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会②|一封来自中央的贺信

摘 要

  ▲一封来自中央的贺信 故事讲述人 陈晓琳 东电一公司 1953年3月13日,抚顺发电厂工地像往常一样热火朝天地忙碌着,突然厂区的广播响起——全体同志们请注意,全体同志们请注意,

▲一封来自中央的贺信

故事讲述人

陈晓琳

东电一公司

1953年3月13日,抚顺发电厂工地像往常一样热火朝天地忙碌着,突然厂区的广播响起——全体同志们请注意,全体同志们请注意,现在播报一个重要消息,现在播报一个重要消息......播报之后,整个现场沸腾了,建设者们欢呼雀跃,热泪盈眶,奔走相告。让大家这样热泪盈眶,激动不已究竟是什么消息呢?

▲报捷

让大家热泪盈眶、激动不已的是我们东电一公司的这个“传家宝”,是1953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来的一封贺信。这封沉甸甸的贺信,有党中央、毛主席的期盼与重托,也有共和国长子的责任与担当。几十年来,一直激励着东电一公司人,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艰苦创业不断进取敢打硬仗的精神,在共和国电力建设史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第一,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

▲中央贺信

时间回到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各项事业百废待兴,电力工业非常落后,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刚刚组建的东电一公司就投入到抚顺发电厂扩建工程的建设中。这项工程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也是当时国内第一台单机容量最大的5万千瓦进口机组。

▲抚顺发电厂

当时的生活条件和施工环境非常艰苦。大家住的是土房通铺、吃的是高梁米和窝头;电厂原有的一些设备和工具都在战争中毁掉了,很多设备的运输吊卸要靠人拉肩扛,混凝土还要用人工搅拌、用小推车运送;没有成熟的技术,广大职工土法上马,开展技术革新,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起重工孙思义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利用厂房和设备的基础设置定滑轮和动滑轮,通过钢丝绳连接,用仅有的12台破旧的卷扬机就把许多体积大、吨位重的设备安全吊运就位。苏联专家从原来对我们充满质疑,到后来对我们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孙思义是中国的专家。

第一代东电一公司人凭着一颗红心,一腔热血,凭着一定要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志气,以冲天的革命干劲、忘我的工作状态,不计报酬,不计条件,昼夜不停。靠着苦干、实干加巧干,一期扩建工程仅用8个月就出色完成了任务。怀着对党中央、毛主席的无限忠诚和热爱,1953年3月4日,广大建设者们向党中央、毛主席发出了工程捷报。

1953年3月13日,是东电一公司人最激动人心的日子,中共中央办公厅代表党中央、毛主席发来贺信:“东北电业管理局火电工程公司抚顺工程处全体职工同志,3月4日向毛主席报捷的电已收悉,祝贺你们提前并良好地完成了大容量的透平发电机和两台锅炉的安装任务,望团结一致,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胜利。”

贺信短短的88个字赋予了大家无穷的力量,以更高的热情和干劲投入到后续的建设中。

▲抚顺发电厂施工场面

1958年,抚顺发电厂进入五期扩建工程最后的决战阶段,锅炉安装任务十分繁重。为保证完成任务,东电一公司团委成立了历史上第一个青年突击队——锅炉工地青年突击队。由共产党员、27岁的四级工郑香瑞担任队长。

▲郑香瑞

说起郑香瑞,那绝对是电建铁人,能吃苦,善动脑,懂技术,关键时候能啃硬骨头、打硬仗。他带领的青年突击队在锅炉受热面安装区域摆开了战场,队员们热情高涨、干劲十足,吊装、对口、施焊,环环紧扣,终于提前超额完成了任务。

1958年12月,郑香瑞光荣地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锅炉工地青年突击队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红旗青年突击队,郑香瑞荣获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奖章,并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留念。

▲1958年郑香瑞参加全国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大会时在天安门前合影(左四为郑香瑞)

1952年至1959年,东电一公司共完成抚顺发电厂五期扩建任务,总容量21.1万千瓦。电力长子初长成,从五期工程以后,项目陆续由东北电力设计院和北京电力设计院负责设计,开始了我国的5万千瓦火电机组的技术和施工标准。抚顺发电厂也一跃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拥有“中国火电之母”的美誉,并荣获了国家及省、市、电力系统数十项殊荣。伟大的工程也造就了伟大的建设者,现场有2人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15人18次被评为抚顺市劳动模范,7年的创业鏖战也为国家培养出了大批的技术骨干和技术工人,为建设下一个当时亚洲最大的辽宁发电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8年全部竣工的抚顺发电厂

现如今,由我们建设的百万千瓦机组项目已经数不胜数,那为什么当年这台仅有5万千瓦的机组却受到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关注?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回到那个时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曾痛心地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 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可见他老人家对新中国工业的关注和期望。而1953年对于年轻的共和国来说,又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年份。国际风云变幻、列强虎视眈眈,要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就在距离抚顺发电厂不到200公里的朝鲜境内,炮声隆隆,杀声震天,面对列强,中朝军民正在浴血奋战,决定中朝人民命运的抗美援朝战争已经持续了两年多。国内物资需求巨大,全国各行各业都在加紧生产为前方做支援。此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等三大工程也即将建成投产。战争的成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败,强大的电力能源是基础,这些都是毛主席当时所面临的难题。3月4日我们发来的喜报使解开这些难题成为可能,党中央因此非常重视,专门发来贺信。我脑海里常常浮现这样一个场景,北京初春的深夜乍暖还寒,中南海丰泽园的一扇窗口仍透着灯光。毛主席座在书桌前,阅读着一封来自东北电力建设者的喜报,露出欣喜的笑容……一想到在国家最艰难的时期,我们的喜报能够给敬爱的毛主席带来些许安慰,我的内心就为公司而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胜利”。一封中央的贺信,一段传奇的故事。今天,面对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再造一个高质量发展新能建”的新征程,我们将再接再厉,牢记初心使命,打造“百年老店”,发挥“大国顶梁柱”的作用,用实际行动争取更大的胜利!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原标题:《故事会②|一封来自中央的贺信》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