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有个很火的梗“当然是选择原谅她”,衍生出来的各种表情包也被网友广泛传播。
所以说起“原谅”首先会联想到对感情背叛的吐槽和调侃,其次是劝慰人们“大度、宽恕、放下”这些空洞无用的心灵鸡汤。直到看了《那些伤,为什么我还放不下》这本书,才知道“原谅”还是一门心理学,用理论和科学方解决心理创伤。
作者吉姆·丁克奇,作为斯坦福大学原谅项目学者,他研究原谅学41年后写下这本书,从生理和心理剖析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到如何清除负面情绪和疗愈心理创伤的实践方法。
1)大脑应激反应:负面情绪的产生和影响
当感到不安,情绪反应处于压力当中,大脑产生应激反应,人体会回归原始脑控制的本能,从而产生战斗、逃跑、攻击等冲动行为,丧失逻辑、思考和同理心。
例如遇到糟心事的时候容易跟别人起冲突;考试失利情绪低落从而影响后续发挥;工作上遇到挫折产生强烈的辞职意愿;遇到紧急状况时因为恐惧而手足无措忘掉处理方法等,都是受到大脑持续的应激反应影响。
2)情绪与身体状况息息相关
身体不适就医时,医生在说明病情和药物服用方法后,总会叮嘱一句“保持心情开朗”,因为情绪会影响身体健康。
当我们处于愤怒,焦虑,紧张、悲痛等状态下,或多或少会感到头痛、心悸、昏厥、呼吸困难等,情绪不好会诱发多种疾病。在原谅项目的试验中所有年龄组都证实了,长期携带负面情绪会破坏心脏和血管功能。
3)终止应激反应,平复内心的不安
当我们想要平复情绪时,往往会去哪里或者做什么。
也许是去办公室的洗手间,熟悉的房间,或者舒适的环境;也许是去找朋友倾诉,放纵自我,大醉一场,这样能让身体或心理处于安全的地方。
找到安全感,是摆脱负面情绪的第一步。
第二步,做点喜欢的事,让自己冷静放松,然后把这些事情和想法逐条记录下来。
就像日记和工作计划,如果不安的状态还没结束,能够清楚知道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果事情过去了,就当作复盘,若再次陷入同样的境地时能更好地走出来。
4)正视创伤,给自己一个原谅的理由
我有一位朋友分手了,她为此整日情绪低落,谁的劝慰都没用,每到夜晚悲伤来袭痛哭不已,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忽然掉泪,即便这段感情里没有背叛没有争吵算得上和平分手,还是耿耿于怀。这种状况维持了一段时间,身体开始出现各种小毛病,对工作和生活也造成了影响,她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她去看心理医生,开始健身,请假旅行,最近再见她已经走出来了。她说本来希望两个人在分开前再留下一个美好回忆,但这对分手这一既定事实没有任何作用,比起一味责怪自己的无助和对方的绝情,更加希望工作和生活能回归正轨。
原谅可以平复可怕的情绪,改善健康问题,提高工作效率,甚至治疗心理疾病等诸多好处,但要做到并不容易,正常分手都让人如此难过,何况家暴、霸凌和原生家庭带来的这些巨大创伤。
所以,原谅,不要迫于外界压力或他人干涉,不要委曲求全地和解,而是心甘情愿去谅解。
首先给自己一个决定去原谅的理由,可以是为了身体健康,可以是为了疗愈创伤,也可以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并以此为坚定的目标。
然后客观想想,一直放不下的、想要得到的是否合理和必要,是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考虑的。
如果放不下,那么你想要的就能得到吗?如果得到了,会为你带来什么?抵得过已经付出和将来还要付出的代价吗?
5)换位思考,撤回心理投射
以前小时候父母常说,到你为人父母就知道了;到自己有了孩子,不免感叹道:为人父母不容易,终于理解爸妈了。
不同的立场和环境,想法和缘由有时千差万别,换位思考一下,很多事情就能理解了。
对于别人的无心之失,或长辈的“为你好”而好心做坏事,他也许真的没有更好的办法,我们尝试理解去沟通会更容易释怀。
对受害者没有半点愧疚甚至横加指责的施害者,你永远不可能从他那里得到任何歉意和补偿,长此以往的憎恨和愤怒,受害者会产生心理投射,待人处事也带着怨恨,对身边的人造成伤害。
除了换位思考,还需要自我审视,如果自己也曾经做过相同的事情,那么原谅给自己带来伤害的人,也就是原谅自己。
原谅,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
如果你有无法疗愈的伤痛,正在被负面情绪困扰,不妨尝试一下。
遇到糟心的事情,问问自己,正确和快乐哪个更重要?
毕竟,做人最紧要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