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会议报道 | 西安古城绽优生科学新花 两岸专家聚母胎医学论坛
西安古城绽优生科学新花
两岸专家聚母胎医学论坛
——祝贺第二届妇产科疾病与优生科学暨海峡两岸母胎医学论坛于西安召开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9月16日继“9月13日优生科学西部行——再回延安两癌筛查、专题学术报告会后”,古城西安喜迎“第二届妇产科疾病与优生科学暨海峡两岸母胎医学论坛”,会期2天。
本次论坛由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妇儿临床分会、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生殖道疾病分会、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台湾母胎医学会主办,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安琪儿医疗集团西安安琪儿医院承办。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苟文丽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薛凤霞教授、台湾长庚医院郑博仁教授担任本次会议大会主席。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瑞芳教授、李雪兰教授、刘小红教授任大会执行主席。来自海峡两岸近千余名专业医师参加了此次盛会。
开幕式
大会主席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副会长、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妇儿临床分会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苟文丽教授主持开幕式
苟文丽教授首先介绍莅临本次大会的各位领导和嘉宾,分别是来自陕西省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孙震霖主任、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妇幼处温春梅副处长、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马辛格书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魏丽惠教授、台湾长庚医院的郑博仁教授、复旦大学妇产科医院的隋龙教授等来自国内外各个大型医疗临床、科研机构的60余名海内外知名学者。作为大会主席苟教授介绍了本次论坛的特色,论坛紧密围绕妇产科疾病精准诊断与治疗、高危妊娠分级管理及危重症产妇抢救等领域进行广泛、深入交流。期待各位专家在本次论坛中尽情施展才能、切磋交流、碰撞交锋,探讨争鸣,荟萃专科学术思想。融合国内外妇产科及优生科学领域前沿资讯。希望各位专家、学院能够在分享中收获,在交流中提升。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左伋会长致辞
左伋会长代表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对与会的各位领导、同道、参会代表和承办单位致以衷心的感谢,感谢全体参会人员对中华民族母婴健康和优生事业的辛劳付出和巨大贡献。左会长提到,自古以来,女性都是人类繁衍的关键因素,母亲永远是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人;而儿童的健康出生和成长,是一个民族复兴的最重要希望。因此母胎健康、母婴健康、优生优育历来成为中央政府所重视,在实现“健康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随着基因组学、个性化医学、精准医学的飞速发展,尤其是PGS、PGD、NIPT等技术在妇产科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大大促进了母胎保健、母婴保健和优生科学的前进。本次学术大会的目的就是针对进一步提高妇产科疾病的精准诊治水平,进一步降低出生缺陷及围产期发病率、死亡率,保障母婴健康而开展深入的学术交流,希望各位参会代表能乘兴而来,收获满载而归。
陕西省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孙震霖主任致辞
孙震霖主任谨代表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及参会学员的到来,由衷地感谢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对陕西妇幼保健体系的支持。母亲健康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希望,陕西省省委高度重视妇幼保健工作,形成了以各大综合医院妇产科医院为技术支撑,以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为龙头,市级妇幼保健为领带,县级妇幼保健院和乡镇卫生院保健院为基础的四级妇幼保健网络体制。并率先带头在国内实现免费为农村产妇住院免费分娩项目,率先完善了孕产妇产前检查阶段的基础服务,实现了从孕前、孕期、产时、产后四位一体网络化的整合规范体系。在该省专家和医务人员的努力下,完善了陕西省危重症孕产妇的转诊和抢救比例,降低了重症孕产妇的死亡率和严重围产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相信这次会议必将推动陕西医疗事业的进步,并祝大会圆满成功。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辛格党委书记致辞
