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濮阳 | 濮阳杂技艺术焕发新活力

摘 要

  杂技“豫”见体育 濮阳杂技艺术焕发新活力 编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为续写新时代的“河南故事”,助力河南“走出去”“引进来”,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杂技“豫”见体育 濮阳杂技艺术焕发新活力
编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为续写新时代的“河南故事”,助力河南“走出去”“引进来”,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河南频道《豫见国际》栏目将持续聚焦河南各地的城市发展、特色产业(产品)、文旅美食等,以及值得向全球推荐的“河南名片”。本期《豫见国际》聚焦中国杂技之乡——濮阳,探访当杂技“豫”见体育,濮阳杂技艺术如何焕发出新活力。
位于濮阳市华龙区东北庄村的中原杂技博物馆内收藏着各种杂技文物 摄影 贾亲亲
国际在线河南频道报道:濮阳市的杂技源远流长,进入新时代以来,不断焕发出新活力,并且打造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令人欣慰的是,濮阳杂技在与极限运动融合的探索中,积极输送跨界人才,提供杂技的智慧和力量,为原定于2020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积极做好准备,这其中的奥秘何在呢?
东北庄杂技艺术学校的学生练习杂技基本功 摄影 贾亲亲
濮阳杂技源远流长 独树一帜
濮阳是杂技艺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位于濮阳市华龙区的东北庄村是闻名国内外的“中国杂技之乡”,与河北吴桥并称中国杂技“南北两故里”。这里的民间杂技起源于三国时期,鼎盛于清朝,发展于现代,以功力深厚、技艺精湛著称。
历史上,东北庄杂技流派纷呈,以刘、乔、李三个杂技班最著名,有“三班竞秀、驰骋华夏”之说。其中,乔家班带头人乔治清将武术、气功、体操、马术、魔术、驯兽等融为一体,丰富了杂技内容和形式。光绪年间,乔志清带领团队代表清政府常年出国演出,先后到过日本、印度、朝鲜、尼泊尔、菲律宾等20多个国家,因其精湛的技艺被慈禧太后亲授宫灯和瓷壶作为奖赏。
千百年来,杂技早已融入到东北庄人的血脉之中,现在的东北庄人,很多村民身上都有杂技的功底,随手拿起杈把锄头,就能当道具“耍一耍”。2008年6月,东北庄杂技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型杂技精品剧目《水秀》精彩剧照 供图 河南省杂技集团
代代传承 杂技艺术愈发成熟
依托东北庄深厚的杂技文化底蕴和“中国杂技之乡”这一品牌,2009年,濮阳市华龙区成立了东北庄杂技文化园区,对东北庄杂技进行传承和发展。据园区副主任康艺伟介绍,截至目前,园区先后建成了单体中原杂技博物馆、东北庄杂技艺术学校、杂技故里文化街、民俗杂技大剧场、野生动物园、建业大集古镇等多个特色旅游项目。2019年,园区接待游客量17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亿元。
其中,东北庄杂技艺术学校已成为培养中国杂技人才的摇篮,先后培养专业杂技人才1000余人,接待演出800余场,毕业学员分布在北京、安徽、浙江、河南等全国各地杂技团。
东北庄村党支部书记刘忠伟介绍说,目前,东北庄村有杂技团体6家,从业人数400余人,年收入1200余万元,其中杂技演出收入400万元,辅助产业收入800万元。
为让濮阳杂技走出国门,迈上世界舞台,河南省杂技集团不断创新剧目开发,先后推出《龙乡魂》《神韵》《水秀》《水 灵 寻》等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杂技剧目,赢得了一致好评。特别是2009年推出的原创杂技剧目《水秀》,翻转、鞍马、吊环、高空跳水、花样游泳、舞蹈、行为艺术、歌剧、魔术、海狮表演等各种体育项目和艺术形式与杂技融为一体,开创了中国杂技的新时代,荣获中国杂技最高奖“金菊奖”,成为濮阳靓丽的文化名片。2019年6月,河南省杂技集团又创新推出了第六版《水秀》之《龙石》。
