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恰恰说明了一个人的性格一旦成型,若想改变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成年人尤其能感受到,性格对于工作、生活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尤其很多家长非常注重孩子的性格教育。那想要孩子形成好性格,就要在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好好帮娃塑造一番。
什么时候是性格形成关键期?
俗话讲:“3岁看大,7岁看老”,虽然是句俗语,可却隐藏着儿童的发展规律。这与1980年英国伦敦精神病院研究所的卡斯教授的一项实验观察不谋而合。当时这个教授,调查了1000多名3岁的儿童,把他们分为了5种性格类型,到了2003年他们成人后,再次交谈时,发现这些成年人跟三岁时候的性格差异不大。
而李玫瑾教授也曾在讲座中表示,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是大人造成的!要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6岁前就要完成。由此可见3岁到6岁这个阶段是孩子塑造性格的关键时期,育儿领域被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个阶段孩子的性格也像潮湿的水泥一样好塑造。但孩子不会自己形成好性格,这就需要父母狠抓、严管,尤其在这三个方面!
一、独立
路要靠自己去走,才能越走越宽。——居里夫人
所谓独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理能力,二是独立思考,两个缺一不可。孩子幼儿阶段是先有行为,然后因为行为引发思考。这也是为什么孩子在2岁的时候,会迎来叛逆期,出现自我意识萌芽的原因。
孩子两岁之后发现自己能做很多事情了,自己能跑能跳能吃饭,不再需要依赖妈妈,所以萌发了自我意识。由此可见,想要孩子能够独立思考,从1岁开始就应该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提升自理能力。
比尔·盖茨就是一个非常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他小时候经常躺在自己的房间思考,吃饭了也不出去。每次妈妈叫他吃饭的时候,他总说:“我正在思考”!正因为他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比尔盖茨7岁的时候,他看着有半人高的大英百科全书,就在想“什么时候能把这重重的书装进一个盒子里呢”!
相信后来他创建了微软,与当时思考出来的小想法有很大的关系。多少伟大、被历史铭记下的人物,无不是源自于一个伟大的想法,而这种想法离不开独立思考的能力。前两年有句话很火“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就已经诠释出,人生是靠自己的思考过好的,而不是别人的道理!所以父母要致力于把孩子培养成坐在树下思考,等待着苹果砸在头上的牛顿式人物。
二、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生
自信很重要,但很多人其实没有真正意识到自信的重要性。锦春之前在网络上看到一个改造流浪汉的视频,一个流浪汉,整个人看上去非常邋,眼神里充满了对生活的绝望。这种人在街头,你很难注意到他的长相。但他有幸被选为改造的对象。
改造后的流浪汉,完全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走在街上也会被别人高看一眼。流浪汉面对这样的自己感觉难以置信,他感谢了帮助他的人,并且决心不要继续碌碌无为下去,眼神里也充满了自信的光芒。由此可见自信是最宝贵的财富,是一个人逆风翻盘的底气。所以父母一定要在孩子3-6岁时,把他培养成一个自信的人。
三、情绪管理
心宁则智生,智生则事成。
凡是成大事者人无时无刻都透着一种从容、淡定。但看那些现实中或者小说中的情绪容易失控的人物,可能多是猛将,但难成大业,比如张飞、李逵式的人物。而情绪管理能力强的人,多半是情商较高的人。俗人必定难免困于情绪的漩涡之中,而能挣脱情绪的人,最终就是战胜自己的人。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恰恰是形容林黛玉的。无论是才学还是美貌,林黛玉都是胜人一筹。但唯独这性格,动不动地哭、动不动地吃醋,说到底是无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终究在贾宝玉大婚的夜晚,因泪尽而逝。由此可见,纵使再有才华与美貌,情绪管理不好也是徒劳。
尤其在孩子在3-6岁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非常重要。那如何让孩子独立、自信、并且学会情绪管理呢?日常生活中父母除了要以身作则以外,通过绘本的教育,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好性格养成绘本 家里来了小客人》是我平时经常给我家孩子讲的睡前故事,尤其在3-6岁这个阶段,性格的塑造一定要提到日程上来。这套书中不仅包括独立、自信、情绪管理的主题,还包括理解尊重他人、学会分享、学会交朋友、勇敢表达自己、做一个诚实的人。
知名教育心理学家、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张梅玲教授推荐并配“写给爸爸妈妈的话”全书一共12册,里面的画面色彩鲜艳,对于孩子非常有吸引力。主要的工作方向也是国内原创绘本。绘画风格温馨有趣。而这套12册的书,我个人觉得,如果你家里也有性格形成关键期3-6岁的孩子,不妨买一套给孩子读读,收获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