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长时间宅在家里,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疑问。为此,在温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的指导下,乐清市外国语学校在公众号上发出一份心理防护指南,安排心理老师在线解答心理问题,并提出积极应对的措施,希望为在家的同学们带来一些帮助。
“我的孩子在家里上网课,因为感受不到在学校上课的那种氛围,所以一直提不起兴趣,我督促他学习反而使他感到厌烦……”张老师是乐清市外国语学校的心理老师,她说,连日来,陆续有学生、家长,还有不是本校的学生来电询问,关于学习情况、人际情况、与父母相处的情况、上网课的情况等问题。而近日接到咨询中,上网课的情况比较多。“孩子对于上网课的叛逆来自于不想听取家长的意见,家长要选对方式与孩子交流,不要从自己的角度为孩子考虑,以强迫式的口吻与孩子对话,我们会建议家长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同学们在家上网课的同时要适当调解自己的心态。”为此,张老师提出一个方法:首先要懂得学习意义,激发自己的学习动机;围绕兴趣爱好,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制定学习计划,明确一天的学习内容和时间安排;善用学习资源,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当日常生活节奏被打乱,身心节奏也会随之产生波动,所以“该干嘛干嘛”,不要因为假期或者疫情,就荒废了自己的生活。
学习是同学们的主要任务。需做好计划,付诸行动。学习之余可以适当休息,但休息不是躺、吃、玩手机,或者每天随机做事,越是随机安排,就越是会被随机出现的新闻和消息“牵着鼻子走”,情绪陷入悲伤低落里难以自拔。如若每件事情都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去做,你的注意力被疫情以外的事占据着,情绪会更加平稳。
当你出现较长时间的负面情绪时,则需要跟能理解你的人沟通、倾诉,交换信息的过程,也是置换坏心情的过程。找到自己的“愉悦点”,一定有一些事情是能让心情变好的法宝,比如听音乐、吃东西、洗澡、运动,心情不好的时候,切换到这些。还可以进行积极联想,即主动进入冥想状态,去联想一些积极的、放松的场景,有利于改善心态,每天花10-15分钟进行1-2次积极联想,能起到比较好的自我鼓励、自我赋能的作用。
张老师提醒,在这个特殊时期,建议同学们注意劳逸结合。如果想更多利地用时间,那一定要量力而行、合理规划,进行规律性的生活学习,有利于保持大脑的流畅性和更高的效率,这样可以更好适应之后的学校生活。规律性并不意味着死板,而是在每一天要学会给予自己一些新鲜刺激,或者对自己满意时可以给自己一点小奖励,比如每天给自己换个发型,穿自己喜欢的衣服,你会觉得很放松,很开心,效率也会提高。
而自制力较差的同学,需要家长、老师或同伴的监督,控制不住时可以给老师发“问题”求助,在班级群里多聊聊天,思考一下自己目前最想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等等,寻找适合你自己的方式。条理性较差的同学,可能并不能自己制定一个较好的计划,可以跟着老师的步骤完成课堂任务和课下任务,相应的能力会得到锻炼,每天用最短的时间完成,这样你的专注力和思考力都会得到锻炼,剩余的时间可以自由安排。
张老师介绍说,疫情防控期间,大家经历了紧张、焦虑、恐惧等一系列情绪变化,即便回复正常,有时还会被拉回到过去那种不安状态中,甚至还会对周围环境的安全与否产生怀疑,这都属于正常的心理表现。要学会接纳低落情绪,不必过于担心,如果这种情绪被不断放大或者持续时间比较长,会对学习、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学会主动去调适,可以分散注意力,找朋友将自己的不安讲出来,适当运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