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接种疫苗,楼长吴清智(左一)全程陪伴和服务。
志愿者刘春根指挥交通,守护孩子上下学安全。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邵凌丰 通讯员 陈丽娜 图/祥美社区提供)在新店街道祥美社区祥吴三里小区里,有一条粗木条搭起来的长廊,长廊两侧都挂满了照片,每一张照片都有故事。
有一位穿着红马甲、戴着小红帽的志愿者,在斑马线前张开双臂引导交通,护住身后要去上学的孩子们——一位路过的居民说:“这张照片在我们祥美太出名了,他叫刘春根,我们给这张照片起名叫天使的翅膀。”
另一位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正在引导手提红袋的居民有序上车,准备到医院去进行疫苗接种——一位年轻人指着照片说:“这是吴清智,前两天就是他带着我们去打针的,他全程都在,我们心里不慌,现在都叫他‘疫苗团团长’。”
这种相互熟稔的状态、融洽和谐的氛围,汇成了长廊牌匾上的“芳邻”二字。
翔安区新店街道党工委以祥美社区为试点,扎实推进“近邻”党建的生动实践——从陌邻到近邻、睦邻、芳邻,完成“三层”转变,而小区门口写的“共谋、共建、共治、共享”也成为了这一实践的最佳注脚。
这个2016年才成立的社区,如何在短短5年内完成这样的变化?新店街道党工委在推进“近邻”党建中又有何创新之举?通过以下这几个暖心的小故事,或许你能找到答案。
陌邻变近邻 一扇被敲开的房门
故事 一次社区活动“撮合”战友重逢
上世纪六十年代同在军营的时候,蔡文华和周胜军肯定没想到,退伍之后分别半个世纪,竟然以这样的方式重逢了。
68岁的蔡文华住祥吴六里有一段日子了。社区工作人员黄碧惠说:“蔡叔闲不住的,总是往外跑,有时候一包饼干一壶水,出去钓鱼能在水边待上一天。”而64岁的周胜军也住祥吴六里,他是才来不久,过来帮忙带孩子,每天除了照顾饮食起居,就是带小孙子在小区里转转。其实两位老战友住所的直线距离不超过500米,但因为生活轨迹不同,很难碰上面。
蔡文华是在一次社区健步走活动的花名册里,发现了战友的名字,问上几句觉得像,然后就联系上、碰了面。
创新 党支部“全覆盖”下沉基层做好贴心人
看似缘分的“偶然”,其实是在这个小区里生活的“必然”。如果不是社区主动组织活动,如果不是两位老战友都乐意走出家门参加社区活动,这次重逢可能还要再推迟。
很难想象,如今在社区里能红红火火搞活动,5年之前工作人员却经常要面对一扇门都敲不开的窘境。祥美社区党总支书记蔡永建说,2016年社区刚刚成立的时候,工作人员入户做访查常常会吃闭门羹。
为了打破这种僵局,社区党总支在每个小区都成立了党支部,将社区优秀人才下沉到小区,积极主动与小区居民打成一片,也能够第一时间收集小区急需解决的问题。这种做法一直保持到现在——今年各小区进行房屋地漏渗水排查,蔡永建和各小区党支部书记都一一走访,推进问题解决。
社区力量毕竟有限,选楼长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黄碧惠回忆说,当时他们就在小区每栋楼下,询问、发展每栋楼的楼长。时间流转,由社区党总支推选的44位楼长,都已经成为了社区的好帮手。楼长苏剑锋说,每个楼长都管着一个楼栋的微信群,群内每位居民都会标明门牌号,也会根据搬进搬出实时更新,“我们要在群里发通知,大家有什么问题,我们也会第一时间解答。”
蔡永建说,社区工作人员和楼长就是要敲开每一扇门。下沉到小区里的社区工作人员就这样与楼长们一起,成为了居民们的贴心人,居民们也卸下心防、打开家门。从陌邻到近邻,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近邻变睦邻 一场热闹的百家宴
故事 168道菜的流水席 社区居民的新节日
湖南土家肉饼、东北水饺、四川辣肠、龙岩客家簸箕饭、马巷碗仔粿……2019年2月19日,祥美社区的第二届“百家宴”欢声笑语不断。
这个活动在当年春节前就由社区向居民们发出了邀请。蔡永建回忆,出于举办处地形的考虑,他们决定用流水席的形式,经过实地测量并结合安全考虑,最后只能有168道菜参加,“发出邀请的当天名额就满了,没报上名的居民都觉得很可惜。”
对菜进行命名和编号之后,当天中午,一道道由各家各户烹制的菜肴摆在一起。盛装菜肴的碗碟也各式各样,有的居民干脆把高压锅或炖锅都端过来了。“这个太好吃了,你也来尝尝!”吃着吃着,很多居民也都熟稔起来了——美食的分享,切实增进了邻里间的感情。蔡永建说,只要条件允许,这个活动还将一直举办下去,作为社区的一个节日来办。
创新 活动大家办大家参与 拉近彼此心理距离
无论是见证了老战友重逢的健步行,还是让居民津津乐道的百家宴,都只是祥美社区常态活动之一。蔡永建说,活动办得多了,居民一起参与的机会就多了,“大家一起活动更有助于拉近心理上的距离。”这也就是社区党总支尝试推动近邻向睦邻转变的努力。
这几年来,让居民们心心念念的活动很多:每年春节前的送春联活动,居委会的活动场地必定是人头攒动;还有每年定期在各小区中庭举行的跳蚤市场,更是孩子们的最爱,其中的义卖所得将纳入小区公益基金……