濮阳杂技艺术学校的跨界学生在学习小轮车操控技巧 摄影 贾亲亲
坚持创新 濮阳杂技彩点多多
近年来,河南省杂技集团倾力打造了国内首家以杂技为主题的国际杂技文化产业园区,集杂技博览、杂技表演、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实现了杂技与旅游、商业、餐饮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完成了“传统艺术”向“现代产业”的跨越。同时,河南省杂技集团还收购美国布兰森国际大剧院,打造欧美训演基地,实现优质文化资源跨行业、跨地域、跨国界整合,成为杂技文化品牌化、国际化和规模化输出平台和海外基地。
令人振奋的是,在滑板、小轮车、冲浪、攀岩四个极限运动项目被列入东京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后,国家体育总局提出重点面向杂技等人群选拔人才。这让濮阳杂技有了新的创新方向和奋斗目标,也有了在奥运舞台展示中国杂技的机会。
为此,濮阳杂技艺术学校于2018年专门成立了一个体育杂技融合跨界发展培训中心,从全濮阳市的学校挑选学生,定向培养小轮车、滑板、轮滑等极限运动项目的人才。这些跨界学生全要从杂技的基本功练起,再结合极限运动项目的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
在濮阳杂技艺术学校,来自濮阳市范县的跨界生谭博文练习的是轮滑项目。他说:“我从小就喜欢轮滑,现在的目标就是争取进入国家队,将来参加奥运会拿奖牌,为国争光。”
濮阳杂技艺术学校体育杂技跨界融合培训中心副主任陈洋红介绍说:“杂技跟极限运动融合的优势在于杂技演员在柔韧度、爆发力、力量、速度、反应能力等方面都比普通人有很大优势,这样可以加快训练进程。”
据介绍,在第一批选拔到国家体育总局的队员中,濮阳输送的跨界运动员龚海龙获男子自由式小轮车全国冠军,毛嘉思获女子滑板碗池全国冠军。
目前,依托杂技这一传统优势,濮阳市大力推进“体育+杂技”的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了在人才输送、基地建设、赛事承办三个方面的跨越式发展,也让濮阳杂技焕发出艺术新活力。
大型杂技精品剧目《水秀》之《龙石》中的大飞人表演 供图 河南省杂技集团
杂技演员在美国迪斯尼乐园表演钻圈 供图 河南省杂技集团
濮阳杂技艺术学校的跨界学生在U型池内训练滑板 摄影 贾亲亲
濮阳杂技艺术学校的跨界学生表演小轮车技巧 摄影 王琪瑜
濮阳市青年杂技演员吕婷婷、于丽攀:杂技让我登上世界舞台
国际在线河南频道报道:“我第一次出国演出的时候特别激动,家里人也都以我为荣。如果不是当了杂技演员,我可能不会有这么多机会走出国门。”说起自己对杂技的感情,河南省杂技集团的杂技演员吕婷婷充满了自豪和感恩。截至目前,她已经去过新加坡、日本、西班牙、南非、意大利等国家演出,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杂技的艺术魅力。
濮阳市青年杂技演员吕婷婷(左一)、于丽攀(右一)充满阳光和自信 摄影 贾亲亲
在舞台上,一次次扣人心弦的腾飞与跳跃,一个个精彩绝伦的动作和特技,都让现场观众无不感叹杂技演员的高超技术。但是,人们怎能知道,每个杂技演员的背后,在十多年中,付出了多少汗水和辛劳,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大型杂技精品剧目《水秀》之《龙石》中的蛇舞造型 供图 河南省杂技集团
从艺18年的吕婷婷出生于河南省濮阳县胡庄乡,家中姐弟三个,她排行老二。2002年,濮阳杂技艺术学校的老师去濮阳市各个学校挑选杂技学生,时年8岁的吕婷婷被选上。父母征求她的意见,当时的吕婷婷并不知道什么是杂技,但是想去试试,就这样,她与杂技结缘。
