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加大学老师微信?|教学|教师

摘 要

  有天刷票圈刷到这样一条内容: 本科同学发了一条朋友圈,特意屏蔽掉老师和家长,谁知不小心点错,变成了只有老师和家长可见。看完同学的经历,我再发票圈屏蔽老师的时候,会特

有天刷票圈刷到这样一条内容:


本科同学发了一条朋友圈,特意屏蔽掉老师和家长,谁知不小心点错,变成了只有老师和家长可见。看完同学的经历,我再发票圈屏蔽老师的时候,会特意去问我的好友们能不能看到我发的内容,生怕出错。

读大学以后,每个人都会面临要不要加老师微信的选择,加与不加,可权衡的地方有很多。为此我采访了三位在读大学生,以他们的亲身经历来阐释师生关系。随后站在老师的视角,从学理性角度出发探究加老师微信的利弊。

一、学生:能不能少点套路,多点真诚?

史诗级的尴尬

MJQ | 武汉大学硕士

考入武汉大学后需要选导师,同学们都忙着打听各个老师实力怎样,能不能带着发C刊,我却忙着打听哪位老师不管事儿。我就喜欢被放养,老师别来管我,该完成的任务我保质保量完成,也绝不会让老师操心。通过学姐介绍,顺利进入一位“金鱼系”加“佛系”的导师门下。后来发现学姐“诚不我欺”,我导对于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绝对放养,但是对极个别能帮她干活的学生绝对圈养,各种活儿接踵而至

后来上课发现一位老师特别有人格魅力,每次上他的课我都坐前排,积极发言,每次展示都精心准备,还加了老师的微信。这个微信为后面史诗级的尴尬埋下了伏笔。这位男神老师跟我导居然在一个办公室对着坐,老师偶尔还会在我导面前夸夸我,我导偶尔还会让男神老师把我展示的PPT发给她看看 别问我为什么知道这些,都是我导微信告诉我的


这些都不算什么,最尴尬的是我现在即将毕业了,毕业论文答辩之后我找男神老师合了张影(发生在我导走之后),脸上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忍不住发了朋友圈,当然屏蔽了我导。我的研究生老师只加的有男神老师和我导,想着怎么样都不会被我导看见。但是,男神老师神助攻,他也发了条朋友圈,写点儿感慨,希望我们常回珈看看,附上九宫格的图,正中间那张就是我跟他的合影

老师自始至终也不认识我

李白白 | 天津大学大二

大一入学就加了高数老师的微信,当时什么也没想,就想把老师微信加着,请假或者请教问题都方便。后来上课发现老师其实人非常好,经常会给我们讲一些人生的道理,并且希望我们有什么困惑或者不适应的时候去找她,她给我们免费当“心理辅导员”。

后来我遇到了一些情感上的问题,这种问题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找老师开导。但是那时看朋友们也都刚从高中进入大学,都处在一个适应阶段,我居然想起了老师的话,加上我跟老师是老乡,决定先微信找老师聊聊。我自我介绍之后向老师倾诉了我的负能量,老师非常耐心地开导我,从老师自己的情感经历和以前开导过的学生经历,对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进行开导。


经过那次微信聊天之后,我逐渐走出阴霾,并且将精力都花在学习上。老师的高数课上我也经常主动发言,每次月考成绩也都名列前茅。但是老师每次叫人回答问题的时候,叫别人都称呼名字,叫我的时候都是“你”或者“那位同学”,从来没听过老师叫我名字。或许老师自始至终都不认识我,课堂之外我们只是“网友”的关系,而且现在已经没有她的课了,即便如此,我至今仍然非常感谢她。

亦师亦友依知己

元气酱 | 湖南农业大学硕士

我在农大已经呆了六年,并将继续在这里读我的博士。我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喜欢这里的一切,可能整个青春乃至以后都将在这里度过。

关于该不该加老师微信,其实应该看你加老师微信的目的。我在这里六年了,几乎加的有所有任课老师的微信,平常学业和生活上的问题也会经常跟老师们沟通,保持纯正的师生关系而已,不会有别的其他目的。当然我也见过很多同学,他们加老师微信为的是自己成绩的事儿,有的希望老师放自己一马,有的希望老师能多给自己几分,甚至不惜编造自己要出国的理由,自古套路得人心啊。靠着每门课多给几分,有的同学真的保研了,实在无法去评判这种做法到底如何,我觉得自身硬实力的提升才是最实在的。其实老师应该也挺烦这种学生的,学生加微信不同意的话显得不近人情,同意吧就等于多了个僵尸好友,只能自己手动设置不看学生的朋友圈,想想其实老师应该也挺烦恼的。


