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曾有齐白石,余墨犹存人世间。
要问余墨哪里赏,上海松江大学城!
葫芦 谐音“福禄", 在传统民俗中有避邪趋吉、多 子多福、万事如意等寓意。齐白石画的葫芦作品很多, 他曾说: “ 因喜葫芦能解笑" 。在其“衰年变法 ” 之后 , 犹以黄葫芦、藤蔓和墨叶的组 合方式最多。
齐白石作品《葫芦》
此幅《葫芦》构图疏密相间, 画面景物虽集中, 但处处通透。画中藤蔓 、叶 片均匀分布,气 势一贯而下, 而葫芦坠于下方, 使得观者有一种自下而上仰视的感觉。画中以湿墨写出葫芦叶· , 不 着墨线勾筋写脉,点 缀以郝石枯叶 , 叶片的向背、 深浅一一展现; 又以焦墨渴笔写藤 , 龙游宛转, 时隐时现, 挥洒自如。丛叶乱藤之中, 三个葫芦若隐若现 , 浓烈的黄色和厚重的墨色形成强 烈对比, 使得整个画面热烈而充祸生机。
齐白石作品《葫芦》
齐白石的画都是 “自家造稿" ,葫芦 画虽多, 但这幅画特别耐人 寻味。齐白石葫芦画的成功 , 自然招致求之者甚众。而画者求变 , 买家求同, 就像齐白石曾题道 : “ 一 日, 有客见余所画鸡 , 喜之。 欲观余再画, 请勿更样。即对客为之。故余之画有 雷同者。” 在齐白石看来, 作画卖钱没必要扭捏作态或沽名钓誉, 故写诗自遣, 还“怪杀天工” , 真是“又向荒唐演大荒", 不由使人莞尔。 画作雷同 , 也源于齐白石对于艺术探索的严 谨态度, 画面程序的 形成如 此, 变化突破则更费思狱。他曾在另一幅《葫芦》上题 诗道: “几欲变更终缩手,舍真作怪此生难”。其实,他画葫芦并非千篇一律, 在《葫芦蝗虫》画中题道 : “ 余曾见天畸翁 院落有藤一本, 其瓜形不一,始 知天工自有更变, 使老萍不离依样为之也。"
齐白石作品《葫芦》
在齐白石晚年的照片中可以 看到他大多胸前佩戴 一个小葫芦,而且其临终前特遗嘱 将这个葫芦也一同随葬。其实这里包含着齐白石对 世界独特的感悟 : 齐白石饱受离 乱之苦,动荡之伤。他有《画葫芦》诗云:“万 事不如依样好,九州多难在新奇。” 他认为社会上求新求变的思潮导致了诸多纷 争, 而葫芦大同小异,正符合他心中的不变的“君子”形象。他曾评价葫芦:“头大头小,模样逼真,愿人 须识,不失为君子身。”可见齐白石画的葫芦还寄寓着他复杂而朴素的世间情感。
(本文图片素材源于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注:以上图文节选自讲座《少白公子趣说齐白石》 主讲人:汤发周
辛丑年 【牛年】发布于华东上海齐白石书画院(上海浦东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