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男童被妈妈踢死:有多少孩子被父母的情绪暴

摘 要

  拿破仑曾经说过: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不管是好的情绪还是负面情绪,情绪,就好比我们生活感受的晴雨

拿破仑曾经说过: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不管是好的情绪还是负面情绪,情绪,就好比我们生活感受的晴雨表,情绪好了,生活就美好;情绪不好,纵然有美好的事发生也无法感受到。

而作为父母,学习情绪管理是一门必修的课程。因为孩子对于父母有着天生的依赖感,以及寄托的安全感。孩子就像是一个敏感的心理学家,特别在乎父母的情绪,对父母的心理变化非常敏感。他们很容易围绕着父母的情绪转,而父母也会有意无意地利用自己的情绪去控制孩子。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孩子就是父母情绪的接收器,当父母不安时,孩子就会立即警觉。当父母放松时,孩子立即感到愉悦。

在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因为对自己的人生不满,就把各种负面情绪以要求、训斥甚至打骂的方式发泄到孩子身上。父母的这些情绪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是致命的,不但使孩子内心孤独、压抑、没有自信,还会使他们感到世界灰暗、人不可信,影响孩子一生的性格和人格发展。

如果父母学会没有情绪管理,父母的坏情绪,让孩子来买单,是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剧。

2019年5月7日晚上9时左右,福建一名6岁男童晚上未洗漱就想上床睡觉,妈妈见状怒火中烧,飞起两脚踢中孩子的腹部。凌晨时分,这个孩子经抢救无效离世。

2020年3月18日,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了发生在福建福州的这起惨剧,当事女子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这个6岁的孩子,就这样在妈妈的情绪失控之下,生命走到终点。

其实,现在的很多父母,都有严重的情绪问题。

《2016年度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中指出,家庭中的教育焦虑问题不可忽视,87%左右的家长承认自己有过焦虑情绪,其中近20%有中度焦虑,近7%有严重焦虑。

父母为什么会焦虑?

《焦虑型人格自救手册》中提到,所有让我们焦虑的事情中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未知”。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不知道谁会出现在哪里,不确定某件事的结果会是什么,自己无法应对某件事,这些都是触发焦虑的导火线。

如果我们认为这些事情可以掌控,就问题不大;然而很多人常常认为自己无能为力,无法控制时,就会引发焦虑。

比如说,每次考试之前,如果你感到自己稳操胜券,就不会焦虑;如果你不知道结果如何,也不知道谁会比你考得更好,就会开始焦虑。

父母之所以会焦虑,就是由于现实的各种情况,造成父母对孩子的未来无法掌控和对孩子教育的无能为力,父母希望孩子各个方面优秀,可孩子并不能达到父母所希望的要求。

父母要想不焦虑,先要了解自己的焦虑的四个层面。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自己是否焦虑,怎么焦虑,然后才能有具体而有效的办法去应对。

美国心理学家苏珊 M. 奥斯鲁和莉莎白罗默在他们合著的(《正念力打败焦虑》)中提到,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焦虑。

一、思想层面。

①父母担心孩子的未来不知会发生什么:孩子这次期末考试不知道考得怎么样?万一考不好怎么办?孩子学习不好,考不上好学校,将来怎么办?

②父母反刍已经发生的事:如果考试前,督促孩子严格一些,他也许会考得好些;平时,应该多管管他,他可能不会这么不争气。

③父母总有危险的想法:孩子再不好好学习,我要疯了。

④父母批评指责自己:我是个不称职的妈妈,要不孩子不会这么不听话。

二、身体层面:观察自己身体有什么不舒服的反应。

当人产生焦虑情绪时,在身体上就有各种表现:

心慌;头晕目眩;出汗;呼吸急促;浑身发抖;口干;胃部不适;肩颈酸痛紧张;头疼;不安;胸闷;其他。

三、情绪层面:观察自己的负面情绪是否交混而来。

我们焦虑时,一般不只伴随一种情绪,而是几种情绪交叉出现。比如愤怒、悲伤、震惊、厌恶、羞愧等。

四.行为层面:观察自己行为有哪些失常。

1.重复性的行为或习惯:比如,咬指甲,抖腿,摆弄头发。

2.回避或逃离的行为:比如,拒绝邀请,不想见人,找借口取消参加社交活动。

3、分散注意力的行为:比如,暴饮暴食,看电视,买东西。

焦虑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许多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以上的症状和表现。但总体来说,如果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与人的关系,就要想方法来进行自我调节。

父母面对焦虑该怎么做?

01、行动起来。

世界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弟子詹文明老师说过一句话:“行动治愈焦虑。”

哈佛大学Germer的《不与自己对抗,你就会更强大》)一书中介绍了对人脑功能的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有一个部分,叫作默认模式网络,位于头部从前到后的正中间,人在专注做事的时候不活跃,但在休息的时候特别活跃。

它的主要功能有三个:(1)形成自我意识;(2)反思过去、担忧未来;(3)寻找问题。

也就是说,人脑的默认状态就是各种担忧。所以,人闲下来,一般都不会想好事,因此,容易产生焦虑。

既然知道了担忧、焦虑、恐惧是人的大脑的默认状态,尤其是在没什么事做、左思右想的时候,更容易没事找事自己吓自己。所以,应对焦虑的最有效方法是:行动!