马辛格书记代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与会代表和专家表示诚挚的欢迎,感谢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对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信任和支持。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是全省优势学科,产科更是全国临床重点专科,妇产科著名专家苟文丽教授更是“林巧稚”杯中国好医生的获得者,是全球母胎医学杰出贡献专家。苟文丽教授和国内很多专家在周末去基层医院进行传帮带,团队的发展保证了区域内人民的健康水平。分级诊疗过程中形成城市医联体,实现从治疗到预防保健的一体化流程。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民的小康,所有的努力都是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期待此次大会能为陕西地区孕产妇的保健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本次论坛分为主会场、产科分会场、妇科分会场进行学术交流,在分论坛中增加了青年医师论坛,将临床疑难病例进行总结分享,专家现场点评,传道、授业。中国妇产科网作为合作媒体对此次论坛进行全程报道,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魏丽惠教授:HPV疫苗相关问题
全世界感染HPV的女性大约有6.6亿人,估计全球感染率为11.7%。全球范围内已上市预防HPV感染的疫苗有2价、4价、9价。有关HPV疫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一直是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魏丽惠教授结合目前HPV疫苗在全球的接种情况对HPV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较为系统地分析和评价。魏教授指出,通过接种HPV疫苗可以很大程度上预防CINⅡ/Ⅲ、AIS、生殖器疣、VIN的发病率,并具有持续至少10年的保护趋势。接种HPV疫苗后较少发生不良反应,即使发生也为轻中度的不良反应。对于已接种4价疫苗,可以再接种9价疫苗。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关于CINⅡ/Ⅲ LEEP术后注射疫苗初步研究显示也有防止复发的意义。LEEP术后未接种疫苗是宫颈病变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我国,年轻女孩适宜接种年龄为13-15岁。15岁以下的女性推荐接种2剂(0,6-12月接种), 15岁者推荐接种3剂(0,1-2,6月)。妊娠期不予以接种HPV疫苗。接种疫苗后,仍需继续定期筛查。有关HPV疫苗更多的临床用途还有待更多流行病学数据的支持。
郑博仁教授:循证基础下的复发性流产诊治
来自台湾长庚医院的郑博仁教授通过对有关复发性流产诊治的最新国际指南进行解读分享了有关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指导下的复发性流产规范化诊治策略。郑教授提到目前复发性流产诊治现状因日益复杂的医疗科技发展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常见的几大诊疗误区包括不需医疗(胚胎染色体异常后的正常怀孕)、无效医疗(染色体异常的胚胎)、过度医疗(制约性的黄体酮和HCG的使用)和疏忽医疗(排除染色体以外的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易栓症)。倡导妇产生殖科医生应该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指导做该做的,不做不应该做的。给予复发性流产的个例患者个体化循证治疗。RCOG和ACOG中提到的复发性流产需要考虑的风险因子包括:年龄、流产次数等。ACOG推荐对于随机性胚胎染色体异常和三次及以上妊娠丢失应启动病因评估机制后进行干预。配偶之一为平衡染色体移位、胚胎染色体异常等遗传因素的异常,应结合胚胎染色体核型分析和配偶染色体核型分析进行综合评估。抗磷脂综合症是导致复发性流产最常见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病因。抗磷脂抗体综合症导致的复发性流产推荐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75-100mg qd,低分子肝素40mg sc qd,不推荐使用皮质类固醇、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对于遗传性易栓症缺陷诱发的复发性流产,治疗只用低分子肝素40mg sc qd,不推荐使用阿司匹林。对于50-75%的原因不明的复发性流产不建议药物治疗。