“我记得到杂技学校后,第一次跟家里人打电话时,哭得特别伤心。第一年冬天,我的手冻伤了,冻得像面包一样,有一次放假回家,家人看了很心疼,就说别去了,在家继续上学。我自己琢磨后,就想着不能半途而废,我要坚持下去。”吕婷婷回想起第一次离开家到杂技学校的时光,记忆犹新。她表示,在杂技学校的前几年,每天都要练基本功,这也是杂技学员最难熬的时段,基本功一般要练三、四年,因为基本功打扎实了,以后练别的项目才会比较快。
2004年,吕婷婷开始一边练基本功一边登台演出。回忆起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情景,吕婷婷记得当时特别紧张,因为害怕表演中失误被老师批评。虽然老师们大多数时候都会安慰失误的学生,但她还是紧张得不行。
2008年,16岁的吕婷婷第一次出国,坐船去日本演出。她回忆说:“当时是第一次离家,我哭了,家人在送行时也哭了。记得当时我们在一个公园里演出,一天演三场,我是第一个节目,要穿着溜冰鞋在一个圆桌上表演技巧,结束后,现场观众都站起来给我们鼓掌,特别难忘。”
大型杂技精品剧目《水秀》之《龙石》中的顶技表演 供图 河南省杂技集团
多年的杂技生涯,让吕婷婷感触颇深,她最大的感受就是做事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坚持。每次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观众的掌声会让她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现在,吕婷婷早已走过了最初难熬的基本功练习阶段,每天不练功她就会觉得身体不舒服,杂技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来自濮阳市范县的于丽攀,同样是河南省杂技集团的杂技演员。她出生于1997年,11岁开始练习杂技,从艺12年。她表示,自己走上杂技艺术之路,源于小时候观看杂技表演。当看到杂技艺人在钢丝上行走,并做出各种惊险的动作,引发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时,她感觉特别神奇而心生羡慕,便萌生出学习杂技、成为杂技演员的念头。当时,于丽攀全家在安阳生活,得知女儿的想法后,母亲带着她找到濮阳杂技艺术学校,她便开始了与杂技为伴的生活。
大型杂技精品剧目《水秀》之《龙石》精彩剧照 供图 河南省杂技集团
2013年,于丽攀第一次去泰国演出。当时,她表演的是抖空竹,中间有个翻跟头的动作。由于失误,她眼睛被砸伤,看不见任何东西,被人抬下舞台。现场观看演出的一位老奶奶拿着冰块和奶送到后台,因为语言不通,老奶奶就比划着询问:“刚才小女孩的眼睛怎么样了?”
第一次出国表演就出现意外,让于丽攀感觉特别沮丧。“老奶奶给我送东西的时候,那一刻我感觉再苦再难都值了。今后,我一定要更加努力,把最好的表演呈现给他们。所以,这个事儿我到现在都一直记得特别清楚。”于丽攀回忆说,从那之后,她在训练时对自己要求就更加严格,每个动作都反复练习。
如今,吕婷婷、于丽攀都是杂技团的业务骨干,并且是大型杂技精品剧目《水秀》的常驻演员,每周演出4场,每年仅在水秀国际大剧院就有数百场演出。她们还参加了多次国内、外杂技界大比赛,收获多个奖项。现在,她们每天除了演出就是练功,要么在练功房,要么在舞台上。她们表示,未来还想走向更大的世界舞台,冲击世界级大奖。
(贾亲亲/文 )
濮阳杂技“活着的教科书”——乔金生精彩的杂技人生
国际在线河南频道报道:在河南省濮阳市东北庄村,流传着这样的俗语——“杈耙锄头当道具,田间地头练杂技”。这里的人们依靠世代相传的杂技技艺,从走街串巷开始,登上了国际舞台。而这一切得益于老艺人们的薪火相传。如今,老一辈杂技艺人的人生也因为杂技而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濮阳杂技“活着的教科书”。
东北庄杂技起源于三国时期,鼎盛于清朝末期。历史上,东北庄杂技流派纷呈,其中,最著名的杂技团体就是乔家班,班主乔治清不仅多次带团进宫为皇家演出,还先后出国表演,誉满国内外。据传,慈禧太后在看了乔家班的演出后赞不绝口,亲授“乔家班”万寿龙灯两盏、瓷壶一件,以彰其技之优。
