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宇阳|刻奇心理:“巨星陨落”事件中网媒平

摘 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电子通讯设备的便捷获取途径使更多人更易投入虚拟世界的建设,虚拟世界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一部分。如同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需要用言语、穿着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电子通讯设备的便捷获取途径使更多人更易投入虚拟世界的建设,虚拟世界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一部分。如同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需要用言语、穿着和行为塑造自己的形象,网络世界亦是如此,仿佛有群体在的地方就有表演和塑造,真实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最稀缺和珍贵的东西。但其实网络本可以成为我们真实的保护伞,抒发真实的表达,网络可以给予一些现实世界之外做自我的空间。可我们好像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把虚假带进网络空间,从而挤压了真实的生存空间,最后使网络成为了现实世界的塑造形象的延伸。人们好像一直有这种魔力,复制、同化、标准化我们身边的世界,把原本世界的东西和规则带到新的领域来。

其实,在网络世界中塑造形象的成本更低,门槛也更低,只需要动动几根手指,打出一行一行的字,也许就会收获许多赞和转发,成为被喜爱和认同的人。于是人们戴上了更加美丽高尚的面具,说着真假掺杂的话,掩盖真实的自己,感受自己塑造的形象给自己带来的快感。在这其中有一种重要的塑造手段叫做“刻奇”。与有意识的塑造相反,刻奇的行为和心理可能是无意识的产物,是无意识的有意识。什么意思呢?就是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感动。与有意识的塑造自己的形象相比,这种无意识的有意识更可怕,它麻痹人们的精神和灵魂,人们在其中狂欢以为自己道德高尚,其实道德在一点点消磨,“有所待”成为人们的行动导向,错误的情感共鸣和表达会扭曲我们的道德和心理,这样形成的假象会蒙蔽人们的双眼,泛滥的虚假对社会长期稳定发展没有好处,所以我们必须反思我们这种行为,宁缺毋滥。

虽然说这一系列的思考来源于长期网络冲浪对于网络评论观察的积累,但是真正冲击到人心,让我有强烈地意愿写一篇相关问题的讨论的,是前段时间发生的多位院士接连去世给人们的带来的冲击。死亡往往最能冲击人心,尤其是“巨人”的死亡在全社会带来的共鸣更能凝聚巨大的力量。而在这场巨大的悼念的背后是否有虚假的情感?真实的情感共鸣能给社会带来力量,但是可以被自我主观和客观引导塑造出来的泛滥的情感共鸣值得警惕。

接下来就对“刻奇心理”和本次事件中的“刻奇行为”进行分析和反省。

一、何为刻奇

要谈论“刻奇”心理,就要先知道“刻奇”是什么。

“刻奇”为德语单词“Kitsch”音译而得,来源于19世纪的德国,用来形容通过“毫无价值的廉价模仿”来实现的次等艺术形式。“刻奇”为大众所熟知是源于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使用,最初的译本将 Kitsch 译成“媚俗”,而后有学者提出根据昆德拉作品中的意思,应该译成“自媚”更为合适。时至今日,大众最为广泛接受的译法是“刻奇”,这一概念深刻地反映了昆德拉的哲学观和政治观,而刻奇一词也因昆德拉在作品中的经典实用而有了更为深层的含义。我们可以通过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所举的一个例子来直观地理解“刻奇”:

当看见草坪上奔跑的孩子,由Kitsch引起了两行“前后紧密相连”的热泪:第一行是说:看见了孩子在草地上奔跑,多好啊;第二行是说:和所有的人类在一起,被草地上奔跑的孩子们所感动,多好啊。昆德拉强调第二种眼泪使 Kitsch 更加 Kitsch:第一行热泪是所见所得的感动,第二行泪是由于所获得的认同感和安全感,更像是虚幻的伪崇高。总的来说,刻奇可以理解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貌似精美、实则廉价的情感认同和抚慰。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刻奇:

1. 情绪的产生不是自然的,人时刻注意自己的情绪,有意识寻找和引导自己应当出现的相应情绪,并为这种情绪的产生找到适当的理由。正如在上面那个草坪的例子中,感动流泪不是因为纯粹的感动,是因为认为此时应该感动而感动,因为其他所有人类都感动而感动。

2. 产生相应情绪的目的是为了感动自己,即所谓的“自媚”;做某件事不是因为喜欢去做,而是因为做了就能让自己感到自身的美化。“美化的谎言之镜中照自己,并带着一种激动的满足感从镜中认出自己。”