隋龙教授:HPV筛查分型+定量的临床价值
来自复旦大学妇产科医院的隋龙教授结合国际最新指南和其团队的多年临床研究就宫颈癌筛查中HPV筛查分型联合定量的临床意义进行了精彩讲演。隋教授讲到宫颈癌筛查也是有危害的。应基于筛查人群及筛查结果的风险作为临床管理决策的指导原则。理想的筛查方法一定像天平一样有利的方面应有效并准确地分辨。对于HPV阳性、细胞学阴性者的管理仍然不够细化,2013年ASCCP的指南仍存在缺陷,应根据HPV分型风险值的不同选择个体化的筛查间隔和管理方案。对于HPV16、18阳性但细胞学阴性的女性应直接转诊阴道镜,其他高危型HPV阳性但细胞学阴性的患者则应进行风险再分层后进行干预。对于HPV16、18、31、33、58阳性、细胞学ASCUS筛查结果的女性应转诊阴道镜,其他HPV分型阳性并细胞学ASCUS的人群可间隔12个月后随访。2017年8月国际癌症期刊最新研究提示:HPV16、52、58、33型别病毒载量与病变呈显著正相关。HPV分型结合载量分流阳性人群,获得敏感性及特异性的最佳平衡。最后,隋龙教授总结到,理想的宫颈癌应该是益处最大化与危害最小化之间的平衡、HPV16/18分型可提供风险分层、使更高风险人群得到及时诊治、HPV分型可在细化ASCUS人群风险和精细管理的同时降低阴道镜的转诊率,而对于HPV16/18以外的高危基因型进一步分型和定量检测可使筛查获益,单位质量或单位数量脱落细胞HPV-DNA检测可实现定量的标准化,HPV疫苗接种后人群的筛查更需要精准筛查方法和技术。
周明明教授:HELLP症候群九大里程碑——生死一线间
HELLP综合征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临床表现为溶血、肝酶升高和血小板减少,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原因之一。台湾荣民总医院的周明明教授总结了HELLP综合征的发展过程:1.HELLP综合征描述;2.大规模病例报道;3.严重程度分类;4.糖皮质激素治疗;5.血浆置换治疗产后顽固的严重HELLP综合征;6.HELLP部分综合征;7.早期积极糖皮质激素治疗可减少母亲致病率;8.HELLP综合征处理策略。周明明教授强调,对于23~26周严重早产子痫前期,血浆置换治疗降低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及胎盘血管生长因子比值。将血浆置术用于早产后发生的严重HELLP综合征患者有很好的治疗前景,是HELLP综合征的第九个里程碑。此外,对于合并脑水肿的患者,早期治疗可争取更好的疗效。
温春梅教授:陕西省危重孕产妇救治与管理
妇幼保健强调生育全过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规范,要求从生命起点开始,提供围绕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的妇幼保健服务。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妇幼健康处温春梅副处长对陕西省陕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情况和孕产妇健康管理状况做了总结:从2001年至2016年,陕西省孕产妇死亡率由69.75/10万降至13.5/10万,新生儿死亡率由24.93/1000降至3.97/1000。至2016年,陕西省孕妇产检比例增加至96%、孕产妇住院分娩比例增加至99%。温春梅副处长指出,这与陕西省孕产妇新生儿健康服务项目和母婴安全保障措施的积极开展有关,如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孕产妇系统保健免费基本服务项目、孕产妇和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与救治转诊网络的建立。最后,温春梅副处长对后期妇幼保健工作做了指示,要求加强危重孕产妇新生儿管理,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临床救治能力并建立孕产妇死亡个案月报制度。
王谢桐教授:妊娠期巨细胞病毒感染
巨细胞病毒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双链DNA病毒,感染CMV尤其是原发感染的孕妇,易产生不良妊娠结局。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的王谢桐教授指出:目前,针对CMV的检查方法存在局限性,且阳性结果无法确定感染时机,不能作为宫内感染、新生儿畸形的决定性证据。因此,不推荐孕妇进行普遍的CMV筛查。仅建议对胎儿超声检查异常和孕前CMV IgG(-)的高危孕妇进行CMV检测。此外,对于CMV结果的判读需结合个体情况:如孕前检测结果阳性,应积极治疗,转阴后再计划妊娠;如孕期出现感染,必须确定胎儿是否感染(其常用的诊断方法为羊水穿刺术,最佳穿刺时间最佳时间孕龄 21周且母体感染后 6~7周),并通过结合超声等检查判定是否存在胎儿异常,而不能盲目终止妊娠。
李笑天教授:甲状腺功能减退对妊娠的影响
