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时挽嘉
#01
“她又说错,我就给自己扇一巴掌”
最近热播的亲子综艺《不要小看我》中,四岁半的小桃刚一出场,就获得了所有家长、老师的赞赏:
她秩序感强,东西用过会放回原位,无论是自己的画笔,还是小伙伴们乱丢的书本。
她善良开朗,主动问候新来的小朋友,带动她一起融入大家。
在一众家长的艳羡声中,桃子妈妈一边谦虚否认:
“在我面前不是这样的”
“我以为她是个不会收拾的孩子”;
一边在单独采访中说:
“她远比我想象中的优秀很多”
“平时教的可能还是比较到位的”。
那桃子妈妈平时是怎么教的呢?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小桃(四岁半)有一个作业要背,就重复了很多次都没有记下来,我就很发脾气。那个时候都已经耗到十二点一点了,我是一个强迫症患者,就是完美主义者。就一直让她,逼她一遍遍地,她就是背不下来,后来我就气了。没有办法我就抽我自己,她每次就是到那个地方,她又说错,我就给自己扇一巴掌。然后小桃的表情就变得特别地惊恐。”
给大家画画重点:
4岁半的小桃,背东西背到夜里十二点、一点,一旦背错,桃子妈妈会直接在女儿面前自扇耳光。
讲起小桃惊恐的表情时,桃子妈妈脸上带笑。
节目组问小桃:“爸爸妈妈有没有经常批评你?”
小桃面不改色,甚至还带了些笑意:“不是批评的,是打的。”
妈妈对孩子的惊恐视若无睹,孩子对妈妈的打骂习以为常?
观察室里的演员梅婷听罢大吃一惊,甚至育儿理念一贯严厉的演员李诚儒,都直言这样的教育方法会对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边玉芳担任本次训练营营长,她也在观察室里提出了反对意见:
“妈妈的这种做法,其实是我不赞成的,她到底对小桃带来了什么,我不是特别地清晰。”
节目播出后,“内疚式教育”一词登上热搜,引发了亿万网友的关注和讨论。
#02
“这顿罐头的钱,可以抵我们吃一顿饭了”
“内疚式教育”,顾名思义,是通过诱发孩子内疚而使孩子“就范”的教育方法,就像桃子的妈妈,打自己,而让女儿“学乖”。
它已不是什么新鲜词汇,你们还记得综艺《奇葩说》里,辩手席瑞这辈子吃过“最苦的橘子罐头”吗?
懂事的小男孩知道自己想吃的橘子罐头太过奢侈,所以没有张嘴向大人讨要,却忍不住偷偷摸了一下,姥姥看到以后,想了一会儿,还是决定买给孩子吃。
如果回忆就到这里,该是多么甜蜜温馨。
可惜,在回去的路上,姥姥说:“这顿罐头的钱,可以抵我们吃一顿饭了。”
短短16个字,带来的负罪感与窘迫感,席瑞穷尽半生,才勉强甩掉。
“要不是因为你,我们早就离婚了!”
“我和你爸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你就这么报答我们的吗?”
“我忍受你爸这么多年,你们老赵家对不起我!”
耳熟吗?不陌生吧?“内疚式教育”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
除了这种隐藏在日常生活里,暗戳戳让你内疚的言行举止,还有些父母会像桃子妈妈一样,因为孩子的错,而伤害自己。动辄扇自己耳光、揪头发,严重者,甚至会轻生自杀。
去年六月,辽宁葫芦岛的一位陪读妈妈,因为儿子临近中考了还在玩手机,情绪崩溃,跳海轻生,所幸民警及时救回。故事结局是妈妈和民警一起回家劝孩子好好学习,别玩手机。
无独有偶,去年三月,河南平顶山也有一位妈妈,因为孩子不写作业,一气之下坐上了窗台,生死攸关之际还不忘和消防员、邻居、民警哭诉:“我没有见过这样的孩子。”
消防员让儿子跪下给妈妈道歉,一边数落一边问:“你看你妈容易不容易?”
故事结局是儿子哭着抱着妈妈说“妈妈我错了”“下次再也不敢了”
所有“内疚式教育”的内核,其实就四个字:情感绑架。
孩子对父母有天然的爱与依恋,擅长“内疚式教育”的父母却利用这份爱,引发孩子的内疚与恐惧,胁迫孩子听话懂事,从而达成“刻苦学习”“体谅大人”等目的。
在这背后,父母把自己过不好的原因,统统归咎于孩子,甚至把自我价值与孩子的表现绑定:
孩子没写完作业,肯定是我督促不到位;
孩子背不出课文,是我没引导好
一旦孩子做得不好,就证明自己是不称职的父母——这份羞耻感亟待转嫁,而最方便的转嫁对象就是孩子。
尽管这未必是父母们的本意,但内疚的情绪,却是实打实地在孩子心中产生了。那么这些从小到大,一直在“内疚式教育”里长大的孩子,内疚式教育对他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03
“我值得 吗?”
在“父母的内疚式教育对孩子影响有多大”这个话题下方的讨论里,或许可见一斑。
从亲子关系上来说,父母总把自己的牺牲挂在嘴边,孩子长期背负着巨大的精神枷锁。
他们难以消化沉重复杂的情绪,对自己有着许多负面的评价和认知。
无法相信别人,也很难真正体谅别人,因为在过往的成长经历中,TA总是被要求着体谅,能量消耗殆尽却无处补给,如今就像失去了弹性的橡皮筋。
无法建立新的亲密关系,父母也不再是避风港,重重压力之下,却没有情绪出口。
更重要的是,在内疚情绪里长大的孩子,潜意识里往往不敢过好自己的生活:
今天吃了顿披萨,会想起妈妈曾说“平常我和你爸在家就随便煮点面条吃”,手里的炸鸡突然就不香了;
明天买了件帅气的西装外套,会想起爸爸脚上那双后跟一补再补的旧皮鞋,新衣服瞬间失去了光
不敢吃好东西,不敢穿好衣服,不敢享受好的生活,这是对父母的感激和爱吗?
不是,那一瞬间,他们心里涌上来的,只是亏欠。
可是他们亏欠父母什么呢?照顾好自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难道不是生而为人的基本权利吗?
遗憾,他们已经在经年累月的内疚式教育中习惯了以父母的感受为中心,难以笃定地说出一句“我值得”。
#04
成为一个“好妈妈”的前提
英国作家王尔德说,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才是。
一如前文桃子妈妈那条微博下方,最高赞的评论:
“四岁半强迫背书到半夜一点,有这功夫你自己多看点书多赚点钱不香吗。”
父母摆脱“内疚式教育”的首要条件,就是先学会悦纳自己、爱自己。
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不以孩子的成绩高低、表现优劣,来评价自己。
一个会因为监督孩子而狂扇自己耳光的妈妈,哪怕孩子考了再多100分,我们也很难相信她过得幸福。
而一个懂得感知幸福的妈妈,对一个家庭有多重要呢?
心理咨询师赖佩霞在《幸福为什么那么难》的演讲中说:
“当你的母亲一辈子生活在哀伤痛苦当中,你敢快乐吗?答案是很难。
就如同一个小偷家庭出了一个警察,那么警察就是叛徒一样。这时候的快乐形同一种背叛,我们没有办法忍受这样的罪恶感,我们宁愿赔尽了自己的幸福也不敢快乐。”
我们都想成为“好妈妈”,那就从今天开始,先让自己变成一个幸福的人吧,努力给孩子的幸福生活先“打个样”!
父母与孩子,本可以拆开捆绑,各自独立,各自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