最后我特别感谢我的导师,真的就像亦师亦友亦知己的存在,给我学业和生活上给予很大的帮助,将自己毕生所学都倾囊相授,有一种师傅带徒弟的感觉。我发任何朋友圈也不会屏蔽老师,将自己真实的生活展现给所有人。

二、老师:微信好友让师生关系呈现多样化

微信自出世以来,受到不少人的喜爱,也成为高校中师生联系的主要方式。微信的强关系网络特点让不少人将其作为与亲密关系的联系方式,师生关系恰好处于亲密关系之下,普通关系之上的中间阶段,自然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那么作为师生关系一方的教师们是怎样对待微信等聊天工具的呢?这些工具对于师生关系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值得我们探讨和回味。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李敏老师通过对河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科技学院、河北经贸大学等河北省四所高校的28名老师进行访谈,从三个方面对高校老师使用微信等聊天工具的表现进行了总结。

1、工具性使用、工具性话题与教育教学工作关系的强化

不少接受访谈的老师表示,添加学生为好友为工作需要,如进行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通知事情比较方便”、“工作需要或者侧面了解学生情况”“学生请假、交流一下课外练习和作业比较方便”等。极少数老师表示非工作需要的情况下只会对“极个别容易相处的学生”才会加好友。因此,和学生加好友对于教师来说是工作需求大于师生关系强化的需求。微信是作为工具性使用、工具性话题与教育教学工作关系的强化。

作为教学工具功能出现的微信,为师生沟通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工具性使用也缓解了“一师多生,一生多师”,以及校园地理位置带来的师生疏离感。

2、情感交流、生活话题与伦理关系的有限建构

微信平台多样化形式供给给予师生沟通的桥梁,使得身体不在场和物理语境的抽离变得更加自然随意。参与访谈的大多数教师认为,线上聊天相对自由、轻松,能减少师生间的拘束感,有利于情感交流。尤其是表情包的使用,使得大量学生可以较为轻松活泼地表达自我,缓解与师生之间的严肃氛围,提高沟通的效率。

但是也有不少老师提出,学生使用的表情包等语言符号可能会产生歧义。由于师生年龄的差异,更为年轻化的学生对网络平台的语言使用较多,教师可能会对学生所发的符号难以理解或理解不到位,导致师生间的交流偏离原意,最终沟通无效。

3、社交性使用、规避机制与“准熟人关系”的建构

如果将线下交流看做是面对面的交流,那么线上交流则更多是基于屏幕的非物理化交流。其中就涉及到生活场合公开度的问题。在访谈中发现,部分老师在加学生为好友后,会将学生设置为“不允许访问”的状态。这表明大多数教师将学生视为“圈外人”,在情感上并未到达一定层面,也体现了教师对师生关系和自己身份的确认。还有部分老师会允许学生看自己的朋友圈,但是在发朋友圈的同时会将学生屏蔽,这即是教师对自身隐私的保护,也是教师对学生身份的明确定义。

当然除却以上两种“封闭式”的师生线上关系,还有一种为老师较为关心学生,允许学生看自己的朋友圈,喜欢“回踩”学生朋友圈,和学生在朋友圈友善互动。在这类情况下师生关系达到了真正的“熟人”关系,但属于极为少数的一类。

三、融洽的师生关系不需要朋友圈

如今的大学里,师生互为微信好友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通过越来越发达的社交工具,很多教师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更为密切的师生关系,通过微信交流日常事宜,通过“朋友圈”推送阅读素材,回答学生提问,与学生互动。不少师生认为,“朋友圈”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彼此的了解也会更多。

诚然,随着互联网发展的加速进步,社交平台已不再是初起之时展示真我的平台,而成为了一个“秀场”。学生在“朋友圈”晒出选择后的生活日常,老师在“朋友圈”晒出谨慎抉择后的生活日常。而“选择”这个动作一旦发生,即代表着“朋友圈”不再是真实直白的,带有了某种目的性。


因此目前的微信朋友圈大多是缺乏内在的、深入交流的表面功夫,师生关系看似近了,实则远了。微信是一种当下最大的社交平台,是日常交流方式的一种,师生使用微信进行日常交流的方式,应该与传统交流方式相辅相成,这样才能在基础真实的了解之下建立起成熟的师生关系。

该不该加大学老师微信

你怎么看?

欢迎文底留言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