2017年1月,美国甲状腺学会(AmericanThyroid Association,ATA)、欧洲甲状腺协会、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以及美国母胎医学会共同发布了《2017年妊娠期及产后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李笑天教授对该指南中妊娠合并甲减治疗的部分着重进行了解读。他强调对于妊娠期临床甲减应给予左旋甲状腺素治疗;亚临床甲减治疗与否取决于TSH值和TPOAb是否阳性;而对于单纯低甲状腺素血症,尚无证据表明其干预治疗有效。在诊断方面,新指南认为,将妊娠早期TSH 2.5mIU/L作为妊娠期血清TSH参考值上限是不恰当的,应建立不同人群不同妊娠时期TSH的参考值范围。由于临床评估FT4值的不准确性,新指南还推荐在妊娠后半期(即妊娠16周后)检测TT4值,从而更好地评估妊娠期甲状腺素水平。另外,在监测方面,妊娠期甲减,不管是显性或亚临床型,是否治疗,均需要监测TSH,4周一次,直到妊娠20周,在妊娠30周至少复查一次。
蔺莉教授:营养与出生缺陷
孕妇的营养不仅为维护自身健康所需要,还要保证胎儿的生长发育,妊娠期孕妇营养不良会明显增加胎儿出生缺陷发生的概率。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蔺莉教授介绍了近年来被国际同行广泛接受的“健康与疾病的发展起源”即DoHAD学说,并着重讲述了神经管畸形的叶酸预防案例和一碳单位代谢紊乱导致出生缺陷的可能机制:叶酸等一碳营养素参与的一碳代谢障碍可以引起细胞内甲基供体的不足和基因组甲基化修饰的紊乱,从而导致多种细胞和组织发育状态的变化,其中包括神经管闭合延迟。蔺莉教授强调:妥善地保证胎儿在宫内发育时的营养均衡,能更有效地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完善发育,从而能从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为胎儿的健康出生和生后健康发育提供基本保证。
产科分会场专题荟萃
陈奇教授:子痫前期与性激素
子痫前期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妊娠早期子宫螺旋动脉重铸不足是导致子痫前期发病的可能病因。胎盘具有促进生长、血管形成和调节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自孕6周开始,胎盘便会产生雌孕激素。妊娠期胎盘雌孕激素的分泌随着孕周的延长而增加,直至孕晚期到达峰值。来自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陈奇教授结合自己的临床-基础研究就子痫前期发生与性激素之间的关系作了汇报。陈教授指出,孕期增加的雌激素起到促进胎盘-子宫之间的血管形成作用,雌激素缺乏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陈教授团队研究了子痫前期孕妇血清中雌孕激素的水平与其发病时间及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同时检测了子痫前期胎盘组织中孕激素受体及雌孕激素的表达情况。陈教授通过大样本的研究发现:子痫前期孕妇胎盘中雌激素水平下降提示可能存在胎盘功能障碍,性激素水平下降与子痫前期的发病时间及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并发胎儿生长受限无关,氧化应激可能导致胎盘中雌激素水平降低。
张咸宁教授:精准基因组学在生殖遗传和新优生科学中的应用
精准医学是以个体化医学为基础,快速发展的基因组测序技术与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交叉应用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是医学科技发展的方向,已逐渐应用于生殖遗传过程中。截至2016年,我国卫生计生委批准进行移植前基因诊断((preimplantationgenetic diagnosis,PGD))的医院已有40余家。浙江大学医学部张咸宁教授讲到:人类疾病是细胞病变的综合反映,是细胞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组成细胞的若干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人类的疾病发生都与基因的直接和间接变化相关。遗传病分为染色体病、单基因病、多基因病、体细胞遗传病和线粒体基因病。此外,张咸宁教授还对基因型、表型、基因座、等位基因、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生殖工程等基本概念做了详细的解释并系统性回顾了产前DNA检测的发展进程。
李胜利教授:产前诊断中异常NT的临床咨询
NT指胎儿颈后皮下均会有积液形成颈后透明层,显示颈部皮下无回声带,位于皮肤高回声带与深部软组织高回声带之间,是早孕期筛查胎儿染色体畸形最为重要的指标。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李胜利教授强调NT正常范围随顶臀长增大而增大,建议在头臀长为45-84mm即11-13+6孕周时测量。尽管NT增厚与染色体异常、胎儿宫内死亡、严重先天畸形、先天性心脏病、遗传综合征、神经发育延迟、胎儿发生感染等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呈正比例增加,但不能仅凭NT增厚来诊断胎儿畸形。尤其是对于NT大于99百分位数的胎儿,应注意:1.检查胎儿是否有结构畸形,并进行早孕期胎儿心脏检查;2.提供产前诊断检查如绒毛膜活检和核型分析;3.如果有遗传病家族史且NT增厚,则绒毛组织还应进行相关遗传病的DNA分析。
