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孩”政策出台,有关“生育”的话题再次引发讨论。一部分人在“生还是不生”的问题上徘徊,也有一部分人在“生不生得出来”的困扰中忧虑。近些年我国不孕不育患者以及出生缺陷患儿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如何在鼓励生育的同时提高优生水平?
每个生命的诞生都是一个奇迹。而创造生命,也是人所参与的一件最神奇的事情。
从B超第一次看见胎芽,到产房听见第一声啼哭,怀胎十月伴随着的是欣喜,是忧虑,更是期待。各种心情也只有经历过后才会懂得这其中的不易。
对大多数家庭而言,生育一个健康的宝宝是自然而然。但现实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完满,尽管医学发展迅猛,我国每年依然有数以万计的唐氏儿出生;早产儿发生率逐年上升,成为我国婴儿死亡的首位死因。
前不久,“全面三孩”政策发布,网友们对此事的表态大致可分为两类:不想生和不能生。一部分人群因为观念改变、生活成本和养育成本高等原因导致生育欲望降低,还有一部分人因为工作压力、环境污染、年龄偏大等多种因素导致不孕不育,想生而不能生。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的不孕率从2007年的12%上升至2010年的15%,2020年又上升到18%左右,意味着每5.6对育龄夫妇中就有1对面临生育方面的困难,这一比例在全球范围内也是一个偏高的数字。
如何破解这种生育困境?很多人想到了辅助生殖技术,对于高龄妇女和不孕症女性而言,辅助生殖技术的确是一种选择。但想要优生,这绝非一劳永逸的“良方”。
“优生”一词由英国人类遗传学家高尔顿于1883年首次提出,其原意是“健康的遗传”。事实上优生思想古已有之,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从“理想的国家应该是由最优秀的人统治的国家”这一信念出发,明确提出了优生思想。而我国在春秋时期也已经有了优生的理念。《左传》有云:“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意思就是同姓不能通婚。亲缘关系太近,对生育不利。到南北朝时期,北齐名医徐之才著《逐月养胎法》,详细讲述了妊娠期各个阶段的保健要点,诸多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胚胎发育规律十分相似。
诚然,医学研究可以让我们更清晰认知到生命的本源,并予以科学的指导、帮助孕育,但生育终归不是女性一个人的事,也不是夫妻两个人的事。与其说现代人越来越多地在贩卖生育焦虑,不如说现代社会在尊重女性方面还停留在旧时代的认知层面上,让更多女性恐婚恐育。分娩之痛、产后抑郁等问题都亟需提高社会层面的关爱和重视。只有让女性在生育问题上真正感受到平等、尊重与美好,才是优生的“良药”。
新
刊
速
递
Read the new issue of the magazine first
栏目·科学探奇
Discovery Science
坏血病是众多海员、探险家的噩梦。那么,为什么在中世纪的欧洲,坏血病会成为剥夺海员生命的恶魔?他们在海上的饮食究竟如何?
栏目·寰宇内外
Round the world
冲浪运动以浪为动力,要在有风浪的海滨进行。海浪的高度要在 1 米左右,最低不少于 30 厘米。夏威夷群岛常年有适合于冲浪运动的海浪,特别是冬天或春天都有从北太平洋涌来的海浪,浪高达 4 米,可以使运动员滑行 800 米以上。因此夏威夷群岛一直是世界冲浪运动中心。
栏目·聚 焦
F ocus
中国应该抓住后疫情时代的关键时间,乘势而上,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推进“政产学研用金服”结合,打造科技创新引擎,从而提升整个国家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创造出无限可能。
栏目·专 栏
Column
疫苗的功效、科技企业的创新之路、成果转化的难点痛点、磁悬浮列车成功下线 更多精彩观点汇集在这里,让头脑风暴来的更猛烈些吧!
点击“阅读全文”订购精美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