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本书,强壮中国人。大家好,这里是轩辕书评。我是你的专属评论员,每年读300本书,读书不挑食的轩辕。
两类应对负面情绪的习惯
今天要为你评论的书叫《去你的,小情绪:摆脱负面情绪的9个习惯》。
很显然,这本书是一本自助类的书籍,书里讲了9个摆脱负面情绪的思维习惯。
不过我觉得,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讲,真能记住一两个习惯就不错了。想要一下子把这9个习惯全部记住,确实比较困难。
所以,我把这本书的9个习惯归纳了一下,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两类习惯。
第1类习惯是“正确地看人”,第2类习惯是“正确地看事”。
在看人的时候,要把握住一个关键词,就是接受。
在看事的时候,要把握住一个关键词,叫做具体。
看人:“看自己”和“看别人”
这期书评,我们先来谈一谈“看人要学会接受”这类型的、摆脱负面情绪的习惯有哪些。
看人的时候,不仅要看自己,也要看别人。
看自己,最重要的就是要“接受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板。容易引发我们消极情绪的,往往就是自己身上的那些缺点、短处、不足、劣势。
我们应该怎样才能真正接受自己?
用“特质观”来代替“差距观”
我们可以尝试用“特质观”来代替“差距观”。
什么意思?
就是我们对于自我评价要适当。
日本有一位先天没有手没有脚的残疾人作家叫乙武洋匡,他写过一本叫《五体不满足》的书,激励了一代日本人。自打乙武洋匡出生的时候,他的父母就明确表示,每个人都不一样,而这个孩子出生的时候独具个性,所以我们不拿他有没有手脚去跟其他的孩子去做对比。
这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差异、不同,用“特质观”来代替。
为“5个驱动力”打分
还有的时候,我们会因为必须得逼自己做一些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而感觉到焦虑。
比如说,我们会要求自己要完美;有的时候要求自己要讨好他人,不能让对方失望;有的时候要求自己要更加地努力,绝不可以懈怠;有的时候要求自己加快速度,尽快完成某一件事情;还有的时候会要求自己要坚强起来,男儿有泪不轻弹。
心理学上把“要完美、不可以让对方失望、要更努力、要更快、要更坚强”称为5个驱动力。
这些类似于“我应该怎样做,我必须做什么的”指令,其实就是对自己制定的原则,也叫做自我原则。
怎样去面对这样的自我原则,带来的内心的焦虑呢?
我们可以采取一些修正自我原则的方法,来缓解焦虑。我们可以把内心的自我原则数值化——也就是为5个驱动力分别打分。
每一项以十分为满分,找到最沉重的原则。
比如,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我可能会给自己的“完美驱动力”打8分、“讨好他驱动力”打5分、“更努力驱动力”打9分、“要赶快驱动力”打8分、“要坚强驱动力”打4分。
从我个人的打分当中可以看到,在这5个驱动力当中,最容易导致个人压力的是“想要更努力”,以及“想要更快地做完一件事情”。
把“应该怎么做”变成“怎样做比较好”
接下来,就可以把“应该怎么做”变成“怎样做比较好”,将自己从那些过多的过于严苛的原则当中解放出来。
比如,我可以告诉自己,“如果能更努力一些会比较好,如果做事能更快一些会比较好”。
不过,一般人使用这种方法,效果不会立竿见影。
像我的话,就需要把这种“新表述”通过长时间的心理自我暗示,或者是冥想,来注入到自己的大脑默认设置当中。
我得经常重复“更努力一些会比较好,以及做事做快一些会比较好”的这些说法,才能够真正把它们从严苛的自我原则当中抽离出来,变成对自我的建议。
以上就是——看自己的时候,应该选择接受自己。
看待别人:接受差异
在看待别人的时候,我们则应该选择接受差异。
龟兔赛跑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
但是很多印度人在听完龟兔赛跑的故事之后,会认为错误并不在兔子,而在于“乌龟没有叫醒午睡的兔子”。
不同国家对于相同童话的解读是不一样的。
咱们中国人大部分都会对于乌龟抱有好感,认为它是通过勤奋努力才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但很多印度人会对乌龟持否定的看法,感觉有一种“胜之不武”的意味在其中,认为“乌龟是有义务叫醒兔子的,这样才能够体现对于人的宽容,对于朋友的情意”。但龟兔赛跑中的乌龟,却没有体现出这样的友情、这样的宽容来。
你看,连看童话都能产生不同的理解,我们就更应该学会去宽容地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了。
很多时候我们不仅仅是对于童话的看法不同,大家的价值观也并不相同。
作者在书中就根据价值观不同,把人分为了4类——
第1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推动工作的控制者;第2类是和他人关系融洽的推进工作的推动者;第3类是谨慎完美的推进工作的分析者;最后一类是支持他人推动工作的支持者。
这4种人可能在一个团队当中都存在,但是他们处理工作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你想,控制者、推动者、分析者和支持者,大家的价值观都各不相同,在合作时想要发挥团队的更高水平,就必须得改变自己的看法,接受差异。
吴军老师有一个观点,我特别认同:如果一个人给你提了错误的建议,你应该关注的不是他错的那部分,而是他对的那部分。
也就是说,你要想方设法地把对方的立场合理化,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
这个道理我相信大家都懂。
对方越界怎么办?
