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上个星期推送了《孩子频频偷吃盐,背后的原因让人意外》,还有些孩子喜欢乱吃东西,包括玩具、纸、超轻粘土、小石头等。这是什么原因?要做什么检查呢?
各位同仁可能第一反应就是异食癖,有可能是贫血或锌缺乏之类的原因导致的。那么,为什么贫血、缺锌等会导致异食癖呢?背后的原因你清楚吗?哈哈,今天这篇文章把这个问题讲明白了,继续往下看看吧。
目 录▲
什么是异食癖?
异食癖如何诊断?
什么原因导致异食癖?
异食癖有什么危害及临床表现?
哪些心理行为因素与异食癖有关?
异食癖行为的管理策略
一、什么是异食癖?
异食癖,指反复摄入无营养的非食品物质,如石头、硬币、洗发露及洗衣液等,持续超过 1 个月,并且这种行为与其年龄不相称,也与文化习俗无关。可以是吃某一种特定的东西,或者吃多种东西。
图源:站酷海洛
有研究表明,异食癖在学习障碍的儿童中发病率约为 5% 到 25%。异食癖常见于儿童、孤独症患者、缺铁或缺锌患者、学习障碍患者和妊娠期妇女。
所吃下的东西,有些会安然无恙跟随粪便排出,但也可能导致危险,包括呕吐、便秘、肠梗阻、窒息和中毒。有时候,甚至需要手术从肠道移除物体或修复受损组织,甚至导致窒息、死亡。
二、异食癖如何诊断?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 5 版》(DSM-V),异食癖需要满足以下诊断标准:
反复吃没营养的非食品物质,持续时间超过 1 个月(如,粉笔、黏土、头发、金属、纸张、肥皂和毛线等);
这种行为与其年龄的发育水平不相称;
这种行为,并非其文化习惯和社会规范的一部分;
如果该患者存在另一种精神障碍,如孤独症、智力障碍及精神分裂,其严重程度足以值得独立的临床注意。
异食癖好发年龄是 2 到 3 岁,可持续到青少年期,常伴有学习障碍。既往认为,1 岁 6 个月以上到 18 岁是异食癖的发病年龄,最近发布 DSM-V 终止了年龄上限的限制,认为成人也可能是异食癖患者。
摄入非食品的物质也可能与文化习俗有关。「食土癖」,包括摄入高岭土 (白色粘土),在非裔美国人中可见,在非洲部分地区是常见的做法。尽管在文献中经常被描述为异食癖,但实际上可能被认为是社会规范的实践。
三、什么原因导致异食癖?
异食癖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是多因素所致的,目前假说包括行为分析模型、营养学假说和疾病假说。
(1)行为分析模型假说
根据行为分析模型,异食癖是一种习得的行为,可以被强化、刺激控制、惩罚和习得。有 Meta 分析得出结论,异食癖完全是通过自动强化来维持的,这是基于近期同行评审文献的综合分析。儿童异食癖更多时候是因为剥夺行为、得到父母关注少和分离焦虑等。
有研究认为养宠物可能增加异食癖可能,因为孩子可能通过模仿动物而产生异食癖。
据估计,有学习障碍的儿童和成人中有四分之一表现出异食癖行为。儿童或成人的学习障碍越严重,他们表现出异食癖行为的几率就越大。
(2)营养学假说
营养学假说认为,异食癖可能跟某些营养物质的缺乏或过多有关,特别是金属离子。该假说得到多项研究的支持,研究表明补充所缺乏的营养成分,能够减少一些人的异食癖。如铅中毒、缺铁、缺锌、缺钾和缺钙等。
「食冰癖」是锌缺乏的一个常见特异性临床表现;「食盐癖」可见于低钾血症遗传性疾病(如巴特综合征和吉尔曼特综合征);食用多种非食品物质的异食癖,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3)疾病假说
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表明,人或动物的特异脑区损伤与异食癖行为存在关联。
在疾病方面,以前研究更多关注缺铁性贫血、缺锌、孤独症和其他学习障碍等;近年越来越多关注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与异食癖的关系。此外,一些综合征可能更容易发生异食癖,如巴特综合征及吉尔曼特综合征患者可能嗜盐,Prader-Willi 综合征患儿可能由于食欲旺盛而吃垃圾等。
此外,有少数报道药物可导致异食癖,这些药物包括利培酮、曲马多、奥氮平和顺铂等。
疾病可导致异食癖,但是当疾病好转之后(比如,纠正贫血),异食癖并不总是可以随之消失,可能还是需要行为干预。这提示,异食癖可能与多因素有关,而未必是单一因素所致。
所有的异食癖儿童,建议先排除缺铁性贫血、饮食性锌缺乏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总之,异食癖的具体病因,并不总是能够明确,但是以下情况可能导致儿童更容易发生异食癖行为:
智力低下或学习障碍者;
多动症、孤独症、焦虑症、抑郁症及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
微量元素缺乏,包括饮食性锌缺乏或铁缺乏或钙缺乏;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怀孕;
经常性饥饿或营养不良;
曾使用药物利培酮、曲马多、奥氮平和顺铂等;
心理行为问题。
四、异食癖有什么危害及临床表现?