据介绍,乔治清带团在日本表演时,被当地无赖刁难、贬低演员人格,乔班主一怒之下上诉日本官府。在法庭上,他据理力争,最终获得了胜利,赢得了尊重,杂技也因此被国人称为“骨气”艺术。
出生于1944年的乔金生是乔家班第六代传人,也是东北庄村目前依然活跃在舞台上、最年长的杂技艺人,现在是濮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北庄杂技代表性传承人。从艺70多年来,练功已经融入了他的生活。
乔金生介绍自己年轻时在田地里练杂技的情景
撂草帽、叼瓶子、叼皮球、撂马杈、马上上老杆、肚子顶上砸石头……这些都是乔金生擅长的杂技技巧。在东北庄乔家院,乔金生随手拿起扫地的大扫把,就能用鼻子顶起来开始表演。
乔金生现场表演顶技
作为乔家班的传承人,乔金生5岁开始学艺,8岁起就跟着杂技团在全国各地演出,24岁当上了教练,开始在村里当老师,教出了1200多名学生。其中,60余人进入了国家各级杂技团体。
乔金生的濮阳市非遗项目东北庄杂技传承人证书
乔金生说:“因为我教小孩有耐心,对那些孩子从不批评、动手,不然他们都被吓跑了。我通过课外游戏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自己愿意去练。比如选出两个拔尖的学生,再把10个小孩分成一组,由那两名学生带着互相比着练,这样越练越起劲。”除了在当地教学生,他还去过重庆、四川、安徽等地教人练杂技。
乔金生还深情地回忆说:“我以前还收留过两批特殊的学生,他们大多是父母离异或父母亡故等家庭的孩子。我让这些孩子住在家里,供他们吃饭、教他们练杂技。当时生活困难,我养了一群羊,卖了小羊羔给学艺的孩子们买鞋、买衣服,买玉米蜀黍面、小米。”
说起教过的学生们现在的情况,乔金生的眼睛充满了亮光。他说:“现在,那些孩子们都长大成材了,经常出国演出,有的还当上了杂技团团长,获得了荣誉,为国争光了。”
学生们邮寄给乔金生的演出剧照
让乔金生老人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学生经常给他邮寄一些演出的剧照,尤其是每次获得荣誉后,还会把获奖照片邮寄给老师。乔金生全都当宝贝一样小心保存,几十年来从未遗失。
学生们邮寄给乔金生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乔金生拿着一张照片说:“这个学生叫邢运伟,他跟着我练杂技十几年,现在是中国杂技团的杂技演员。他每次获奖都给我邮寄照片让我看,我看着心里也高兴。”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练杂技是非常吃苦的活儿,有时还会有风险。在乔金生的手上、脚上的关节处,可以看到几个鼓起的疙瘩,都是练功时受伤导致的骨质增生。他说:“早年间家里穷,大家都是就地练功,不像现在地板上铺着专门的防护垫子。”
作为杂技世家,乔金生的两个儿子继承了他的杂技事业,但孙子孙女们已不再全部学习杂技。乔金生说:“演杂技的人除了身体条件,还要能吃苦、能受罪。现在吃得好、穿得好,父母不让孩子学这个了,太辛苦。但在我的心里,始终想着要把杂技的根留住,希望孙辈也能继续练杂技。”
为此,他先提出让孙子一边学习,一边练杂技,自己悄悄把绝技传给孙子。等孙子获得几次奖项后,儿媳妇看到孩子在杂技方面的潜质,也便同意孩子向杂技方面发展。
东北庄杂技博物馆内收藏的杂技文物
在东北庄杂技博物馆里,收藏了150多件传统的杂技文物,都是东北庄村民的家藏。它们记录并且见证着东北庄杂技的历史与发展。而像乔金生这样的老一辈杂技艺人还有很多,他们都在为东北庄的杂技传承努力付出着。
曾经,朴实的东北庄人因为生计,靠着杂技技艺,世世代代生存了下来,老艺人们靠着耳提面命、心口相传,让这里的杂技技艺得到了传承。如今,乔金生参加了东北庄老年人艺术队,在旅游旺季,他就在乔家院给他们表演,现在还能起顶、翻跟头。他说,只要身体允许,他会一直在东北庄的“舞台”上表演下去,传承下去……
(贾亲亲 文/图 )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原标题:《央媒看濮阳 | 濮阳杂技艺术焕发新活力》
阅读原文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