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二孩的生活,可以说是非常热闹了。
俩孩子都吵着要你抱;俩孩子都点名要你讲故事;俩孩子都纷纷翻了你的牌子让你陪睡觉;俩孩子一个要玩旋转木马,一个要玩碰碰车,几乎要把你撕成两半
其实,这些还算好的,起码看着还略带温馨。可是,一旦我们要谈及孩子间的冲突,那画面就略带残忍了。而引发冲突的原因,不外乎是没有抢到妈妈、心情不好拿对方出气、嫉妒引发的战争,还有最令我们头疼的——为抢玩具而战。
明明是满屋子的玩具,可两个小魔头却总在抢其中一个!一个往东拽,一个往西扯,没人愿意妥协,也没人做出让步。
通常遇到这种情况,成人的处理方式特别容易出现几大误区。
误区一:要求大宝让着小宝
“你是姐姐,所以你要让着弟弟!”“你是哥哥,你怎么能打妹妹呢?”“弟弟不懂事,你让着他呗,让他玩儿一会儿呗!”“妹妹还小,他下手没轻重,你怎么能还手呢?”
误区二:严惩大宝,放过小宝
惩罚的时候,大人容易对大宝下重手,对于小宝则秉持纵容或和稀泥的态度,这种做法对大宝并不公平,而且很容易激化大宝和小宝之间的矛盾。
误区三:拿小宝当榜样
大人在教育大宝的时候,常常会拿小宝作为正面的例子:姐姐你就让着弟弟吧,上次,弟弟不就让着你,把他的玩具分给你了吗?
这容易导致小宝往往得了便宜还卖乖。当大人批评大宝的时候,小宝往往会跳出来说,我做得好哥哥/姐姐做得不好!
用不了几次,大宝就会对小宝产生本能的厌恶和防御。
误区四:贴标签和夸大其词
父母尤其是老人,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常常容易贴标签。
“你这样做,就不是好孩子了!”“你怎么这么坏,能对自己的亲弟弟下手?”“你怎么能对妹妹这么重的拳打脚踢呢?”
这些说法非常容易强化孩子不良的行为。
有的孩子会自暴自弃,认为反正都不是好孩子,也就没必要表现好了,反正自己坏,干脆就做个坏人。
大多数孩子会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当他认为成人并不了解自己的时候,心里自然产生了隔阂,不想和成人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因此接下来的话也听不进去了。
这也是为什么总有父母抱怨,什么都跟孩子说了,为什么孩子就是不听呢?
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事实上,很难有人能听得进去直接的批评。作为成人,我们会因为被批评了,就认为对方不理解自己,从而竖起心防,拒绝采纳建议;孩子更是如此。
误区五:带着情绪处理孩子的问题
经常有妈妈吐槽,本来正在跟孩子沟通,但因为孩子的一两句顶嘴或者沉默,就导致屋外的爸爸突然冲进来,对孩子大打出手。
孩子确实是做错了,但是爸爸的大打出手可能仅仅来自对几分钟前和妈妈吵架的怨气,或者事业受挫的难受,甚至仅仅是因为上一局游戏输了。
父母可以惩罚孩子,但前提是合理的度,而不是将惩罚作为家长自己的负面情绪的出口。
言归正传,当两个孩子玩玩具时争抢起来了,家长应该怎么处理呢?
