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姐出品
“妈妈,甲骨文是谁创造的?”我在车站等车的间隙,听到一个小姑娘这样问妈妈。
“啊?我不知道啊。问这个干嘛?”妈妈一边低头玩手机,一边随意敷衍。
“我就是想知道甲骨文是谁创造的?”女儿不甘心,又问了一遍。
明显的,这个问题妈妈是真的不知道答案,她抬起头,看着孩子,不耐烦了:“哪里有那么多为什么?有那时间,把你自己的学习弄好了比什么不强?”
孩子低下头,不再问了。
但我明明看到,她的眼睛里充满了失望。
01
孩子的好奇心,最不该被忽视和敷衍
近日,有媒体报道杭州一位五年级的学生柯子朔发现农夫山泉瓶身图画“松雀鹰”有错误。
孩子将自己的发现向父母提出:“为什么矿泉水上的猛禽有六根翼指根?”因为孩子发现,真正的松雀鹰只有五根翼指。而且再仔细对比后发现,两个图片的头部形态特征也不一样。
当父母听了孩子的质疑后,没有打击他,而是一起去解决为什么,查阅书籍,一起论证这个图片的正确与否。
最后,在父母的帮助和鼓励下,他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写成了一篇文章发给了农夫山泉。
孩子的发现是正确的,也得到专家的认可。
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对探索未知的世界更加有了动力。
农夫山泉为了鼓励孩子的认真求证科学的精神,赠送给孩子价值一万元人民币的读书卡,希望孩子继续保持对自然和科学的好奇。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永远保持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是对孩子成长的最好的礼物。
父母一句肯定的话就是滋润孩子的好奇心,温暖孩子的求知心。
阿德勒心理学指出,父母的态度与回应,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认识,诱发不一样的感受和行为。
孩子的好奇心可以被父母的回应摧毁,也可以被父母的爱心培养出来。所以,父母回答孩子提问时的态度尤为重要。
02
“为什么”的背后,是孩子在渴望被父母关注
前段时间,我腿部受伤在家办公,有时会一直在工作中而不能同女儿一起玩。
这时,她就会一直问我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看看我的反应。
“妈妈,为什么每个人长大都要工作呢?”
我认真的回答着她的问题,可是我看她似乎并不在意答案是什么。
过了一会儿又跑来问我“妈妈,为什么 ”
“妈妈,为什么 ”
我发现,我回答她问题的时候,她只是看我有没有看她,有没有在关注她的一举一动。
原来,孩子也并不是非要得到问题的答案, 她真实的想法是想要我关注到她,重视她,陪着她一起游戏。
心理学家韦伯提出一个词叫“童年情感忽视”,指的是童年时期父母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给孩子造成心灵创伤。
孩子提出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对她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父母的态度。
孩子在这个时候孩子想要的是父母的关注,想要加强自己和父母的联系,当得到父母积极回应的时候,她感受到了被重视,感受到了被理解了,内心的安全感得到满足。
父母是容器,只有我们内心稳定并且充盈,孩子的问题才不是问题,而是我们成长的契机;
孩子的“为什么”不是麻烦,而是深陷麻烦,渴望得到大人的关注。
父母第一时间积极回答孩子问题,会让他感受到父母爱的重视,让孩子拥有足够的安全感。
03
问“为什么”,是孩子释放情绪的一种方式
知乎上曾有一位妈妈曾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每次要送孩子去上学的时候,或者他要古筝考级的时候,他就会一直重复问:“为什么要去上学?”“为什么古筝要考级?”“为什么我非要学习古筝?”
她每次都会把上学的道理和古筝考级的原因同孩子讲一遍。
但是,下一次出门前,他还是要再重复问“为什么”。
还有几次,他就是不出门,她气得还打了孩子。
后来,她询问自己的心理学方面的朋友是什么原因。
朋友告诉她,这时的孩子就是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他真正表达的想法是,我不想去上学,我不想去考级。
当孩子不断地重复问一个问题的时候:“为什么我要上学?”“为什么我不能出去玩”“为什么我要考级”等问题,这其实是孩子在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孩子对母亲给予的答案也不是很在乎,她就是想要宣泄自己的情绪,给她一个拥抱,或者是一个亲吻,仅此而已。
其实,孩子问题的背后的真实想法是:
“妈妈,我可不可以玩”,“妈妈,你能不能陪我玩?”
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看到的是问题表面,没有感受到孩子内心最深处的真实想法。
孩子的情绪需要释放。
如果我们不能解读到孩子“为什么”背后的真实想法,让孩子的情绪小雷达持续地堆积,那么势必会有一场亲子大战。
当孩子释放情绪的时候,我们不要急躁,微笑地面对孩子,给孩子一个宣泄的空间。
04
面对孩子的“为什么”,父母的第一反应很重要
儿童心理学家李群峰曾说:
“为了能让孩子更好地思考问题,父母对孩子的提问一定要报以认真的态度,千万不能三言两语、随随便便地打发孩子,而是要鼓励、引导孩子主动寻找答案。”
无论孩子的问题是多么的可笑、简单和难以回答,我们都应该鼓励孩子提问,然后根据孩子的理解程度,给予认真、正确和及时的回答。
那么,当孩子提出“为什么”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①发现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
有些父母可能每天都会接受孩子无数次“灵魂拷问”,开始还能认真回答,用心查找答案。
但是,有时候可能在工作和其他事情比较忙,没时间就会敷衍两句,甚至会指责孩子的问题太多。
你越忙他越来问你问题,越是想要你陪他寻找答案。
这时你用心感受就会发现,孩子并不是真的想知道答案是什么。
他只是想得到父母的关注,这时我们一定要积极地回应,给予孩子更多鼓励地说:“宝贝儿,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啊,宝贝儿很有想法。”
然后,给孩子一个拥抱,一个亲吻,他的内心就会得到一个安抚,就不会再去循环问一些不相干的问题。
②父母积极耐心解答
培养出三个斯坦福学生的妈妈陈美玲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
当孩子问她问题的时候,她绝对不会说“你等一下”。
可是有些时候她在炒菜,他们会走过来问她,妈妈,妈妈,天为什么会是蓝色的?
这个时候,她根本回答不上来,她就会把火关掉,说:“你问得真好,等下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
父母积极耐心的回答,才是驱使孩子持续保持好奇心的法宝,才是孩子寻找问题过程中最美的答案。
③平和面对孩子的问题
“妈妈,为什么我不能玩手机?”
“我为什么一定要读书?”
当孩子总是循环重复的重复问一些跟他相关问题的时候,他并不是想要答案。
他可能是想发泄情绪,我们不要敷衍,烦躁的质问孩子。
我们微笑地面对孩子,认真地同孩子说:“宝贝儿,你觉得呢?”
“你是怎么想的呢?”
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让孩子去说出内心的不满,释放一下自己的情绪。
我们只要站在那里倾听,然后再回答他的问题,说“宝贝儿,你说的很有道理啊。”
接下来,我们在做一些补充回答的时候,孩子的情绪稳定,内心平和,就会很容易接受父母的解答。
我们和孩子一问一答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互动的过程,一方面建立了亲子间的亲密关系,另一方面也鼓励孩子进行思考。
对于孩子而言,成长的路上,就是不断提问,不断寻找答案的过程。
成长路上的每一个“为什么”的回答,都是父母给予孩子的一颗垫脚石,指引孩子一路前行。
那些积极的回应,微笑的回答是平整的基石,给予孩子前进的方向;而那些敷衍、烦躁的解释,却是亲子关系的绊脚石,阻碍了孩子和父母的亲子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