需要评估异食癖患者摄入的物质是否有毒或危害健康:
(1)摄入有毒物质的表现:可能表现轻微或逐渐加重,隐匿而难以觉察,也可能表现为急性中毒症状。常见中毒症状包括呕吐、腹痛、腹泻、肠梗阻,头晕、头痛、意识障碍、抽搐、脑病甚至死亡。
(2)感染或寄生虫感染的表现:弓形虫病和蛔虫病是与异食癖有关的最常见的寄生虫感染,临床表现与幼虫摄食的数量和幼虫迁移到的器官有关。
(3)消化道表现:由于非食品的物质造成的消化道机械性梗阻、消化道穿孔等机械性损伤。影响其他营养物质摄入、消化和吸收,导致继发营养不良。
(4)口腔问题:常导致牙齿损伤,口腔黏膜损伤等机械性损伤。
图:异食癖的并发症及其临床表现
五、哪些心理行为因素与异食癖有关?
在排除导致异食癖的常见疾患后,心理行为对异食癖的发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认为,异食癖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包括儿童与母亲的分离焦虑、对儿童关注不够、焦虑、虐待儿童、家庭关系紧张、错误的行为导向及错误的情绪导向。
(1)吃了非食品物质,是否会得到更多关注?
如果是这样,他们可能已经知道,通过这种行为获得更多的关注。许多异食癖源于焦虑和渴望得到关注。如果平素关注不够,异食癖行为被关注时,可能会强化这种行为。
(2)吃了非食品物质,是否因此获得喜爱的活动、物体、食物或饮料?
儿童吃了不能吃的东西,如果因此获得喜爱的活动、物体、食物或饮料,他们可能已经学会了把异食癖行为和获得这种奖赏联系起来,这可能导致儿童为了获得这种奖赏而重复异食癖。
(3)是否为了逃离某种活动或情况,而发生异食癖行为?
孩子在吃了不能吃的东西后,是否为了逃避他们不想做的任务,或不想进入的情境?如果是这样,他们可能已经学会了把异食癖行为与逃离不喜欢的情况或任务联系起来。这可能会导致这种异食癖行为再次出现,以逃避或避免某些事情。
(4)吃了非食品物质,得到了某种感官反馈
儿童吃的那些不能吃的东西的质地、味道、气味或景象,是否曾经出现相似的情况?他们可能已经知道,咀嚼、品尝或吃特定的不能食用的物体给他们享受或不寻常的质地/味道/气味。例如,沙子或砾石非常脆,牙膏有一种强烈的味道。
图源:站酷海洛
有严重学习障碍的人有时会吃香烟 (或烟头),香烟中的尼古丁可能会强化这种行为。
有意让异食癖患者参与他们喜欢的事情和活动,刺激他们的感官,以减少无聊感,从而减少异食癖行为。
请注意,出于上述任何一种原因而产生异食癖的儿童通常不会有意或有意地停止异食癖行为。相反,在需要的情况下,他们会习惯地再次出现异食癖行为。
六、异食癖行为的管理策略
异食癖行为的管理办法应采用多学科方法,建议首先排除器质性疾病,如缺铁性贫血、缺锌及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等疾病。非疾病所致异食癖最重要、最有效的干预措施是行为干预,药物干预对于异食癖疗效有限且证据不充分。
(1)为获得关注而产生异食癖行为
如果已知异食癖的动机是获得关注,策略可能包括忽略异食癖行为 (前提是这样做是安全的),或者用最少的注意力阻止儿童吃异样的东西。
这包括孩子吃异物时,不进行任何眼神交流,保持「中性」的面部表情和语调,只在给出指示时说话 (不进行社交聊天)。
当孩子或成年人孩子没有在吃异物时,给予他们大量积极的社会关注是至关重要的。努力提高孩子或成人的沟通技巧,让他们以一种不那么危险的方式获得关注,将是一个重要的长期目标。
案例
01
小曼一家搬到新房子之后,小曼经常在新房里寻找和吞下小物件。这种行为是在 1 年的时间里形成的,一开始只是从地板上捡起绒毛或纸,并吃掉它们,到后来吞下硬币、笔尖和其他较大的东西。甚至因此而需要急诊医疗。
已经增加了家人来持续监测她并防止她的异食癖行为。尽管这大大降低了频率,她仍然设法找到小物体并吞下它们,并不断寻找机会这样做。
由于存在风险,家人对这种行为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越关注,她就越会把东西放进嘴里会引起更多注意。医生制定了一个策略,当她吃了不能吃的东西时,工作人员尽可能少回应,但在其他时间给她很多关注,异食癖行为显著减少。
(2)为了获得喜爱的活动、物体、食物或饮料等
如果异食癖的动机是得到最喜欢的活动、物品、食物或饮料,那么策略可能包括确保孩子可以获得他们最喜欢的活动或物品,而不需要吃非食品的物品。
努力提高个人的沟通技巧,让他们有另一种方式要求他们最喜欢的活动或项目 (例如,用一个符号或符号) 将是一个重要的长期目标。
(3)逃离某种活动或情况
如果异食癖的动机是逃离某种活动或情况,那么策略可能包括寻找儿童想要结束某种活动或逃离某种情况的早期预警信号。
这些迹象可以是异食癖行为发生之前的任何行为,比如他们的表情或动作的变化。如果可能的话,在这个人开始异食癖之前,尝试结束任务或转移到一个新的环境。看看孩子为什么想要完成活动也很重要。是他们不喜欢的东西吗?他们这样做太久了吗?太难了吗?