3. 相应情绪的产生是有标准的,且具有排他性和价值性,每个个体的刻奇相加就是昆德拉提到的“极权国家的刻奇”。

从古至今,“刻奇”现象并不少见,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强大的秩序和主流的价值观,直接决定了正确、高尚且合理的情感价值导向,因此对于某一个事件都有一定理想的、被大众所认同的情感状态。同时这种情感会被另外赋予更多崇高的意义与价值。但是崇高也会有双面性。崇高的东西是不容置疑的,被认为应当是所有人都认同、努力的。一旦有人有不同的想法,就会被孤立、敌对。于是不同的声音是不被允许的,是异端。然而,情感的共鸣是相似却不相同甚至是不同的,情感的表达方式也会因人而异。刻奇不止是自我感动,群体的刻奇会带来道德绑架,剥夺真实的情感表达的权利,这也是我们关注刻奇的原因。

另外,在对这些情感产生表面认同的背后还有本我的存在,本我中嫉妒等负面情绪也是不被允许表达的,但这些负面情绪却是正常存在的,如果只有感动被允许展露,那么人的情感表达领域是残缺不全的,人会因感动而迷失对自我的完整认知,从而将感动对象赋予过度的意义使其与情感相称,带来与初衷背道而驰的结果。我们不提倡负面情绪的激烈表达,但是不能因此剥夺表达负面情绪的权利和人类情绪的完整性。

Kitsch是对生命无条件认同,排斥一切非本质、无意义的事物。精神的崇高具有引领性,可以为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划一个美好的努力方向。因此,刻奇应是一种虚张声势的社会角色扮演,“演员”的情感貌似纯洁高尚,实为廉价市侩的情感认同和自我欺骗。

在网络社交媒体中“刻奇”现象可以分为两类,个人刻奇和公众刻奇。

对于前者,朋友圈、微博和知乎等等社交媒体平台已经成为情感展示和获得认同的重要渠道,不论是问答、讨论还是个人生活的分享,表演成分的含量都在不断攀升。为了在其中找到优越感、认同感和存在感,人们放大或者虚假地进行表达,其内容情感已经超出了主体感受的真实程度,变成了自我感动和对别人认同的追求,当这种追求失去现实世界的内涵,只具一种崇高的情感形式时,便成为“刻奇”。这种行为会给其他个体带来压力,从而纷纷效仿。

而后者的外力介入更加明显和严重,而表达的情感也更加的单一和激烈,营销和引导的痕迹很重。哈洛德·罗森伯格指出,刻奇艺术具有既定的规则,可预期的受众、可预期的效果和可预期的回报。这些特征在网络平台的公众营销刻奇中展露无遗,这种营销分为两种,单纯为了流量和赚钱,一定政治力量的介入进行不正常的活动。他们所使用的方式也很简单,打造虚幻环境迷惑吸引读者,正如昆德拉所说的“带有美化功能的哈哈镜面”,营销号利用包含夸张激烈且道德价值极高的情感言词和画面,打造一个世界吸引受众不自主地走入且无法自拔,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和高尚感,从而带来流量进一步进行营销。这些煽情的表述充满情绪渲染力,让人的感性在当下超越理性,不再思考事实本身和背后的逻辑,主动陷入浓烈的情绪包围中,在其中凸显自己的道德感,以获得对自身存在的价值感。人们喜欢这种肯定自身存在的东西,从而将这种喜爱套在这个账号上,人是有惯性,一个账号或者一个人一旦得到内心的认同,就会产生信任感,对于它表达的其他东西是就很难再去质疑和思考。在这种情况下,人的思想就很容易被引导,不论是商业的东西还是有政治文化导向的东西,都很容易被接受,长期以来,就会影响主体思考的独立性。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同时网络中的爆发式的广泛的强烈的情感表达也值得注意,人在享受情绪上头带来的快感时可能会忘了思考、忘了自己本身的想法,被别人带走,从而做出一些伤害他人的事情。