赵扬玉教授:产后出血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产后出血指自然分娩出血 500ml或剖宫产分娩 1000ml。重症产后出血包括:出血速度 150 mL/min;3h内出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50%;24h内出血量超过全身总血容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赵扬玉教授认为可通过早诊断、早治疗、积极治疗、有效止血等改善产后出血的结局。赵扬玉教授强调:产后出血原因包括宫缩乏力,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和凝血功能障碍。不同原因产后出血液体复苏思路不完全一样,包括稀释性凝血障碍和消耗性凝血障碍。赵扬玉教授还详细分析了应用晶体、胶体、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比如晶体输入过多需警惕腹腔间隔室综合征。此外,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异常被称为死亡三联征,我们对于相关症状的患者需格外警惕。
时春燕教授:胎心监护异常图型的识别与处理
胎儿电子监护起自于上世纪70年代,自应用以来显著降低了新生儿死亡率,但并没有降低人群的脑瘫发生率。因此,如何正确识别图形至关重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时春燕教授详细讲述了基线变异、胎动后加速、早期减速、变异减速、晚期减速、正弦曲线等定义以及胎儿监护曲线的判读方法。时春燕教授强调III类即异常曲线包括:1.基线变异消失,伴有任何一项:反复出现的晚期减速;反复出现的变异减速;心动过缓;2.正弦曲线。其中,正弦曲线提示胎儿异常的酸碱平衡状态,胎儿情况危急。胎心监护时间常规为20分钟,电子胎心监护专家共识为40分钟,但根据Brown and Patrick 的研究,即监护到60分钟无反应最低。因此,监护可以延长到60分钟。但需要注意的是正常的监护不意味着胎儿在宫内完全正常,不能预测突发事件:胎盘早剥,脐带脱垂等。
王少为教授:双胎妊娠的分级管理
2016年11月,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学院(RCOG)发布了单绒毛膜双胎妊娠的管理指南,北京医院的王少为教授对该指南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释。王少为教授指出:双胎的绒毛膜性决定了双胎妊娠的围产儿结局。绒毛膜性的确认是双胎妊娠管理中的首要任务。对于单绒毛膜双胎妊娠孕期监护需产科及有经验的超声科医生密切合作,发现异常建议及早转诊至区域性产前诊断中心。王少为教授强调单绒毛膜双胎妊娠自16周开始每间隔2周行超声检查。另外,在分娩孕周方面,对于无并发症及合并症的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可以在严密监测下至妊娠 37周分娩;单绒单羊膜囊双胎32-34周分娩。分娩方式方面,双绒毛膜双胎、第一胎儿为头先露的孕妇,在充分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可以考虑阴道分娩,而对于单绒毛膜单羊膜囊双胎建议剖宫产分娩。
丁依玲教授:抗凝治疗等在子痫前期预防中的应用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我国孕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目前认为子痫前期患者从生理性高凝状态向病理性血栓前状态发展,血栓前状态与子痫前期密切相关。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妇产科丁依玲教授指出:PE的高危因素包括:子痫前期病史、抗磷脂综合征、慢性高血压病史、妊娠前糖尿病、BMI 30和辅助生殖等,详细的病史是目前最恰当且唯一被推荐用来评估子痫前期风险的指标。丁依玲教授认为补充维生素、钙剂和运动对于预防PE的意义不大,而抗凝药物可用于PE的预防。但由于孕早期使用阿司匹林是否安全仍不确定,因此,对于高危早孕晚期即孕12周后的患者,可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而对于高危孕早期患者可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仍缺乏低分子肝素治疗子痫前期的有力循证医学证据。
马玉燕教授:凶险性前置胎盘的诊治
凶险性前置胎盘(pernicious placenta previa,PPP)指剖宫产后再次妊娠为前置胎盘者,是发生胎盘植入的重要危险因素。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马玉燕教授指出:凶险性前置胎盘除导致产科严重出血、凝血功能异常、子宫切除困难外,还可导致感染、膀胱、输尿管和肠道损伤、肾衰、RDS甚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产前应通过超声确诊胎盘植入情况及类型,必要时可以做磁共振检查判断胎盘植入程度。术前做好充分准备,正确的估计可能出血量以及预防其他并发症发生。马玉燕教授认为,凶险性前置胎盘的治疗无统一的标准,需根据患者胎盘植入的程度、手术医师经验、高级生命支持设备情况以及患者的意愿决定手术方式,齐鲁医院近2年胎盘植入患者已很少切除子宫。另外,有介入条件的医院,对于胎盘植入严重的患者术前应预防性放置腹主动脉或髂内动脉球囊,阻断子宫血流。若无介入治疗条件术中也可采用腹主动脉或髂总动脉暂时阻断或者髂内动脉结扎方法减少出血。最后强调对于我国以往高剖宫产率现况,不但要探讨治疗凶险型前置胎盘的方法,更要切实做好预防工作,把握好剖宫产的指征,从早孕期开始监护,从根源上减少凶险型前置胎盘的发生,降低孕产妇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保障孕产妇安全。
