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刻意扮演朋友的角色,哪怕孩子犯了错,也只是和他们讲道理,并不会采用打骂的方式。
可是很多家长却发现,有的时候和孩子讲道理,似乎一点效果都没,甚至还会让孩子的情绪变得更加糟糕,甚至到了无法收场的地步,因此感到非常头疼。
前几天逛超市的时候,就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当时路过零食区的时候,正巧有对母子在货架前,孩子似乎是想买巧克力,但是妈妈却不同意,表示孩子满口蛀牙,如果吃巧克力会牙疼的。
但孩子却听不进妈妈说的话,当时就哭闹了起来,妈妈在看到孩子的举动后,也表现的有点尴尬。
因为有很多顾客被孩子的哭声吸引了过来,于是妈妈只好从货架上拿了条巧克力,并且匆匆忙忙的把孩子拉走了。
想必这个场景在日常生活里,是非常容易出现的。很多家长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会和他们讲道理,可是效果并不是很好,甚至会起到反效果。所以这令家长们感到困扰,为什么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讲道理呢?
01孩子有情绪时,家长为什么不能讲道理?
卢梭曾经谈到:跟孩子讲道理,是最无效的教育方式。所以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如果想讲道理,最好还是先三思,再行动。
特别是当孩子满是情绪时,家长和孩子讲道理,往往难以达到想要的效果,之所以会这样,其实和以下几个原因有关系。
1)孩子的情绪无法宣泄
当孩子出现情绪的时候,他们最需要的是找到情绪的出口,把这些堵塞在心里的情感宣泄出来。
但如果家长选择在这个时候和他们讲道理,孩子的内心情绪会难以得到宣泄,只能压抑在心里,这往往会带来两个结果。
第一个结果:
会让孩子觉得非常委屈,但为了听话,所以会暂时将情绪憋回心里。
第二个结果:
则是孩子情绪在长时间的压抑后,会因为家长的道理,突然爆发出来,让家长感到猝不及防。
因此在这种情形下,讲道理只会造成恶性循环,但真正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孩子的情绪仍然压抑在心里。时间久了,甚至会给孩子心理带来一些问题。
2)孩子觉得家长不理解自己
之所以不建议家长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讲道理,是因为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的是家长的安慰,而不是各种大道理。
女演员孙俪就曾在她的微博上提到,当孩子出现情绪的时候,讲道理的效果远没有一个拥抱有用。
因为孩子的内心都是比较敏感的,他们更希望在自己有情绪的时候,家长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
但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讲道理,那么时间久了,甚至会让孩子和家长之间产生隔阂,认为家长对待自己冷冰冰的,一点都不理解自己。
3)孩子不理解家长的意思
有些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给他们讲道理,甚至孩子还没学会走路,家长在教育的时候,就已经采取了讲道理的方式。
但是孩子年龄如果过小,家长所讲的道理,可能并不能被孩子所理解。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家长会感到奇怪的原因:明明自己已经和孩子讲道理了,但为什么孩子总是会有各种情绪?错误一犯再犯?
这其实就是因为孩子根本没有理解家长所说的意思,所以家长即使再好脾气的一次次讲道理,也只是对牛弹琴。
02除了讲道理,还有哪些做法是错误的?