二、在“巨星陨落”事件中的集体爆发和情感泛滥

5月22日,袁隆平院士去世,在网络媒体掀起轩然大波,一篇篇文章,来自个人的,来自团体的,来自世界的,充满了整个社交媒体,这些悼念缅怀背后是我们对伟人的尊敬和感恩,代表了一个民族和群体的良知。但是在这件事过去半个月后,我们也需要反思整个网络世界在这件事上的反应,那些感慨万千的小作文背后是否有自我感动的私心,是否有跟风从众的合群,是否有别有用心的阴阳怪气?我们对伟人的尊敬到底是嘴嗨还是发自心底贯彻于行动,我们对伟人的悼念是出于真心还是一场华丽的表演?这样一个严肃沉重的事件中有没有出现“刻奇”现象?情感表达只是一种方式,但不是全部,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其实很明显在我们悼念伟人的同时,刻奇心理也会随之而生(当然这里描述的只是一种在其中出现的现象,说的是那些混熟摸鱼之辈,正常的真实的情感表达并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一句句带着感叹号的情感,随着文字呈现在我们眼前,那些文字没有实际含义,仿佛套在谁的身上都能用,但是又极易引发情感共鸣,每每读起,无不怆然而泪下,但是感动过后,心里又极其空虚。写者满足读者当下激情澎湃,过后虚无更甚。因为那不是真正有力量的,能使人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感的句子,而更像是自我感动、自我讨好的产物,是华丽而廉价的“做作”。沉浸于这些刻奇的句子中,我们只有来自本性的、来自文字本身的情感共鸣,而没有真实的场景、没有深刻的警醒,只是“无病之呻吟”罢了,并且也只有情感共鸣而已,仿佛一群贪食的恶狼,吃饱喝足后长啸消遣。那不是真正的敬畏和悲悯,那只是蒙蔽自己的矫揉造作,营造繁荣假象。

真正缅怀一个人不是靠嘴上功夫,不是用一些文字来彰显自己的感动,赚取流量,贩卖情感。对伟人的尊敬应当融入生活,一粒米、一碗汤。看看这些说着刻奇心理的话的人,他们心中没有伟人、只有自己。然而,他们自己感慨还不够,还有道德绑架别人。朋友圈里面没有发文悼念袁院士的人成为众矢之的,“你没有一点感恩的心、道德的心吗?袁院士为我们做了这么多你难道不感念吗?”潜台词就是:“你看看我转发了多少篇文章,你看看我心里全是袁院士,你看我每天都在感动众生。你就是个冷血动物!”多么严重的判词,听完自己都觉得自己冷血。可是就是这么可笑,似乎在情感面前理智和逻辑毫无用处,讲道理显得那么无力,你用的“刻奇”来道德绑架我的情感,我却无法反驳。

网络社交媒体是展示自己的地方,一遍一遍转发这些新闻事件,再附上自己的一些或真或假的感慨,自己已经被自己感动了,已经完成了自己在虚拟世界内对自己形象的塑造,至于事情是什么,在现实中不过几秒就会被抛之脑后。这边在网上写着感慨的小作文,等着他人的点赞和转发,可能扭头就在现实世界中浪费粮食、辱骂院士。这些东西不过是刻奇心理表演的工具,不论是他冠冕堂皇悼念的人,还是那些小作文,最后只是表演的道具和助力。

刻奇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要学会反思我们的行为。描述这件事中的刻奇心理,只是警示大家,不要为了悼念而悼念。我们有很多方式悼念伟人,不要忘了廉耻心。那些真正发自真心的东西,我们应该珍惜重视,没有必要为了感动而感动,用文字夸大那些情感。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不是那些塑造出来的形象,结实地建设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那份炽热和纯真才能让自己成为丰满的自己。

三、宣传部门如何引导规范网民

刻奇存在不可怕,无视刻奇反复刻奇才最可怕。

我们看到了这次事件中的“刻奇”现象,相关部门当然要做一些引导工作。第一,引导民众真实地表达自己,将缅怀落实到具体的事件和个人经历上去,不要只是用空洞的词语描述,注意制度,致敬伟人不等于“造神”。第二,借助民众的关注点,普及农业科技相关知识,在允许范围内介绍目前农业、生物领域的科研成果,以及幕后的科研团队,也可以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第三,持续关注舆论发展方向,尤其注意过度的激烈的情绪表达和有引战或者煽情嫌疑的表达方,警惕不良的苗头,维护良好的舆论环境,不要被大众情感所影响,发挥官方媒体的引导和协调的作用。

看到这里,你产生情感认同了吗?自我感动了吗?还在用自己的脑子思考吗?别忘了自己的理性,不要沉溺于情感旋涡带来的快感。

(作者:黄宇阳,系武汉大学弘毅学堂PPE实验班本科生)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