刘国成教授:瘢痕子宫再妊娠的三级管理
瘢痕子宫是指因前次剖宫产、肌瘤剔除、子宫穿孔修补术等导致子宫留存疤痕者。近年来,中国的剖宫产率居高不下,造成了大量的瘢痕子宫。2017年,《美国医学会杂志》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剖宫产率为34.9%。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刘国成教授指出:瘢痕子宫可增加前置胎盘、胎盘植入、FGR、早产、死产的发生。因此,对于瘢痕子宫的孕期管理,需更加谨慎。可于孕早期行超声检查,确定胎盘位置,如胎盘位于瘢痕处且与肌层分界不清,建议流产;如胎盘位于瘢痕处,子宫下段肌层完整,可继续妊娠,后期动态复查下段及胎盘情况;如孕囊种植在非瘢痕处则按常规产检。刘国成教授强调,瘢痕子宫并非剖宫产指征,可根据ACOG指南,对有条件者行阴道分娩,同时给予镇痛处理。
刘建教授:GBS感染与妊娠、分娩及新生儿预后
B组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是寄居于下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的条件致病菌,为革兰氏阳性链球菌,是围产期母婴严重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近年来,围产期GBS带菌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建教授指出:GBS感染可引发胎膜早破、羊膜腔感染、晚期流产、早产、胎儿生长受限以及胎儿和新生儿感染等一系列母婴不良结局。中华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推荐将GBS筛查作为35~37周的备查项目,而美国CDC指南则建议对该期间所有孕妇进行GBS的筛查来预防早发性GBS疾病。在治疗方面,对本次妊娠有GBS菌尿、上次新生儿GBS感染史、破膜时间 18小时或分娩时体温超过38.0 C的患者可给予青霉素G静脉滴注的治疗;对于前次妊娠GBS(+)、GBS菌尿;本次妊娠GBS筛查阴性,胎膜完整且未临产行剖宫产,则不用药物预防。
妇科分会场专题荟萃
崔满华教授:关注HPV阴性的宫颈病变
HPV感染是发生宫颈癌的主要病因,但并非感染了HPV就肯定会发展为宫颈癌。同样,HPV检查阴性的女性也有可能是被我们忽略的宫颈癌患者。来自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的崔满华教授结合临床病例分享了HPV阴性宫颈病变患者的诊治经验。在子宫颈腺癌标本中,HPV阳性率仅为77. 5%~94.3%。崔教授指出导致宫颈癌患者HPV检测阴性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确实是与HPV感染无关的真阴性,另外一方面是患者本身感染了HPV,但由于各种原因未检出的假阴性。导致HPV检测假阴性的原因包括取材过程不当、受阴道环境的影响、HPV检测方法的限制以及组织学类型的特殊性。对于HPV初筛结果阴性的女性,通过联合细胞学筛查可以弥补单纯HPV初筛的不足,预防和减少宫颈病变的漏诊。对于反复的ASCUS检测阳性,但HPV结果阴性以及病灶可疑在宫颈管内者,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随诊时间、必要时的阴道镜检查/宫颈活检、必要时的宫颈管活检/搔刮、甚至必要时的诊断性锥切。最后,崔教授总结到,规范诊疗行为可以减少HPV阳性带来的恐惧,而个体化原则可以减少HPV假阴性造成的漏诊。
胡丽娜教授:妊娠期HPV感染的诊治
妊娠期孕妇HPV感染率高于非孕期。如果孕妇免疫功能的减退,其风险更大。来自重庆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胡丽娜教授结合循证医学的证据就妊娠期HPV感染的特点及诊治进行了详细讲解。从总体情况看,妊娠期妇女HPV感染率明显高于非妊娠妇女。孕期HPV感染可能导致孕妇流产、自发性早产、妊娠高血压疾病、死产、未足月的胎膜早破发病率,导致胎儿出现低体重、胎儿宫内生长受限、HPV垂直传播。当妊娠期感染HPV有明显症状、影响分娩的尖锐湿疣或者产后疣体消退不明显的患者可以考虑去除疣体。孕期发现CIN并不推荐积极治疗,因为手术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出血,孕期手术治疗宫颈病变的唯一指征是浸润癌。妊娠期宫颈癌治疗的具体方案应根据患者妊娠意愿和妊娠时期综合判断。妊娠期宫颈癌的新辅助化疗可给予胎儿等待成熟的机会,在妊娠期应用顺铂为基础的新辅助化疗目前表明是安全的。尽管没有疫苗致畸作用的报道,仍然不推荐孕期使用HPV疫苗。