提高儿童或成人的沟通技巧,使他们用一种不那么危险的方式说「不」、「完成」或「休息」,例如,用手语说「完成」将是一个重要的长期目标。
案例
02
小茜是个自闭症患儿。她喜欢长时间独处,而不喜欢跟人相处。她养成了在上完厕所后将少量粪便留在手上,并将其放入嘴里的习惯。
这些行为被清晰地记录下来,结果发现,由于这些行为,她得到的互动远远少于其他同住的人。护理人员公开表示,因为她的行为,他们觉得很难和她在一起。
观察结果表明,她养成了这种行为,因为她知道这种行为能让其他人离开,以便自己能够独处。她无法与看护者沟通,但她知道这种行为让她做到了这一点。
研究者开发了一种沟通系统,当苏西想独处时,她可以清楚地“告诉”其他人,工作人员也会尊重并帮助她。苏茜学会了非常有效地使用这个系统,吃粪便的习惯也消失了。
观察还在继续,她与他人互动的时间实际上增加了。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一旦她有了一个可靠的方法来孤立自己,她就会觉得自己更能控制局面。
(4)感官反馈
如果异食癖的动机是感官反馈(例如,物体的气味、颜色或质地),那么策略可能包括给儿童提供同样类型的感官反馈,但安全的物品。一旦找到了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就可以把它作为一天中特定时间的一项活动来安排,以减少对孩子日常生活的影响。
案例
03
吉米从小就喜欢在街上和烟灰缸里拾起烟头往嘴里放,并咀嚼着,手里还捏着一团嚼过的烟草。起初认为,这可能是吉米为了引起其他人的注意,研究人员花了很多时间试图阻止这种行为,但是收效甚微。这种行为有重大的健康风险,并使吉米无法参与一些日常的活动。
在两周的时间里,工作人员对他进行了密切的观察。其中一个重要的观察结果是,当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人时,他咀嚼烟草的行为就会发生。工作人员还发现,吉米有很多感官行为,比如他喜欢玩水,用手在不同的纹理上滑来滑去等等。根据这些观察,工作人员认为吉米的异食癖行为是感官的反馈,他喜欢非常强烈的味道。另一种可能,他对尼古丁上瘾。
进一步的观察表明,即使他不能做这种行为,他也没有表现出戒断症状,因此不考虑尼古丁上瘾。他们设计了一个方案,让他能够吃少量味道非常强烈的食物(凤尾鱼、马麦酱),尤其是当他更喜欢吃烟草的时候。一段时间后,吉米不再吃香烟,而是吃味道浓烈的食物。
(5)增加有组织的活动和与他人交往的程度
增加有组织活动的数量和与他人交往的程度也被证明可以减少异食癖行为。重要的是要看孩子每天参加多少有组织的活动,并考虑是否应该增加这些活动来减少无聊感。
(6)识别不相容或替代的行为
识别与异食癖不相容的行为,并奖励这些替代行为的儿童,可以减少异食癖。这被称为差异强化。
例如,如果一个男孩在从一个房间移动到另一个房间时,吃了不能吃的东西,你可以告诉他在走路时把手放在口袋里,并为此奖励他。把手放在口袋里和拿起不能吃的东西放进嘴里是不相容的,这可能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7)提供其他形式的刺激
口香糖、橡皮管 (可以用来咬的圆柱形橡胶管) 和爆米花已经被用来减少异食癖行为。人们认为它们是口腔刺激的另一种来源。在找到合适的替代品之前,可能需要尝试不同的口味和质地。
(8)辨别能力训练
孩子认为什么东西都可以吃吗?辨别能力包括明确教会孩子区分食物和非食物东西的能力。例如,可以使用分类任务,要求儿童或成人将物品分类为可食用和不可食用的物品。然后,这可以变成一个可视化图表,显示可食用和不可食用的物品。
(9)惩罚异食癖行为不可取
惩罚曾被用于干预异食癖行为,治疗方法往往会给患者带来身体或精神上的不适,比如喷水。近来研究认为,惩罚不再被认为是可接受的实践,惩罚并不是干预异食癖的有效方法,经常会使得情况变得更糟糕。
首发:儿科医生孔令凯
排版:春花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 参考文献 -
Current Pediatric Reviews, 2019, 15, 00-00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3 (2012), 2050–2057
Arch Dis Child Educ Pract Ed, 2017;102:226–229.
Pica (Eating Inedible Objects) and Polydipsia (Drinking Excessively),from:www.challengingbehaviour.org.uk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5, 1459–1464.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n.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