那么当孩子出现情绪的时候,家长一味地给孩子讲道理,带来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所以有些家长会采用其他方式,但并不一定都是有效的,甚至会比讲道理带来的结果更糟糕,特别是以下这几种方式,家长们最好避免。
①对孩子进行打骂
有些家长在孩子出现情绪的时候,会用比较粗暴的方式进行应对,也就是对孩子进行打骂。因为许多家长会认为:既然讲道理没有用,那就以暴制暴。
虽然这个方式会比较管用,孩子会因为家长的打骂或者暴脾气,停止自己的情绪,但并不是长久之计。
因为孩子在这个时候的停止,只是出于对家长的畏惧,害怕家长不喜欢自己了,所以才会刻意的讨好家长。
但是孩子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因此下次在出现同样场景的时候,问题可能会再次发生。
②对孩子进行冷暴力
对孩子实施冷暴力,是不少家长会采用的方式,可能有些家长会觉得非常冤枉,认为自己并没有采取冷暴力,只是想用冷处理的方式,让孩子冷却自己的情绪。
可是在孩子看来,家长对自己的情绪,并没有进行回应,甚至直接无视。这会让孩子觉得,家长可能并不爱自己了,所以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
长久以此的话,孩子的健康心理也许会受到影响,容易变得敏感,变得患得患失。
因为孩子并不能理解成人的思考方式,所以在家长看来的冷静,对于孩子而言,就是一种另类的暴力。
③对孩子进行感化
有些家长喜欢用感化的方式教育孩子,特别是一些全职妈妈,她们可能会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各种讲道理,之后还会加上一句:
妈妈为了你,连工作都放弃了,你为什么不能听话点呢?
可能家长会认为,这种感化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可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们会认为家长只会给自己套上各种枷锁,一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用这种方式进行教育。
这非但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反而会加深孩子与家长的矛盾,久而久之,彼此间的误解与不理解也会越来越多。
03孩子有情绪时,家长应该怎么做?
其实当孩子出现情绪时,家长可以通过非常简单的方式处理,这远比以上几个方法要好。
因为在很多时候,孩子的思维方式与大人不同,所以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进行思考,往往能够找到更加合适的方法。
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
在《正面管教孩子》这本书中提到:孩子之所以会发脾气,是因为他们难以对自己情绪背后的问题进行表达,因为这已经超过了他们自身的沟通能力。
所以家长在孩子出现情绪的时候,首先要让孩子正视自己的情绪和脾气,通过家长的提问和梳理,让孩子明白自己在下次遇到同样情况的时候,应该如何正确的进行表达。
因为在很多时候,孩子的情绪并不一定是真正的情绪,他们可能只是因为看到了某个喜欢的东西,但不知道该如何说出来,所以会表现出耍脾气的样子。
因此,家长如果能够尽早地帮助孩子认识到这个问题,将会解决孩子的许多情绪问题。
学会接受孩子的各种情绪
很多家长在孩子出现情绪的时候,会感到非常的手足无措,就好像已经超出了考纲范围,甚至有些家长会把孩子当成一个洋娃娃,觉得自己好吃好喝的伺候着,不应该出现情绪问题。
所以想要做一个合格的家长,首先就要学会接受孩子的各种情绪。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当孩子出现和家长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时,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因此家长要学会面对孩子与自己的不同,毕竟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总归会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人生道路与方向。
所以家长试着学会接受孩子的各种情绪,那么将对之后的亲子关系,会有非常好的帮助。
找其他机会进行教育
那么当孩子出现情绪或者发脾气的时候,家长不一定就要立马解决,因为孩子在这个时候,往往也是很难听进去道理或者解决方案的。
因为从讲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间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家长不妨先将孩子的问题进行存档,之后遇到合适的机会时,再对孩子教育也不迟。
例如有的孩子有浪费食物的习惯,那么家长可以先制止,之后带孩子去乡下玩耍的时候,如果看到田间有人劳作,就可以在这个时候进行教育了。这种方式也能让孩子更有印象,同时也能让孩子听得进道理,不至于出现对牛弹琴的情况。
孩子出现情绪,其实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家长千万不要觉得这是什么大事,因为是个人都会有情绪。
但是孩子与大人的区别,主要在于孩子对自己的情绪控制,往往掌握不到位,所以才需要家长的帮助。
但是在帮助孩子的时候,家长一定要采取适合孩子的方式,像一味地和孩子说道理,对孩子进行打骂,都是比较不合适的,最好避免。
如果家长感到非常的手足无措,那么不妨试着给孩子一个拥抱,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