行动时,我们就没有时间胡思乱想,而且不管怕的是什么,都需要通过行动来化解。

第一步:确定会发生什么不好的结果?

父母焦虑,如果孩子的学习不好,会影响到他不能进好学校,不能进好学校,就考不上好大学,没有好工作,就不会过上好生活。

第二步:想解决方案,使不可控的部分变成可控,或相对可控。

不可控的部分:孩子的将来。可控的部分:孩子目前的学习。那就从可控部分来解决。和孩子沟通,找到学习成绩提不高的原因,一点一点帮助孩子进步。

第三步:接受。

既然焦虑是因为不确定性和不能把控而产生的,那么如果我们把不确定的部分确定了,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可以把控的地方,焦虑的使命就完成了。既然,父母该尽力的地方,已经尽力了,如果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那再焦虑也没用了,只有接受。当你心里接受后,焦虑就会慢慢消失。

如果,父母用行动来化解焦虑,效果还是不好,焦虑还是经常产生,当焦虑情绪再次光临,你可以用情绪梳理法。

02、情绪梳理:自我关怀。

海蓝博士在《不完美,才美:情绪决定命运》一书中告诉我们:

自我关怀就是在我们经历挣扎、失败、焦虑、感到无力时,能够像对待自己的朋友或爱人一样对待自己。

自我关怀给了我们情绪上的支持,一方面让我们更加努力、全力以赴,另一方面让我们不怕失败、降低焦虑。

当一个人有负面情绪时,一定会感到心里和身体不舒服。而当人身体不舒服时,也一定是有情绪的。比如,当你睡不着觉的时候,或者身体的某个部位疼痛的时候,都会有情绪,对不对?

这时,就需要进行自我关怀,自我关怀分为三小步骤,这三个步骤是来自哈佛大学临床心理学家Christopher K. Germer博士和德克萨斯大学Kristin Neff教授联合始的静观自我关怀的应对困难情绪的三个主要方法:

第一步骤:停下,深呼吸,标注情绪(你能命名的,就是你能驯服的)。

2007年,美国一个科学家发现,我们的大脑里面有一个杏仁区,它的功能是管理我们各种各样的情绪的。当我们碰到一个压力事件后,比如:为孩子的学习产生焦虑时,身体就会开始一系列的反应,比如心跳加速、胡思乱想等等。

但是,当我们把产生的情绪进行标注时,就会把我们身体当中继续分泌恐慌分子的通路截断。人最害怕的不确定性带来了焦虑情绪时,你会觉得一团乱麻。然而当能够标注时,你的情绪就会安定下来了。

1、现在把眼睛闭起来,把关注点放在你的呼吸上。随着每一次吸气、呼气,让自己的思绪回到过去或现在发生的,让你有点不舒服的事。

2、认真感受自己的情绪,问问自己,这是什么情绪?给它一个名字。是愤怒?焦虑?悲伤?委屈?烦躁?再次回到这件事情当中,好好感受自己的情绪。也许,这件事掺杂了很多种不同的情绪。那就选择其中让你感受最明显、最强烈的情绪,给它命名。

第二步骤:定位(所有的情绪,都有一个身体的承载部位)。

给情绪定位很重要。所有的情绪,都有一个身体的承载部位。胃部搅动的感觉是焦虑的表征,想打人的欲望是愤怒或沮丧,肩部沉重是悲伤的表现等。情绪没有定位的时候,我们的思想会非常混乱,导致我们无法与情绪相处。而如果我们将情绪定位在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就可以知道到自己的情绪底是怎么回事了。

从头到脚扫描一下自己的身体,感受这种不舒服的情绪在身体的哪个部位最明显?不管是哪种情绪,都会在身体相应的承载部位显示。感受这个部位是哪种不舒服,是疼痛、紧张、憋闷?

第三步骤:放松、安抚(把关注点放在身体不舒服的位置)。

在人体接收的所有信号中,第一个接触的都是身体的信号,而不是大脑的信号。当身体感到放松的时候,它就会传送一个信号到大脑,告诉它现在是安全的,情绪就会安静下来。所以,我们学会与情绪相处,首先需要的是放松、安抚自己的身体。

把关注点放在身体不舒服的位置。让这个部位慢慢软化、放松。如果感到这个部位很硬很紧的话,可以从这个部位的周边开始软化和放松。你可以把手放在感到不舒服的位置上,感受自己手的温暖。让手的温暖,就像暖流一样传到这个部位。

儿童心理作家黄杏贞说过,“养孩子是一场修行,修的是父母们的情绪智慧。”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控制住你们的负面情绪,不要让它伤害到孩子的心灵。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