但还有的时候,工作中有一些别人给自己的压力,并不是对方给你提了什么合理的建议,而是因为他们越界了。
什么意思呢?
在人际关系当中,有一些界限,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相对舒适所必须设置的。
比如,我们可能不能接受在深夜或者凌晨接到对方的电话,不能接受和对方约好时间,但是对方却不遵守相关的交货时间、不履行合同,不能接受在沟通当中对方常常出言不逊的情况。
这些其实都可以看作是越界行为。
这个时候,你就要向对方提出自我主张,要求对方不得越界,要通过适当的自我主张划出界限,创造舒适的人际关系。
那什么叫做适当的自我主张?
首先,你得分辨出,哪些是别人侵犯了你的人际关系边界,哪些行为是你不能够接受的?
然后,我们要思考适当的表达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三明治表达法”来向对方提出自我主张。
什么叫三明治表达法?
开头和结尾的时候都要保持积极正面的感谢,三明治的中间就是我们的自我主张。
比如,我们可以先来提一下日常工作中我们之间的配合如何好,表达感谢,然后陈述事实。
“我记得上次我告诉你一件我的糗事,但是后来,我发现你把这件事情在背后又传给了别人。”
接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听到你们在背后议论我,我心里面感觉真的非常的难受。”
接下来提出你自己的主张,说出解决方案。
“请你以后不要在背后议论我,因为我一直把你当作我的好朋友。”
解决方案之后,你甚至还可以提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好的结果。
比如你可以继续说,“这样就可以保证我们之间这份珍贵的友谊,可以长久持久地维持下去。”
自我主张之后还是要表达积极和正面的感谢情绪。
“相信你作为我的好朋友,一定理解我的感受,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的帮助。”
以上就是一种适当的自我主张的参考表达方式,大家可以借鉴。
总结
我们总结一下今天的书评。
这期书评为大家评论的书叫做《去你的,小情绪:摆脱负面情绪的9个习惯》。
我们把9个习惯划分为看人和看事,今天我们主要评论的是看人的两个习惯——对自己,要“接受”自己;对别人,要“接受”差异。如果我们对自己有负面的自我评价的话,可以通过以“特质观”来代替“差距观”接受自己。如果我们的自我原则过于严苛的话,我们可以为5个自我原则的驱动力打分,找到权重最重的驱动力,然后把“我应该怎么做”变成“怎样做比较好”。然后通过长期的自我暗示,把它植入到自己的大脑当中。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看待世界的方式、对待某一件事情的态度,可能都不一样。连龟兔赛跑这么简单的童话,印度人都可以想到是乌龟错了,那一个团队当中出现4种价值观不同的人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了。我们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想问题,尝试接受对方的观点,尝试找出对方观点当中正确的一面。当然,如果并不是因为价值观的差异,而是因为别人越界,造成你产生了负面情绪,那你就应该清晰地为对方划出适当的界限。要通过适当的自我主张告诉对方,“不好意思,你越界了”。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轩辕书评。明天我们主要与大家讨论,如果你的负面情绪是由一些事情引起的,应该怎样做,才能摆脱这些负面情绪呢?
咱们明天的轩辕书评接着聊,bye 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