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领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个班的学生在成绩方面两极分化严重,就以小学为例,优秀学生从来没有低于90分过,但是一些后进生的成绩,从来没有考及格过,甚至一些六年级的学生拼音也无法完整拼读,作文只会交白卷,这样的两极分化在一个班级中,作为老师来说,如果按照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去安排课程的进度和难度,那么对于后进生来说,完全跟不上步伐,但如果为了后进生而放慢授课进度,降低难度,对优秀学生来说,又无异于浪费时间,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呢?
一些学校采取了分快慢班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后进生家长不愿意了,表示这样的做法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是平等的,他们有权利和优秀学生一起学习,接受最好老师传授的知识。教育专家也从《教育法》来阐述这样有违教育公平的问题,但是刚才提到的矛盾确实存在,孔子说因材施教,把水平参差不一的学生放在一个班上,如何体现因材施教呢?
遇到问题,凭空依靠理论没有实践就没有说服力,我们来看现实中的例子,一地有两所中学,一所公办,一所私立,教学成绩都很优异,但公办被私立举报分快慢班,后来取消了分班,结果成绩被私立远远拉开。还有一位家长说自己的孩子被分在快班,结果那一次中考,全市前十名他们班就占了6个,后来进了高中,没有分快慢班,但是成绩和同类学校比,明显底气不足。
老师们都深有感受,分快慢班有利于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可以最大程度激励学生,根据学生的情况量身定做教授内容,如果都放在一个班上,很多学生往往会浑水摸鱼。这种分快慢班的做法其实是有利于学生提升成绩的,但是一些后进生的家长不甘心自己的孩子在慢班,觉得“低人一等”,但其实把一些孩子放在快班,学生根本跟不上进度,只会是滥竽充数,家长追求的只是“面子”。
对于学生来说,智力有差异,记忆力有差异,理解力有差异,逻辑思维能力有差异,更不要说还有自律,耐力,恒心等等的差异,面对这些不同,你们让老师怎么教呢?有人说老师也是普通人,不是圣人,所以分快慢班有利于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
还有人表示,如果不分快慢班,那么北大清华是不是也要和其他学校来平均一下教学资源和学生了?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