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后《全民健身计划》发布,背后的深

摘 要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 政策出台后,家长们喜忧参半,喜的是很多家长对于过重的校外培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

政策出台后,家长们喜忧参半,喜的是很多家长对于过重的校外培训负担其实早已叫苦不迭,政策出台后对校外培训的规范力度非常显著;忧的是节假日寒暑假不得补课,空出的时间,让孩子们做什么?

当校外培训被政策性叫停,很多家长一时失去了方向。

8月3日,在东京奥运会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国务院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细心阅读文件,会发现其中关于青少年体育运动的新动向。“双减”政策与全民健身计划相继推出,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关于青少年体育,文件中这样提到:

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的体育干预,合理调整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设施器材标准,在配备公共体育设施的社区、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配备适合学龄前儿童大动作发展和身体锻炼的设备设施。同时推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深化体教融合。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这意味着,体育要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院院长、上海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周良君在接受采访时着重强调了体教融合的重要性:“体教融合的核心和实质是体融于教,或者说是体回归于教,一方面体育要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培养品格、锤炼意志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教育也要为体育、为运动员再就业可持续性发展插上翅膀。”

除此之外,周良君提出:“未来体教融合也要在竞赛方面进行。原来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竞赛是分开独立的,未来需要打通合并。另外也要加快中考和高考的改革,利用中高考‘指挥棒’效应,加速体教融合的进程,打通体育和教育的深度融合。”

今年东京奥运会,很多来自高校的运动员选手表现让人眼前一亮,清华学子趁暑假拿金牌,“苏神”苏炳添是暨南大学副教授,训练之外不忘写论文,体育健将和学霸双重属性集于一身,他们向我们证明了,好体魄和好成绩不违背,体育会让人更高、更快、更强、更向善、更美好。

体育,其实是这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这一观念有必要和所有人再次普及。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在教育者眼里,体育不仅能壮筋骨,还能调感情、强意志,却是人格教育的最好方式。

武汉大学副校长周叶中教授,作为嘉宾登上了央视节目《开讲啦》。节目的开始,周教授就跟主持人撒贝宁说起,上节目当天的早上,他已经跑完了10公里,而且从高中到现在,他已经整整跑了40年了。年轻时候,他每天跑每天5公里,后来每天增加到10公里。

周叶中生于1963年,今年57岁,现任武汉大学副校长。周教授在节目中重点谈到了体育运动对意志力的积极影响——他表示,一个人的一生,要想做成一件事,就会面临很多困难,很多挑战。坚韧不拔的意志,是一个人迈向成功彼岸的基础条件。而坚韧不拔的意志,团队精神、规则意识,都可以在体育运动中获取。

“柏拉图说,体育和音乐,是培养理想公民最重要的两极。”周叶中说。

因此,在这40年光阴中,他不光自己坚持跑步,还鼓励学校师生一同坚持运动。如今,武汉大学校园里跑步的老师和同学更是比比皆是。

好的体育教育比考分更重要,并让孩子受益终身。

运动,除了能增进孩子运动的协调性和肌肉骨骼的发育,有利于锻炼健康的体魄以外,还能刺激大脑细胞彼此间的连接,能使大脑做好准备,愿意并且有能力去学习。

英国公学强调全人教育,体育和文化课同等重要。几乎所有的公学都安排大量的体育运动,通过一项项富有组织性和竞争性的游戏来教育学生养成遵守规则、积极进取、公平竞争和团队合作的习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诗人拜伦这些名人当年都是运动场上的风云人物。

央视新闻中心评论员白岩松曾发表了主题为“教育与更全面的人”的演讲,引得现场一众好评。在他看来,体育远比我们大多数人想象的更重要。体育重在“育”,其价值不仅在于培养下一代如何在规则的约束下去赢,也在于如何体面且有尊严地输。

对孩子来说下边这三件事,或许比他们今天考了多少更重要。

#01

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可以让孩子多尝试各类运动,确定一项运动爱好。

#02

鼓励孩子尽可能到户外锻炼,室内运动诚然好,但户外运动往往更能给孩子陌生环境的挑战。户外运动,更能培养孩子的恒毅力,能让孩子们更具有挑战地玩,并深度探索自己,培养独立品格与坚毅力。

#03

培养孩子良性的体育社交也很重要,适量的运动不但能提升儿童的体格及脑部健康,更能提高儿童的抗逆力及社交技巧。体育运动,一来有同伴一起练,会更从容,二来好的体育运动一定是强调恒毅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的。

中国孩子在小学阶段,社交与沟通,表达力等相对比较弱,体育教育是非常好的机会,所以一定不要让孩子只是自己练习。

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

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体育锻炼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2

提高智力智能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功能,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3

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4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5

治疗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消除焦虑症。

唯有运动塑造孩子完整人格。这一论断早就为人所知,但是,体育运动却迟迟不能真正在学校教育和家长中得到重视,此次“双减”政策落地,其实是教育观念转变的最好时机,毕竟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才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来源:央广网、体育学评论、体育保健康复委员会

编辑:赵翩翩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鲍丹禾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