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晚荐书|国内首个情感史系列丛书《情感学习:

摘 要

  深圳晚报 3小时前 深晚荐书|国内首个情感史系列丛书《情感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由光启书局出版 index.html../../../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近年来,情感研究已

深圳晚报 3小时前 深晚荐书|国内首个情感史系列丛书《情感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由光启书局出版 index.html../../../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近年来,情感研究已然成为当代史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上海人民出版社 · 光启书局邀请北京大学历史系长江讲座教授、美国新泽西州罗文大学(Rowan University)历史系教授王晴佳主持策划情感史系列丛书,第一种《情感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于近日出版。

情感史将改变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光启书局出版国内首个情感史系列

情感史在海外已成显学,其研究跨越各国文化。早在 2015 年,有 " 史学界的奥林匹克 " 之称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中国召开,其中四大主题之一即为 " 情感的历史化 ",这是情感史在中国史学界的首次亮相,也标志着这一新兴的研究流派已经登堂入室,成为当今国际史坛最热门和重要的潮流之一。在不长的时间里,全球情感史研究中心如雨后春笋般设立,遍及英国、美国、加拿大、荷兰、西班牙、瑞典、比利时等国。情感史论著层出不穷,大有席卷整个史坛之势。正如美国情感史先驱芭芭拉 · 罗森宛恩(Barbara Rosenwein)在 2010 年所做出的预测:" 情感史的问题和方法将属于整个历史学 "。在汉语学界,王晴佳、黄克武、成伯清、黄道炫、瞿俊、孙一萍等诸多著名历史社科学者也早就关注到这一 " 情感转向 ",已有不少讨论与阐发。他们指出,过去的历史书写总是由理性占据,而忽视了情感的力量,其实无论是革命、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还是思潮的传播与接收,都离不开情感的作用,如果将人的情感纳入考量,改变我们看待历史的视角与方法,将会看到许多不同的图景。去年,华师大出版社引进过西方情感史理论奠基人之一威廉 · 雷迪的《感情研究指南》,世纪文景也即将出版情感史导论书——杨 · 普兰佩尔的《人类的情感》,可见情感史在国内学界也正在勃兴。

光启书局的情感史系列是目前国内首个系统引荐情感史研究的丛书,主编王晴佳教授他长期关注前沿史学理论,曾在《光明日报》《史学批评研究》《信睿周报》等多处发表文章向国内学界介绍情感史的背景与发展。丛书挑选情感史经典大家、理论奠基者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它们带来方法论上的革新,甚或颠覆原有的历史叙事,以助国内学术界、史学界推动和拓展情感史这一历史研究的新兴潮流。同时,选择大众关心、与读者日常生活相关的话题,跨越生命科学与人文科学诸多领域,从心理学、文学、教育、大众传媒到律法、医疗,也会给相关领域的人带来助益。

百年来,经典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

光启情感史系列的第一种《情感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于近日出版。该书汇集了十三位情感史专家,通过考察全球百余种经典儿童文学与教育手册,勾勒焦虑、信任、虔诚、同情、同理、爱、羞耻、痛苦、恐惧、勇敢、思乡、无聊这些基本情感的百年发展史。我们习以为常的情感并非天生,而是社会形塑,并不断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改变着。我们从小阅读的儿童文学经典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对情感的认识与感知。

情感史学者们通过考察儿童文学发展黄金期(1870 — 1970)里,来自世界各国的百余种畅销儿童文学与教养手册,探索儿童和青少年如何通过阅读来学习如何感受、如何学习情感并将这些情感置于历史转折与社会变迁中讨论。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儿童会与书中主人公一起体验成长,通过模仿与自我调整,学习各种情绪,并且将这些情绪转化成知识,当遇到状况时便提取这些情绪知识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将之惯习化。

例如,儿童如何在《蝇王》中学到 " 羞耻 "" 痛苦 " 与 " 同理心 ",通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懂得 " 分离焦虑 ";从托尔金的《魔戒》《霍比特人》到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恐惧的概念又变得更加复杂 当这些作品鼓励儿童拥抱恐惧、摆脱羞耻,接受思乡病为一种合情合理的感觉,并赋予儿童掌握自我情绪的权利时,儿童有了不同的选择与空间,同时也开始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儿童的情绪在历史研究中尚未占有一席之地,本书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并为儿童情感研究奠定阐释框架。不仅如此,书中所分析的材料横跨东西文化和社会环境,视野拓展到非英语、非欧美地区的畅销儿童文学与教养手册,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情感的认知与学习的异同,并搜集了极为丰赡的阅读史史料,尽可能地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如台湾著名历史学者、本书序言作者蒋竹山所说:" 阅读此书,我们不只是看到了近代儿童的社会生活史,也了解了近代社会的情感史、阅读史及教育史。"

来自英、美、德等国专家跨国合作,横跨性别史、后殖民、医学史、宗教史等多种史学领域

本书的学者团队来自马克斯 · 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情感研究中心。该机构致力于研究人类发展和教育过程。汇集了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以及经济学等,共同开展跨学科项目,实现了世界各研究机构(包括非政府、非高校)研究人员的跨国跨领域卓有成效的合作。其中情感研究中心由历史学家与教育专家、心理学家组成,并与人类学、社会学、音乐、文学与艺术领域的顶尖学者合作,共同探究情感具有的历史和情感创造的历史。他们的研究基于这样一个假设:情感(及其表达方式)是由文化塑造的,是在社会环境中习得的。我们对某些人或事物的感受及表达感受的方式,都取决于社会规范和规则,也因此会随着历史改变。

《情感学习》的研究团队分别在 2010 年、2011 年于柏林、耶路撒冷召开研讨会,在搜集多国畅销书列表后,先确立了一百本畅销书组成的材料库,在所有研究者都阅读过的经验基础上发展出一套问题框架,由此展开针对各种情绪主题的分析。团队成员持续不断地研讨历时两年多,又经过无数次会议、撰写、打磨修改,才呈现出现在我们所读到的成果。

本书主编,也即情感研究中心主任乌特 · 弗雷弗特是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普鲁士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科学院院士。

特约撰稿 光启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