为了避免频繁发生这样的情况,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给孩子建立物权意识以及建立清晰的规则至关重要。
物权意识,就是培养孩子物品归属权的观念,我的东西只有我有支配权,你的东西只有你能支配,如果要使用别人的东西,需要经过他人同意。
给孩子建立物权意识,就是要让孩子清楚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不是自己的,只有当孩子物权清晰时,对属于自己的东西,才能理直气壮的去维护自己的权利,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才不会去轻易乱动,能尊重别人的权利。
在发生争执的时候,可以根据制定的规则给孩子及时做引导。
如果是有明确物权归属的东西:
1、需要经过对方的同意,才可以拿来玩;
2、也可以引导孩子拿玩具和对方交换;
3、当对方要求归还的时候,就需要还回去。
没有明确物权归属的东西:
1、谁先拿到的玩具谁先玩,实行先来后到原则;
2、如果同时想玩一个玩具,需要排队轮流玩,限制好时间;
3、不能抢对方手里正在玩的玩具。
01
积极暂停,学会用语言沟通解决,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权利
当两个孩子在抢同一个玩具,特别是孩子情绪都很激动的时候,首先要让他们分开暂停下来,这是给孩子也是给父母情绪缓和的过程。
等两个孩子都安静下来以后,父母鼓励孩子用语言各自陈述事情的经过,这时候父母不能偏袒任何一方,要根据两个孩子的说法找到真正的原因,如果有偏袒,场面会再次失控,如果两个孩子说法不一致,也应该找到让两个孩子都能接受的方法。
此时父母可以重复规则,并且教孩子如何运用规则,也鼓励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用语言去沟通,不能随意动手。
这是一个很长久的过程,需要渗透到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明白并遵守规则。
假设是明确属于大宝的玩具,小宝也想要玩的时候:
①首先可以鼓励他去询问哥哥的意见:“你可以给我玩一下吗?”哥哥同意了就能玩。这是在强调物权概念,决定权在哥哥手里,想要使用必须需要经过同意。
②如果哥哥不同意,可以提醒小宝用交换的方式去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如果哥哥同意交换了,那就皆大欢喜,如果哥哥仍然不同意交换,那就只能等待,或者自己去玩别的玩具。
③如果还是发生争执的话,那就排队轮流玩,控制好时间,时间到了就换下一个玩。这是强调规则的运用,遵守规则了,都能玩到自己想要的玩具。
02
其他小朋友来家里做客或在别人家做客时,提前给孩子重复规则
如果是家里要来客人了,会有其他的小朋友时,需要和孩子们提前说好,家里的玩具需要和朋友一起玩,让孩子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不至于到时候因为玩具发生争吵。
如果有自己特别喜欢并且不想分享的玩具,也可以自己收起来,其余的所有玩具,在小朋友做客期间大家都可以一起玩,按照没有明确物权的规则使用。
如果去别人家做客,可以让孩子带上自己喜欢的玩具,以便可以和对方交换。
也要提前告诉孩子,对不属于自己的玩具,需要经过对方的同意,不可以抢玩具,不能随意动手打人。
期间孩子可能还是会出现一些争执的情况,父母要及时的重复规则:询问、排队、交换、等待等。
让孩子明白物权的使用,并知道规则是什么,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也许一开始孩子并不同意,但是每次遇到这样的状况,父母都反复重复规则,执行次数多了,孩子体会了这样做的好处,就能减少吵闹。
03
在遵守规则的同时,学会用语言表明自己的态度,敢于说“不”
不仅在家里,孩子在公众场合或者以后上学了,在遵守规则的同时,还需要引导孩子用语言维护自己的权利。
3岁内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当玩具被抢时,他们还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很多孩子都是用哭来表达自己,对于还不会表达的孩子,父母要向孩子展示应该怎么做。
当孩子正在玩的玩具被抢了,家长可以对抢玩具者说:我家孩子正在玩,请还给我,等我们玩好了,你可以接着玩。
也许孩子还小,他理解不了父母的举动,但慢慢地他能看到父母处理问题的方法,时间长了,当他以后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他知道该怎么做。
对于3岁以后的孩子,表达能力好了,要教孩子用语言来表明自己的态度,维护自己的权利。
玩具被抢了,要大声对抢玩具的人说:这是我的玩具,还给我!
同理,被打了,要大声对打人者说:你不能打人,打人是不对的!
在公共场所玩滑梯时,对于插队的小朋友,可以勇敢地说:你不能插队,要排队!
平时在家里,父母多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会用语言解决冲突,也尊重孩子说不的权利。
孩子还在父母身边时,我们可以保护他,当孩子进入幼儿园或小学之后,他们的活动范围不在父母的视野之内,很多冲突和矛盾都发生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父母应该教会孩子处理冲突的能力,合理维护自己的权利,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别人。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孩子不可能永远在家长的看护下,让家长来解决问题。
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鼓励他们不断尝试,即使我们不在场,他们能用平时学到的社交和沟通技能,去独立处理问题。
换个角度来想,这也正是让孩子成长的好机会!