郝敏教授: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子宫破裂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已在临床广泛开展,已成为有生育要求子宫肌瘤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总体妊娠率较高,在33%~65.7%之间,但手术后妊娠期间可能发生直接威胁母儿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子宫破裂。来自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郝敏教授就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子宫破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精彩学术汇报。郝敏教授提到,影响腔镜肌瘤剔除术后子宫破裂的主要因素有肌瘤的大小和位置、手术方法、是否合并感染以及术后切口血肿和个体差异。鉴于瘢痕子宫有发生子宫破裂的可能,建议妊娠前评估子宫瘢痕指导妊娠,妊娠后分娩前评估,防止发生子宫破裂。妊娠前行二次腹腔镜检查,术中用亚甲蓝试验评估子宫瘢痕的厚度和质量。子宫肌瘤剔除术后阴道分娩的相关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国际上尚未见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阴道分娩的统一标准,瘢痕子宫妊娠分娩大多参照2004年ACOG推荐的VBAC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并不是绝对剖宫产的指征。有人认为无痛分娩可能会掩盖子宫破裂的症状,应慎重使用,但2004年的ACOG诊治指南中指出,可以应用无痛分娩。最后,郝敏教授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分享了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切口、缝合技巧,并向与会代表分享了其团队自行研发的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的专利撬棒,启发了临床医生的手术思维。
赵霞教授:HPV感染与HPV疫苗
HPV感染是导致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尤其是宫颈病变的主要病原体。随着HPV疫苗在国内的最新上市,有关HPV感染和HPV疫苗的相关问题也备受争议。来自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的赵霞教授就HPV感染与HPV疫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精彩讲演。赵教授指出HPV感染是女性生殖系统病变的常见病因。HPV16诱发癌变的潜力最大,70%的宫颈癌与这两种型别有关。HPV疫苗预防感染的主要机制针对高危型HPV L1蛋白的抗体可以封闭病毒使其不再有感染性。迄今,批准的疫苗有三类,分别为二、四、九价。美国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ACIP)和 ACOG 建议 11~12 岁的儿童不分男女常规接种 HPV 疫苗。目前,二、四、九价的疫苗对于 9~26 岁女性的接种疗效已被验证,四价和九价疫苗也已证实对于 9~26 岁的男性具有保护作用。HPV疫苗在第一次性接触之前接种最为有效,HPV疫苗对已经存在的HPV感染、宫颈病变或生殖器疣无任何治疗效果。三种疫苗的安全性均已得到验证,四价和九价疫苗的安全性相当,但后者发生局部水肿和红斑的几率高于四价,且发生以上副反应的几率随着接种九价疫苗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接种疫苗后医师需告知患者局部有以上反应是正常的,无需焦虑。既往接种四价疫苗后继续接种九价疫苗也是安全的,但既往对于 HPV 疫苗成分或剂量出现致命性过敏者不应行接种,因此医师接种前应注意询问有无严重过敏病史或中到重度发热疾病。虽然孕期不推荐接种 HPV 疫苗,但接种前也无需常规筛查是否妊娠,于接种疫苗后妊娠者可在完成妊娠后补充后续接种针数。HPV 疫苗不含HPV病毒的致病性部分(DNA),因此哺乳期也可接种,对于产妇和婴儿无不良影响。
黄向华教授:子宫肌瘤与妊娠
在不孕女性中,以子宫肌瘤作为不孕独立因素的占1%~3%。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黄向华教授结合临床典型个案与临床经验就子宫肌瘤与妊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讲解。黄教授指出,有子宫肌瘤的不孕妇女,经过1年的不孕相关治疗仍未怀孕,行子宫肌瘤剥除术可能会有帮助。子宫肌瘤导致不孕可能的机制与子宫内膜及宫腔的扭曲、变形和慢性子宫内膜炎及紊乱的内分泌功能、输卵管口的扭曲或阻塞、异常的子宫收缩、子宫异常血流有关。但并不是所有肌瘤都会影响妊娠,妊娠期子宫肌瘤的大小有50%-60%不变,22%-32%增大,8-27%变小。子宫肌瘤增大的机制可能与雌孕激素增加和子宫血流丰富刺激肌瘤生长相关。一般直径>5cm的肌瘤容易变大,而小肌瘤一般没有变化。妊娠期子宫肌瘤以保守治疗为主,定期的超声监测需手术干预者,不增加流产率,最好在妊娠24周之前完成开腹或腹腔镜手术。妊娠期子宫肌瘤手术指征包括: 1.带蒂肌瘤扭转、肌瘤嵌顿、子宫扭转致急腹症;2.快速生长;3.红色变性,保守治疗失败,反复疼痛者。子宫肌瘤并非剖宫产的指征,应根据产科指征决定是否剖宫产。对于较大肌瘤的分娩方式,处理意见尚未得到统一。有人主张无症状者可妊娠足月自然分娩。有人主张肌瘤直径>8cm者行选择性剖宫产。