此外,依托于小区的“邻里书屋”,公益课堂也开起来了,设有书法、闽南话、陶笛、美术、早教、亲子学堂的公益班,每次报名都是爆满。公益班由社区党总支和小区党支部牵头指导,小区居民自己管理。“也就是说,校长、老师和学生都是居民自己。”黄碧惠说,无形中增加了居民之间的交流,更能促进邻里和谐共处。
事实上,依托于公益班,不少热心居民也为大家做了榜样:来自泉州的退休老教师苏金昌拒绝了培训机构的高薪聘请,在邻里书屋免费教学书法。
公益班最得意的作品,当属那张20.19米长的线描图了。2018年,高阶美术班决定把祥吴一里到六里都画下来留存。这幅画花了足足一年才画完,成了大家从近邻到睦邻一个最好的见证。
睦邻变芳邻 一面充满爱的便民墙
故事 一个凌晨三点的求助 催生一面“爱心墙”
前段时间,社区祥吴六里小区27号楼的两段视频,在网络上温暖了一众网友,得到了一个又一个点赞。
第一段画面,一位女士路过一楼“爱心便民墙”,看到墙上的雨伞散开,顺手折好了雨伞、挂上,这才离开;第二段画面,一位穿校服的孩子经过“爱心便民墙”时,从书包里取出一把雨伞,挂回墙上……
在为两位居民感动的时候,这面“爱心便民墙”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面墙,正是27号楼楼长吴清智和小区内另一位楼长苏剑锋共同设置的。“一天夜里三点多,有个业主孩子发烧在群里借体温计,可是太晚了没人回复。”吴清智说,他这才萌生了打造爱心墙的想法,存放一些应急用品在公共空间。
说干就干,他和苏剑锋连夜设计制作,社区也提供费用支持并添加医疗包、雨伞等物品,经过一个多月的逐渐完善后,“爱心便民墙”上挂满了消毒酒精、医疗包、打气筒、雨伞等物品——而后才有了那两段视频里的举动。
“爱心墙也是一个小小的平台,让更多居民可以共襄善举。”对视频里的两位居民,吴清智这样评价,“很高兴爱心墙可以帮到人,也让更多人一起参与进来。”
创新
主动谋划公益活动 让更多居民参与进来
这堵墙背后所折射的,是每一位社区工作者的殚精竭虑,以及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良性态势。
凌晨的求助,在短短一天内就启动了设计,并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得到了完善,这与社区工作人员和楼长的积极主动分不开。
“没钱领,事儿还多。”黄碧惠这样形容楼长的日常工作。但就是凭着对社区的热爱,对邻里的记挂,他们任劳任怨地做好每一件事:楼栋群里业主的提问,无论是关于教育还是就业,他们都会第一时间转给社区,为业主找答案;普查需要填写资料,他们会挨个给业主发信息、敲门,有的甚至在楼道口支个摊,确保业主填写不遗漏……
楼长们实时在线做好“每时公益”的同时,也已经着手谋划更多的公益活动——发动更多的居民志愿参与孩子们上下学的交通秩序维护,这是“每日公益”;发动周边的商家为辖区老人提供免费理发服务,这是“每月公益”;定时组织宣传互动进社区,这是“每季公益”;一年一度的社区义卖,这是“每年公益”……社区党总支通过积极推动“多元共治”模式,以定时定点的公益活动为平台,将社区公益活动有节奏、有秩序、可持续地坚持下来,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参与。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的爱心互动让邻里间的感情更为深入,从睦邻到芳邻,祥美社区大踏步向前走着。
【记者手记】
传导正能量治理共参与
在祥美社区的发展历程中,关于“近邻”党建,有两件事尤其让外界称道:一个是那幅20.19米的手绘线描长卷,另一个就是168道菜的流水席百家宴。
“要做到这两件事,融洽的氛围和强大的凝聚力必不可少。”有人这样评价。这个面积0.306平方公里的社区,15000多名居民里不少都是“新厦门人、新翔安人”——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区“近邻”党建成果的取得,更显难能可贵。
在新店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祥美社区党总支建立起“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楼长”的组织架构,聚焦小区居民急难愁盼的问题,做到“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小区”的治理新格局。
更关键的是,这样的组织架构是极其富有生命力的,社区工作人员和楼长们每一次积极主动作为,都是一次正能量的传导,吸引了越来越多人主动参与进来,邻里关系也在这样的日常中逐渐成长起来——“邻”的内涵,从住处接近的人家,在这个社区里逐渐升级为“家人”。
创建社区大家庭,芳邻一家亲,共同治理一条心,这就是祥美社区“近邻”党建的核心所在。
本报记者邵凌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