计了一系列工作举措和实施方案,同时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列入市政府挂牌督导,不断强化政府行为,确保与该市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同时,按照补齐短板、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天长举全市之力,大手笔投入,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和“颜值”。多媒体室、实验室、书法室、舞蹈室、钢琴室等功能室以及塑胶运动场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已成为该市所有城乡学校的标配。
如今,“一出门能上一所好学校”,对天长市民已不再是一种奢望。
把最好的教师给学生
“师资的强弱是教育优质发展的关键。我们将紧紧扣住教师队伍素质提升这个关键,通过外引内培、释放人事改革红利等举措,积极推进强师工程,不断升级农村教育发展的内驱力。”天长市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促进城乡教师优质均衡的道路上,天长市从来不循“老路”、不抄“近路”,踏踏实实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
针对乡村教师年龄老化、专任教师结构性数量“欠费”问题,该市建立常态化师资补充机制;为确保农村教师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天长市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职称评定上,将乡村教师放在优先位置,尤其是对乡村任教满30年的教师,职称不受岗位职数限制,直接享受晋升晋级“专列”……
此外,天长市还加大乡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力度,让每一名乡村“留守教师”或异乡教师能“拎包入住”,安心从教。
把最好的帮扶给农村
融合,共享,合纵连横,“抱团”发展,让农村的孩子享受与城区孩子一样的教育,天长教育人明白,这些举措虽然不再是什么新鲜词,却关乎教育优质发展能否真正落到实处,能否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需求。
短板会变跳板,“痛点”能变亮点,天长市积极探索、谋划“名校带新校”“强校带弱校”的“1 N”连锁办学的“朋友圈战略”,绘就了一幅幅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新地图”。
除城区成立了实验中学、城南小学、天长一小等3个教育集团外,天长市还因校制宜组建了18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并由城区现有的6所义务教育学校牵头,在全市成立了30个城乡学校发展结对帮扶共同体。每一个共同体由一所优质学校引领、带动两到三所农村镇属中心学校,再由农村中心学校向下延伸、辐射到村(社区)小学、教学点,以“结亲”方式助力农村学校“深蹲起跳”。
“学校发展共同体实现了城乡学校资源‘共享’。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强校、名校引领,达到存量盘活、增量推进,拉动优质教育资源广覆盖,把老百姓家门口的每所学校全部办成优质校。”天长市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说。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天长市还开通了城乡教师携手成长的“教育公交”,全市建有5个片区教科研中心、24个名师工作室,常态化开展名师“菜单式”送教下乡和“以课代训”活动,并为农村教师“唱戏搭台”,把教学“真经”送到了“田间地头”。“绝不让一个农村学校和农村教师掉队”已成为天长人才强教的决心和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