张丽琴教授:妊娠期阴道检查特点
宫颈癌合并妊娠是最常见的妊娠合并的恶性肿瘤。妊娠期宫颈病变的筛查和治疗方案也备受热议。来自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张丽琴教授就妊娠期阴道镜检查的特点作了精彩学术报告。孕期机体的免疫系统和激素水平的改变,使得妊娠期HPV的检出率高于非孕期,但只有HPV引起下生殖道恶性肿瘤时才会对女性造成严重威胁。ASCCP指出,鉴于一过性HPV感染率比较高,建议使用细胞学作为妊娠期宫颈癌的筛查方法。妊娠期妇女ASCUS的处理同非妊娠期,建议阴道镜检查可以推迟至产后6周,不建议行宫颈骚刮,对于细胞学、组织学或阴道镜不怀疑CIN2+的妇女,建议产后随访。妊娠期阴道镜检查的指征包括:1)ASCUS,LSIL,或产后6周重新评估;2)ASC-H,HSIL,AGC(不典型腺细胞);3)子宫颈肿物或肉眼可见的感觉外观异常或妇科检查时触及明显异常;4)不能解释的非产科原因的阴道出血或性生活后出血。整个孕期都可进行阴道镜检查,孕早中期进行更为理想。孕期行阴道镜检查前除了告知行该检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外还应充分告知孕妇及其家属在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诸如暴露困难引起的不适、宫颈血管增多易出血等。妊娠期阴道镜暴露受限的主要原因有:阴道壁松弛、宫颈肥大、大量黏液栓、宫颈管外翻。阴道镜下取材时在严重部位选择性活检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妊娠期不允许异常部位多点活检。细胞学、阴道镜联合组织学综合评估在严重程度一致性上可存在一级以内的差别,除非可浸润性癌,诊断性切除不可接受。
薛凤霞教授:妊娠期宫颈癌筛查与诊治
来自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薛凤霞教授就妊娠期宫颈癌筛查与诊治过程中的四大常见争议与难点问题作了精彩学术报告。问题1:妊娠期宫颈癌的筛查。对于妊娠前未按照指南定期筛查宫颈癌者,妊娠期发生阴道出血等,当不能用妊娠相关原因解释时,有必要通过细胞学、阴道镜或有指征的宫颈活检用来评估是否存在宫颈癌前病变或宫颈癌。问题2:妊娠期 CIN的处理。ASCCP 2013指南指出,妊娠期女性CIN1首选随访,不建议治疗。组织学诊断为CIN2、CIN3或CIN2~3的妊娠女性,无浸润性癌时,应在不短于3个月的间隔进行阴道镜检查和细胞学检查。仅建议对怀疑有浸润性病变的妊娠女性行诊断性锥切术。除非已证实浸润性癌,否则不建议治疗。如果在妊娠期排除了宫颈癌,可在产后6周再进行宫颈病变的评估和处理。对于产后自然消退的CIN2~3病例,可按照CIN2~3治疗后随访方案进行管理。问题3:CIN处理以后再妊娠问题。关于宫颈锥切术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存在不同看法。有研究认为,宫颈锥切术不会引起未来妊娠的不良结局。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宫颈锥切术与术后妊娠发生流产、早产、胎膜早破和低出生体重儿有关。影响宫颈锥切术后妊娠结局可能因素有:锥切术式、锥切深度和范围、锥切手术至妊娠的时间间隔。对于妊娠合并宫颈病变及既往有锥切术史者的患者,分娩方式取决于产科指征。问题4:如何做好宫颈锥切术。总体上 锥切应根据阴道镜下转换区的类型、病变的程度、有无生育要求决定锥切的范围。
青年医师论坛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王颖梅博士:子宫内膜增生症指南的解读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薛艳副研究员: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诊治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韩晓兵副教授:妇科围手术期血栓防治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宗璐副教授:间充质干细胞对宫内感染早产仔鼠脑损害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玮博士:TVS-4D-HyCoSy联合CCIS评价输卵管通畅性的应用
主持风采
次日精彩专题预告
产科分会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三级管理、妊娠合并症、高危高龄孕产妇分级管理、产科不良事件防范进行专题报告。
妇科分会场:辅助生殖的并发症、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治、达芬奇在妇科肿瘤的临床应用、正确解读宫颈锥切病理报告。
欢迎广大妇产科同仁继续关注本站报道。
摄影 :李慧玲
有偿征稿,需原创文章,投稿邮箱:editor@yapo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